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炉石灰窑高效鼓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85966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竖炉石灰窑高效鼓风装置,属于竖炉石灰窑进风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竖筒型或宝塔型鼓风装置的风帽的人字形帽顶5的顶部中心部位开一个帽顶孔2,在该帽顶孔2的正上方安装一个防止漏灰装置,在风帽体内中心安装一个排灰装置。防止漏灰装置由一个位于帽顶孔2正上方的橄榄形流线体1和安放在风帽人字形帽顶5上的支撑该橄榄形流线体的支架3构成。排灰装置4由安装在风帽内部中心处的上部为喇叭口13下部为中空的直筒12构成。该装置使窑内气流分布均匀,各部位石灰分解完全,提高生产石灰的活性度和石灰窑生产率。(*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竖炉石灰窑进风装置,用来改善竖炉内气体流量的变化和分布。现有竖炉石灰窑的鼓风装置,如竖筒型、宝塔型鼓风装置,由于设计结构上的不合理,气体流动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冷风虽然从炉子下部中心流入炉内,但由于风帽结构形式的关系,冷风首先流向四周炉墙,使竖炉内的气体分布四周多、中心少,这种气流分布,使边缘气流充足的地方燃烧速度快,燃烧带薄,冷却条件好生产石灰活性度高;中心气流不足的地方燃烧速度慢,燃烧带厚,冷却条件差生产石灰活性度低。这种气流分布致使石灰窑的直径不能扩大,炉子的容量受到限制,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生产石灰的活性度仅有200-290毫升,不仅影响石灰窑生产效益,而且影响石灰用户的生产指标(如氧气顶吹转炉炼钢造渣时间延长,烧结矿质量、强度降低等)。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烧竖炉石灰窑鼓风装置,该装置是对现有的竖筒型和宝塔型鼓风装置的改进。该装置使窑内气流分布均匀,各部位石灰分解完全,提高生产石灰的活性度和石灰窑生产率。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竖炉石灰窑高效鼓风装置是在现有的竖筒型或宝塔型鼓风装置的风帽的人字形帽顶5的顶部中心部位开一个帽顶孔2,在该帽顶孔2的正上方安装一个防止漏灰装置,在风帽体内中心安装一个排灰装置4。所述的帽顶孔2可以是圆孔、椭圆孔、长条形孔、菱形孔或方形孔中任一种;所述的防止漏灰装置由一个位于帽顶孔2正上方的橄榄形流线体1和安放在风帽人字形帽顶5上的支撑该橄榄形流线体的支架3构成,支架3分上下两部分,支架3上部为6~10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用来固定橄榄形流线体的钢条8,支架3下部为钢板焊成的圆锥台9,所述钢条8的上端焊在橄榄形流线体1的中部,其下端焊在圆锥台9上,所述圆锥台9用6~10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肋板10固定安放在人字形帽顶5外壁上;所述的排灰装置4由安装在风帽内部中心处的上部为喇叭口13下部为中空的直筒12构成,沿喇叭口13方向向上伸出6~10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肋条14与风帽人字形帽顶5内壁相焊接,肋条14用于固定排灰装置;所述排灰装置的直筒12的底部安在竖炉石灰窑内底部环形进风室法兰盘7上并穿过法兰盘7与一排灰管相连通。所述钢条8、肋板10和肋条14最好各为8根,所述帽顶孔2的最大孔径要小于橄榄形流线体1的小直径,所述喇叭口13的最大孔径要大于帽顶孔2的最大孔径。S1为所述帽顶孔2的孔面积,风帽总出风面积S为所有风帽上的出风口的面积之和,两者关系为S1∶S=0.05~0.5。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石灰沿竖炉人字形帽顶5上的橄榄形挡灰流线体1下落,大部分落到人字形帽顶5上,然后落到竖炉的炉底部,而其中一小部分细石灰粉末可能由帽顶孔2落入风帽筒体11内的排灰装置4的喇叭口13中,再经排灰装置4的直筒12和与其相连通的排灰管排到竖炉窑外。本技术的鼓风装置安在混合烧竖炉石灰窑内低部环形进风室法兰盘上,进入鼓风装置中的冷风分两个通道流出,一部分向下回旋沿着风帽挡灰沿流出,这部分气体主要发展窑内边缘气流。另一部分直接通过风帽顶部开孔流出,这部分气体主要发展窑内中心气流,两部分气流在进入燃烧带前会合,使燃烧带形状均匀厚度合理。本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使窑内气流分布均匀,燃烧带形状和厚度合理,提高混合烧竖炉石灰窑生产石灰的活性度和竖炉石灰窑的生产率。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安有本技术防漏灰排灰装置的竖筒型竖炉石灰窑鼓风装置示意图。图中1-橄榄形挡灰流线体,2-帽顶孔,3-支撑橄榄形流线体的钢支架,4-排灰装置,5-人字形帽顶,6-挡灰沿,7-与鼓风管连接的阀兰盘,8-固定流线体的钢条,9-圆锥台,10-肋板,11-风帽筒体,12-直筒,13-喇叭口,14-肋条,15-风帽筒壁上的出风口。由图1可见,本技术的竖炉石灰窑高效鼓风装置是在竖筒型鼓风装置的风帽的人字形帽顶5的顶部中心部位开一个帽顶孔2,帽顶孔2可以是圆孔、椭圆孔、长条形孔、菱形孔或方形孔中任一种。