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电源,具体是一种移动电源智能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设备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但是这类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电池续航能力差的缺点,移动电源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市场上出现的移动电源普遍存在结构复杂、功能单一、安全性能低的缺陷,经常会爆出移动电源在充电过程中爆炸的新闻。现有的很多移动电源内都采用三极管或者时基芯片作为充电自停的控制器,但是使用大量的三极管会增加充电器的发热量,需要增加散热片,造成移动电源的体积较大,而使用时基芯片又会导致抗干扰能力较弱,对于移动电源的小型化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减小体积并保证充电安全是行业内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电源智能充电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电源智能充电电路,包括变压器T、二极管D1、二极管D2、单向可控硅VS1、发光二极管LED、继电器J和电容C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线圈L1两端连接220V交流电两端,变压器T线圈L2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正极和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1、接地继电器J线圈和接地二极管D4负极,二极管D2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负极、电阻R1和单向可控硅VS1的A极,单向可控硅VS的K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继电器J触点J-1,继电器J触点J-1另一端连接蓄电池E正极,电阻R5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负极,二极管D6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4和单向可控硅VS2的G极,单向可控硅VS2的A极分别连接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电源智能充电电路,包括变压器T、二极管D1、二极管D2、单向可控硅VS1、发光二极管LED、继电器J和电容C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线圈L1两端连接220V交流电两端,变压器T线圈L2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正极和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1、接地继电器J线圈和接地二极管D4负极,二极管D2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负极、电阻R1和单向可控硅VS1的A极,单向可控硅VS的K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继电器J触点J‑1,继电器J触点J‑1另一端连接蓄电池E正极,电阻R5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6负极,二极管D6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4和单向可控硅VS2的G极,单向可控硅VS2的A极分别连接电阻R2和电阻R3,电阻R3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正极,电阻R2另一端分别连接单向可控硅VS1的G极、电容C2和二极管D5负极,二极管D5正极连接电阻R1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3正极连接变压器T线圈L3,变压器T线圈L3另一端分别连接变压器T线圈L2另一端、电容C2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负极、单向可控硅VS2的K极、电阻R4另一端和蓄电池E负极并接地,所述单向可控硅VS1和单向可控硅VS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电源智能充电电路,包括变压器T、二极管D1、二极管D2、单向可控硅VS1、发光二极管LED、继电器J和电容C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线圈L1两端连接220V交流电两端,变压器T线圈L2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正极和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1、接地继电器J线圈和接地二极管D4负极,二极管D2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负极、电阻R1和单向可控硅VS1的A极,单向可控硅VS的K极分别连接电阻R5和继电器J触点J-1,继电器J触点J-1另一端连接蓄电池E正极,电阻R5另一端连接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北斗七星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