粘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04234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9 19: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粘接装置,该粘接装置能够提高第一片材的配置作业的效率。粘接装置具有上辊、下辊、圆棒、转动轴部、支承臂部和旋转气缸。上辊和下辊将作为第一片材的布带和配置在布带的下侧的布料在压接点处压接起来并输送该布带和布料。压接点是上辊与下辊能够相互接触的点。圆棒与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并且位于相对于布带而言的、与上辊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第一轴线为上辊的旋转中心。旋转气缸驱动转动轴部和支承臂部。当转动轴部在旋转气缸的驱动下转动从而使支承臂部摆动时,圆棒经由上辊与下辊之间移动到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位置或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粘接装置
技术介绍
有一种用于将布料等具有可挠性的第一片材粘接在布料等具有可挠性的第二片材上的粘接装置。第一片材呈长条状。日本特许公开2010年第222758号公报所述的粘接装置具有上辊和下辊。上辊能够移动到接触位置和远离位置。接触位置是上辊能够与下辊相接触时的上辊的位置。远离位置是上辊距下辊较远时的上辊的位置。上辊与下辊能够相互接触的点为压接点。粘接装置能够进行下述这样的粘接工序:利用位于接触位置时的上辊和下辊一边在压接点处将第一片材压接在第二片材上一边输送该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使用者在进行粘接工序之前,先将第一片材的一端部和第二片材的一端部配置在位于远离位置时的上辊与下辊之间的、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然后,使用者再将第一片材的另一端部和第二片材的另一端部配置在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使用者利用上述粘接装置时,需要在粘接工序结束后通过手动操作将长条状的第一片材剪断。第一片材的被剪断后留下的部分的端部在比压接点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呈自由状态。当使用者为了进行下次粘接工序配置第二片材时,使用者的手或第二片材有时会勾住第一片材的端部,从而导致第一片材偏离输送路径。在该情况下,使用者需要通过手动操作来重新进行第一片材的配置作业,导致作业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第一片材的配置作业的效率的粘接装置。技术方案1的粘接装置具有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具有:上辊,其在能够借助粘接剂将第一片材重叠在第二片材的上表面的位置配置在所述第一片材的上侧,能够以第一轴线为中心旋转,其中,该第一轴线沿与所述第一片材的输送方向和所述第二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及下辊,其在所述第二片材的下侧与所述上辊相对地配置,能够以第二轴线为中心旋转,其中,该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所述输送机构在所述上辊与所述下辊能够相互接触的点即压接点处将所述第一片材压接在所述第二片材上并输送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该粘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上辊能够在接触位置与远离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接触位置是所述上辊能够与所述下辊相接触时的所述上辊的位置,该远离位置是所述上辊向上方远离所述接触位置时的所述上辊的位置,该粘接装置具有:移动构件,其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该移动构件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片材而言的、与所述上辊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承部,其以所述移动构件能够移动到待机位置和工作位置的方式支承所述移动构件,其中,该待机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压接点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该工作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压接点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驱动部,其在所述上辊位于所述远离位置的状态下驱动所述支承部,从而使所述移动构件经由所述上辊与所述下辊之间移动到所述待机位置或所述工作位置;及第一移动控制部,在向相对于所述压接点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时,该第一移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到所述工作位置。驱动部在上辊位于远离位置的状态下驱动支承部,使移动构件从待机位置经由上辊与下辊之间移动到工作位置。在该情况下,移动构件勾住第一片材并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因此,第一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能够可靠地移动到比压接点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对于该粘接装置而言,使用者无需通过手动操作来重新进行第一片材的配置作业,其中,该第一片材的配置作业是将第一片材的一端侧配置在上辊与下辊之间的、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位置,并且将该第一片材的另一端侧配置在上辊与下辊之间的、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位置的操作。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提高第一片材的配置作业的效率。在技术方案2的粘接装置中,所述支承部具有:转动轴部,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轴线,该转动轴部与所述驱动部相连结,能够在所述驱动部的驱动下转动;及支承臂部,其与所述第一轴线正交地延伸,该支承臂部的一端部与所述转动轴部相连结,该支承臂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移动构件相连结,所述支承臂部的一端部与其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从所述上辊的旋转中心到所述上辊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支承臂部以所述转动轴部为中心摆动时在所述上辊的周围移动。在该情况下,粘接装置能够通过驱动部的驱动使支承臂部以转动轴部为中心摆动。支承部仅通过具有转动轴部和支承臂部就能够以移动构件能够移动到待机位置和工作位置的方式支承该移动构件。因此,粘接装置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使移动构件移动到待机位置和工作位置。在技术方案3的粘接装置中,所述转动轴部位于第一位置,其中,该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重合时的所述转动轴部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移动构件能够沿着上辊的外周面的形状移动到待机位置和工作位置。粘接装置能够通过使移动构件移动到待机位置或工作位置,从而使被移动构件勾住的第一片材沿着上辊的外周面配置。因此,粘接装置能够在第二片材与被移动构件勾住的第一片材互不干扰的情况下使第一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移动到比压接点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在技术方案4的粘接装置中,所述转动轴部位于第二位置,其中,该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三轴线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线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时的所述转动轴部的位置,所述支承臂部的一端部与其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轴线同所述第三轴线之间的距离与从所述上辊的旋转中心到所述上辊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之和。在该情况下,位于工作位置时的移动构件能够在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位置与上辊相接触。此时,移动构件能够在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位置将第一片材夹在该移动构件与上辊之间并保持该第一片材。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第一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从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到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在技术方案5的粘接装置中,所述输送机构具有上辊支承构件,该上辊支承构件以所述上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上辊,该粘接装置具有:保持部,其保持所述支承部,并固定于所述上辊支承构件;及位置变更部,其用于变更所述保持部的相对于所述上辊支承构件的固定位置,所述位置变更部能够以如下方式变更所述保持部的固定位置,即,使所述转动轴部能够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重合时的第一位置。