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LED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电感L、瞬态抑制二极管、三极管VT1、电位器RP1和电容C2,所述电容C2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容C1、三极管VT1发射极、电阻R1、三极管VT3集电极和电阻R2,电容C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集电极、二极管D1负极和变压器T线圈L1一端,变压器T线圈L1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线圈L2,变压器T线圈L2另一端连接电容C3,电容C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三极管VT1基极和三极管VT2集电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智能LED电源电路采用三极管作为主要控制元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驱动效果好,稳定性高,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LED,具体是一种智能LED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在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节能与环保已成为社会焦点议题。LED因其高效、节能、环保、寿命长、色彩丰富、体积小、耐闪烁、可靠性高、调控方便等诸多优点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照明光源。传统的白炽灯效率低、耗电高;荧光灯省电,但使用寿命短、易碎,废弃物存在汞污染;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存在效率低、耗电高、寿命短、电磁辐射危害等缺点;若能以LED照明取代目前的低效率、高耗能的传统照明,无疑能缓解当前越来越紧迫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由于LED自身的伏安特性及温度特性,使得LED对电流的敏感度要高于对电压的敏感度,故不能由传统的电源直接给LED供电。因此,要用LED作照明光源首先就要解决电源驱动的问题,如何提供稳定性高、成本低的LED电源电路成为各大LED厂家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LED电源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LED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电感L、瞬态抑制二极管、三极管VT1、电位器RP1和电容C2,所述电容C2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容C1、三极管VT1发射极、电阻R1、三极管VT3集电极和电阻R2,电容C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集电极、二极管D1负极和变压器T线圈L1一端,变压器T线圈L1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线圈L2,变压器T线圈L2另一端连接电容C3,电容C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三极管VT1基极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2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T2基极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位器RP1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正极、接地电容C4和电感L,电位器RP1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3发射极,三极管VT3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和瞬态抑制二极管,瞬态抑制二极管另一端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5、电感L另一端和接地发光二极管LED正极。
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源VCC电压为12V。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智能LED电源电路采用三极管作为主要控制元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驱动效果好,稳定性高,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智能LED电源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LED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电感L、瞬态抑制二极管、三极管VT1、电位器RP1和电容C2,所述电容C2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容C1、三极管VT1发射极、电阻R1、三极管VT3集电极和电阻R2,电容C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集电极、二极管D1负极和变压器T线圈L1一端,变压器T线圈L1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线圈L2,变压器T线圈L2另一端连接电容C3,电容C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三极管VT1基极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2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T2基极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位器RP1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正极、接地电容C4和电感L,电位器RP1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3发射极,三极管VT3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和瞬态抑制二极管,瞬态抑制二极管另一端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5、电感L另一端和接地发光二极管LED正极;所述电源VCC电压为12V。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请参阅图1,由开关管VT1、变压器T、电容C3组成间隙式振荡器,其间隙时间完全受LED两端电压的高低控制,当接通电源VCC时,VT1、VT2、VT3导通,VCC通过VT1加于T,其一次线圈L1通过的电流呈线性规律增加,并在二次线圈L2上感应出下正上负的矩形脉冲电压;此感应电压通过电容C3使开关管VT1进一步导通,T的线圈L1电流也就进一步增加,使变压器T与VT1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急骤雪崩正反馈,VT1迅速进入饱和状态,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变压器T储能,另一方面,电容C3开始充电(充电电压极性为下正上负)。当由于VT1饱和而使T的一次线圈L1电流不能再继续增加,使T的二次线圈L2感应电压开始间隙反方向变化,此电压与电容C3上的电压共同作用引起VT1集电极电流下降,同上,一个正反馈雪崩过程使VT1迅速截止,在截止期间,续流二极管D1开始导通并将VT1导通饱和期间在脉冲变压器T线圈L1上存储的能量通过L2、C4、C5释放。稳压原理:电路的稳压过程是通过改变开关管VT1的间歇时间来实现的。当VCC升高或负载LED电流减小时,由于VS的两端电压不变,故使VT3集电极电位降低,VT3、VT2的集电极电流减小,VT1的截止时间增大,饱和导通时间减小,所以VT1导通时间变短,则通过脉冲变压器T一次电流减小,储存的能量减少,释放的能量降低,LED两端电压降低到原额定稳压值。同理,当VCC电压降低或LED电流增加时,其自调节过程与上相反。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LED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电感L、瞬态抑制二极管、三极管VT1、电位器RP1和电容C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2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容C1、三极管VT1发射极、电阻R1、三极管VT3集电极和电阻R2,电容C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集电极、二极管D1负极和变压器T线圈L1一端,变压器T线圈L1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线圈L2,变压器T线圈L2另一端连接电容C3,电容C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三极管VT1基极和三极管VT2集电极,三极管VT2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T2基极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位器RP1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正极、接地电容C4和电感L,电位器RP1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T3发射极,三极管VT3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2另一端和瞬态抑制二极管,瞬态抑制二极管另一端分别连接接地电容C5、电感L另一端和接地发光二极管LED正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LED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T、电感L、瞬态抑制二极管、三极管VT1、电位器RP1和电容C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2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容C1、三极管VT1发射极、电阻R1、三极管VT3集电极和电阻R2,电容C2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集电极、二极管D1负极和变压器T线圈L1一端,变压器T线圈L1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线圈L2,变压器T线圈L2另一端连接电容C3,电容C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静雅,周至公,和一平,赵威,张宏伟,肖长天,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