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性智能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03440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5 2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性智能充电电路,包括线性稳压模块、功率开关模块以及逻辑电路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线性智能充电电路结构简单,可有效解决现有线性充电电路需用到MCU等其他处理器组建系统,极大程度降低了成本,并可以实现智能阶段充电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性智能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现许铅酸电池充电系统都恒流和恒压模式充电,对于电池寿命有非常大的影响,另有高端充电器则是阶段充电模式(涓流充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和涓流浮充),解决了充电时电池电解液出气泡过多而显沸腾状,这不仅消耗电能,而且容易使极板上活性物质大量脱落,温升过高,造成极板弯曲,容量迅速下降而提前报废,这种解决方案一般需用到MCU等其他处理器组建系统,这种成本相对较高,所以需要一种成本较低的线性智能充电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的线性智能充电电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线性智能充电电路,包括线性稳压模块、功率开关模块以及逻辑电路模块;所述线性稳压模块包括可控精密稳压源U6、第七稳压二极管ZD7,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阳极接地,阴极与第七稳压二极管ZD7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七稳压二极管ZD7的阴极与供电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阴极还与第十四NPN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电连接,且所述第十四NPN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电连接有第六十二电阻R62,所述第十四NPN三极管的发射机与供电端VCC电连接,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参考级通过第六十三电阻R63与供电端VCC电连接,且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参考级通过并联的第八i^一电阻R81、第八十三电阻R83接地;所述功率开关模块包括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11、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以及第十五NPN三极管Q15,所述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ll的漏极与供电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i^一功率开关管Qll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漏级与电池正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ll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集电极电连接,还包括第六十电阻R60,所述第六十电阻R60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l I的源极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源极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通过第八十八电阻R88与供电端VCC电连接,且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还与所述逻辑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发射极接地,且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电连接有第七i^一电阻R71。优选的,所述逻辑电路模块包括基础充电电压建立单元,所述基础充电电压建立单元包括第一电压比较器U1A,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UlA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电连接,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六十四电阻R64与供电端VCC电连接,并通过第九十三电阻R93接地,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七十五电阻R75及第六十五电阻R65与供电电路输入端电连接,并通过第九十二电阻R92接地。优选的,所述逻辑电路模块还包括涓流充电单元,所述涓流充电单元包括第二电压比较器U1B,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UlB的输出端通过第八十四电阻R84与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UlA的同相输入端电连接,并通过第五十九电阻R59与供电端VCC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UlB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九十四电阻R94和第七十二电阻R72与供电电路输入端电连接,并通过第六十六电阻R66与供电端VCC电连接,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五十八电阻R58与供电端VCC电连接,并通过第八十九电阻R89接地。优选的,所述逻辑电路模块还包括恒流充电单元,所述恒流充电单元包括第三电压比较器U1C,所述第三电压比较器UlC的输出端通过第八十五电阻R85与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UlB的同相输入端电连接,并通过第九十电阻R90与供电端VCC电连接,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七十七电阻R77和第六十七电阻R67与供电电路输入端电连接,并通过第九十五电阻R95接地,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六十八电阻R68与供电端VCC电连接,并通过第九十六电阻R96接地。优选的,所述逻辑电路模块还包括异常检测单元,所述异常检测单元包括第四电压比较器U1D,所述第四电压比较器UlD的输出端通过第八十二电阻R82与第一电压比较器UlA的反相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压比较器UlD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七十电阻R70与与供电端VCC电连接,并通过第九十八电阻R98接地,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七十九电阻R79和第六十九电阻R69与供电电路输入端电连接,并通过第九十七电阻R97接地。本技术提供的线性智能充电电路结构简单,可有效解决现有线性充电电路需用到MCU等其他处理器组建系统,极大程度降低了成本,并可以实现智能阶段充电模式。【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线性智能充电电路,包括线性稳压模块、功率开关模块以及逻辑电路模块;所述线性稳压模块包括可控精密稳压源U6、第七稳压二极管ZD7,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阳极接地,阴极与第七稳压二极管ZD7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七稳压二极管ZD7的阴极与供电电路输入端+Charger电连接,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阴极还与第十四NPN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电连接,且所述第十四NPN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电连接有第六十二电阻R62,所述第十四NPN三极管的发射机与供电端VCC电连接,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参考级通过第六十三电阻R63与供电端VCC电连接,且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参考级通过并联的第八十一电阻R81、第八十三电阻R83接地;所述功率开关模块包括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11、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以及第十五NPN三极管Q15,所述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ll的漏极与供电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i^一功率开关管Qll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漏级与电池正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ll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集电极电连接,还包括第六十电阻R60,所述第六十电阻R60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l I的源极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源极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通过第八十八电阻R88与供电端VCC电连接,且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还与所述逻辑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发射极接地,且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电连接有第七i^一电阻R71。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逻辑电路模块包括基础充电电压建立单元,所述基础充电电压建立单元包括第一电压比较器U1A,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UlA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电连接,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六十四电阻R64与供电端VCC电连接,并通过第九十三电阻R93接地,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七十五电阻R75及第六十五电阻R65与供电电路输入端电连接,并通过第九十二电阻R92接地。基础充电电压建立单元功能是当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性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性稳压模块、功率开关模块以及逻辑电路模块;所述线性稳压模块包括可控精密稳压源U6、第七稳压二极管ZD7,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阳极接地,阴极与第七稳压二极管ZD7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七稳压二极管ZD7的阴极与供电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阴极还与第十四NPN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电连接,且所述第十四NPN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电连接有第六十二电阻R62,所述第十四NPN三极管的发射机与供电端VCC电连接,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参考级通过第六十三电阻R63与供电端VCC电连接,且可控精密稳压源U6的参考级通过并联的第八十一电阻R81、第八十三电阻R83接地;所述功率开关模块包括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11、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以及第十五NPN三极管Q15,所述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11的漏极与供电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11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漏级与电池正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11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集电极电连接,还包括第六十电阻R60,所述第六十电阻R60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十一功率开关管Q11的源极第十三功率开关管Q13的源极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通过第八十八电阻R88与供电端VCC电连接,且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还与所述逻辑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发射极接地,且第十五NPN三极管Q15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电连接有第七十一电阻R7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涛何志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爱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