在帽顶孔2的正上方安有一个橄榄形流线体1,在风帽人字形帽顶5上安有一个支撑该橄榄形流线体的支架3,支架3分上下两部分,支架3上部为8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用来固定橄榄形流线体的钢条8,支架3下部为钢板焊成的圆锥台9,钢条8的上端焊在橄榄形流线体1的中部,其下端焊在圆锥台9上,圆锥台9用8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肋板10固定安放在人字形帽顶5外壁上;在风帽筒体11内部中心处安装一个上部为喇叭口13下部为中空的直筒12构成的排灰装置4,直筒12的顶部沿喇叭口13方向向上伸出8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肋条14与风帽人字形帽顶5内壁相焊接,肋条14用于固定排灰装置4;排灰装置的直筒12的底部安在竖炉石灰窑内底部环形进风室法兰盘7上并穿过法兰盘7与一排灰管相连通。S1为所述帽顶孔2的孔面积,风帽总出风面积S为所有风帽筒壁上的出风口15的面积之和,两者关系为S1∶S=0.05~0.5。权利要求1.一种竖炉石灰窑高效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装置是在竖筒型或宝塔型鼓风装置的风帽的人字形帽顶(5)的顶部中心部位开一个帽顶孔(2),在该帽顶孔(2)的正上方安装一个防止漏灰装置,在风帽体内中心安装一个排灰装置(4);所述的防止漏灰装置由一个位于帽顶孔(2)正上方的橄榄形流线体(1)和安放在风帽人字形帽顶(5)上的支撑该橄榄形流线体的支架(3)构成,支架(3)分上下两部分,支架(3)上部为6~10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用来固定橄榄形流线体的钢条(8),支架(3)下部为钢板焊成的圆锥台(9),所述钢条(8)的上端焊在橄榄形流线体(1)的中部,其下端焊在圆锥台(9)上,所述圆锥台(9)用6~10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肋板(10)固定安放在人字形帽顶(5)外壁上;所述的排灰装置(4)由安装在风帽内部中心处的上部为喇叭口(13)下部为中空的直筒(12)构成,沿喇叭口(13)方向向上伸出6~10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肋条(14)与风帽人字形帽顶(5)内壁相焊接,肋条(14)用于固定排灰装置(4);所述排灰装置的直筒(12)的底部安在竖炉石灰窑内底部环形进风室法兰盘(7)上并穿过法兰盘(7)与一排灰管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帽顶孔(2)的最大孔径要小于橄榄形流线体(1)的小直径,所述喇叭口(13)的最大孔径要大于帽顶孔(2)的最大孔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帽顶孔2的孔面积S1与风帽总出风面积S之比为S1∶S=0.05~0.5。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帽顶孔(2)可以是圆孔、椭圆孔、长条形孔、菱形孔或方形孔中任一种。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条(8)、肋板(10)和肋条(14)各为8根。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竖炉石灰窑高效鼓风装置,属于竖炉石灰窑进风装置。本技术在竖筒型或宝塔型鼓风装置的风帽的人字形帽顶5的顶部中心部位开一个帽顶孔2,在该帽顶孔2的正上方安装一个防止漏灰装置,在风帽体内中心安装一个排灰装置。防止漏灰装置由一个位于帽顶孔2正上方的橄榄形流线体1和安放在风帽人字形帽顶5上的支撑该橄榄形流线体的支架3构成。排灰装置4由安装在风帽内部中心处的上部为喇叭口13下部为中空的直筒12构成。该装置使窑内气流分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竖炉石灰窑高效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装置是在竖筒型或宝塔型鼓风装置的风帽的人字形帽顶(5)的顶部中心部位开一个帽顶孔(2),在该帽顶孔(2)的正上方安装一个防止漏灰装置,在风帽体内中心安装一个排灰装置(4);所述的防止漏灰装置由一个位于帽顶孔(2)正上方的橄榄形流线体(1)和安放在风帽人字形帽顶(5)上的支撑该橄榄形流线体的支架(3)构成,支架(3)分上下两部分,支架(3)上部为6~10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用来固定橄榄形流线体的钢条(8),支架(3)下部为钢板焊成的圆锥台(9),所述钢条(8)的上端焊在橄榄形流线体(1)的中部,其下端焊在圆锥台(9)上,所述圆锥台(9)用6~10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肋板(10)固定安放在人字形帽顶(5)外壁上;所述的排灰装置(4)由安装在风帽内部中心处的上部为喇叭口(13)下部为中空的直筒(12)构成,沿喇叭口(13)方向向上伸出6~10根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肋条(14)与风帽人字形帽顶(5)内壁相焊接,肋条(14)用于固定排灰装置(4);所述排灰装置的直筒(12)的底部安在竖炉石灰窑内底部环形进风室法兰盘(7)上并穿过法兰盘(7)与一排灰管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友多马智明陈义胜谢继安马敬浦王占松李永源
申请(专利权)人:包头钢铁学院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5[中国|内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