在该情况下,在转动轴部位于第一位置时,移动构件能够沿着上辊的外周面的形状移动到待机位置和工作位置。在转动轴部位于第二位置时,当移动构件移动到工作位置时,该移动构件能够在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位置与上辊相接触。在该情况下,移动构件能够在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位置将第一片材夹在该移动构件与上辊之间并保持该第一片材。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第一片材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从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到相对于压接点而言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位置变更部能够通过变更保持部的相对于上辊支承构件的固定位置,使转动轴部切换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因此,粘接装置能够与使用者想要的用途相应地使转动轴部切换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技术方案6的粘接装置具有:接收部,其能够接收下降指示,该下降指示是使所述上辊从所述远离位置移动到所述接触位置的指示;及下降控制部,在所述接收部接收到所述下降指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粘接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粘接装置,其具有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具有:上辊(12),其在能够借助粘接剂将第一片材(C2)重叠在第二片材(C1)的上表面的位置配置在所述第一片材的上侧,能够以第一轴线为中心旋转,其中,该第一轴线沿与所述第一片材的输送方向和所述第二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及下辊(18),其在所述第二片材的下侧与所述上辊相对地配置,能够以第二轴线为中心旋转,其中,该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所述输送机构在所述上辊与所述下辊能够相互接触的点即压接点(A)处将所述第一片材压接在所述第二片材上并输送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该粘接装置(1)的特征在于,所述上辊能够在接触位置与远离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接触位置是所述上辊能够与所述下辊相接触时的所述上辊的位置,该远离位置是所述上辊向上方远离所述接触位置时的所述上辊的位置,该粘接装置具有:移动构件(75),其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该移动构件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片材而言的、与所述上辊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承部,其以所述移动构件能够移动到待机位置和工作位置的方式支承所述移动构件,其中,该待机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压接点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该工作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压接点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驱动部(73),其在所述上辊位于所述远离位置的状态下驱动所述支承部,从而使所述移动构件经由所述上辊与所述下辊之间移动到所述待机位置或所述工作位置;及第一移动控制部,在向相对于所述压接点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时,该第一移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到所述工作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18 JP 2015-1845821.一种粘接装置,其具有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具有:上辊(12),其在能够借助粘接剂将第一片材(C2)重叠在第二片材(C1)的上表面的位置配置在所述第一片材的上侧,能够以第一轴线为中心旋转,其中,该第一轴线沿与所述第一片材的输送方向和所述第二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及下辊(18),其在所述第二片材的下侧与所述上辊相对地配置,能够以第二轴线为中心旋转,其中,该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所述输送机构在所述上辊与所述下辊能够相互接触的点即压接点(A)处将所述第一片材压接在所述第二片材上并输送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该粘接装置(1)的特征在于,所述上辊能够在接触位置与远离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接触位置是所述上辊能够与所述下辊相接触时的所述上辊的位置,该远离位置是所述上辊向上方远离所述接触位置时的所述上辊的位置,该粘接装置具有:移动构件(75),其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该移动构件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片材而言的、与所述上辊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支承部,其以所述移动构件能够移动到待机位置和工作位置的方式支承所述移动构件,其中,该待机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压接点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该工作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压接点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驱动部(73),其在所述上辊位于所述远离位置的状态下驱动所述支承部,从而使所述移动构件经由所述上辊与所述下辊之间移动到所述待机位置或所述工作位置;及第一移动控制部,在向相对于所述压接点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时,该第一移动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到所述工作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具有:转动轴部(73A、731A),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第三轴线,该转动轴部与所述驱动部相连结,能够在所述驱动部的驱动下转动;及支承臂部(74),其与所述第一轴线正交地延伸,该支承臂部的一端部与所述转动轴部相连结,该支承臂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移动构件相连结,所述支承臂部的一端部与其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从所述上辊的旋转中心到所述上辊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支承臂部以所述转动轴部为中心摆动时在所述上辊的周围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部位于第一位置,其中,该第一位置是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重合时的所述转动轴部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部位于第二位置,其中,该第二位置是所述第三轴线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线而言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时的所述转动轴部的位置,所述支承臂部的一端部与其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轴线同所述第三轴线之间的距离与从所述上辊的旋转中心到所述上辊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之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具有上辊支承构件(6),该上辊支承构件(6)以所述上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上辊,该粘接装置具有:保持部(71、72A、72B),其保持所述支承部,并固定于所述上辊支承构件;及位置变更部(71A、71B),其用于变更所述保持部的相对于所述上辊支承构件的固定位置,所述位置变更部能够以如下方式变更所述保持部的固定位置,即,使所述转动轴部能够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重合时的第一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粘接装置具有:接收部(8、92),其能够接收下降指示,该下降指示是使所述上辊从所述远离位置移动到所述接触位置的指示;及下降控制部,在所述接收部接收到所述下降指示时,该下降控制部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田到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