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852773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8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从外到内依次设置为P型半导体衬底、N型掺杂层、介质层和金属柱,P型半导体衬底与N型掺杂层之间形成PN结空间电荷区,N型掺杂层、PN结空间电荷区及P型半导体衬底构成PN结。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的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与传统同轴结构的圆柱形硅通孔相比,其采用N型掺杂层与P型半导体衬底形成PN结,在三维集成电路工作时处于反偏状态,自动实现隔离噪声的作用,达到较高的高频信号完整性。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硅通孔结构省去了接地环节,同时减少了金属的使用,提高了热机械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三维集成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电子器件的尺寸按照摩尔定律持续减小,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也逐渐增大,电子产品性能得到空前提高。但是随着尺寸减小到深亚微米甚至纳米量级后,摩尔定律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主要包括:首先,晶体管的特征尺寸逐渐达到物理极限,量子效应和短沟道效应越来越严重;其次,随着集成电路复杂度和晶体管数量的不断增加,芯片的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导致互连线的数量和长度迅速增加,集成电路的设计、性能和可靠性都受到严重影响。例如长度和延时的增加使电路同步工作异常困难,加之频率串扰增加,互连密度剧增,交叉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互连危机产生。而且随着工作频率越来越高,由互连线寄生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寄生效应所造成的时序问题,连线电容、漏电流以及短路造成的功耗,由于互连线密度过大引发的耦合和串扰,功率密度增加导致的散热困难等问题越专利技术显。三维集成电路不再一味追求小尺寸,而是将传统的二维集成电路垂直堆叠起来,通过硅通孔实现层间垂直互连,从而大大提高了集成度,同时减小了功耗、提高了系统性能,并且可以实现模拟、射频、逻辑电路等多种不同功能模块的异构集成,相对于下一代器件其技术成本也有所降低。总而言之,采用TSV互连的3DIC具有普通二维芯片无法比拟的优势,为系统集成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将引发集成电路发展的根本性改变,被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蓝图(InternationalTechnologyRoadmapofSemiconductor,ITRS)预测为摩尔定律持续有效的有力保证。硅通孔作为三维集成电路中的关键结构,在三维集成电路中起到上下层芯片之间的信号互连作用,缩短了互连线的长度,减小了互连线的延时和损耗。但是,随着三维集成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和复杂性的持续增长,硅通孔密度大幅度增加,硅通孔之间的电学耦合不能忽略;硅通孔之间、以及硅通孔与周围硅衬底其他器件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信号通道之间的耦合、串扰也随之增加。当电路工作频率提高时,硅通孔成为三维集成电路中的一个主要噪声源,尤其是工作在毫米波段甚至亚毫米波段时,硅通孔上的高速信号会与有源器件区域相互作用,导致电路故障和信号完整性的问题,甚至硅通孔自身寄生参量的影响足以淹没整个信号传输,严重影响着信号通道的信号完整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具有高电学可靠性的硅通孔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圆柱形硅通孔结构隔离层必须接地、使用麻烦的问题,并且大幅度提高硅通孔结构的电学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该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的制作方法。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从外到内依次设置为P型半导体衬底、N型掺杂层、介质层和金属柱,P型半导体衬底与N型掺杂层之间形成PN结空间电荷区,N型掺杂层、PN结空间电荷区及P型半导体衬底构成PN结。本专利技术的特点还在于:P型半导体衬底为P型掺杂的硅衬底。N型掺杂层的表面浓度和掺杂深度为0.5~1.5μm。介质层为二氧化硅层、氮化硅层、氮氧化硅层中的一种;介质层的厚度为0.1~0.5μm。金属柱为铜柱、钨柱或铝柱中的一种;金属柱的半径为2~4μm。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上述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的制作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1、选定衬底;步骤2、采用反应离子法在衬底上刻蚀贯通衬底上下表面的通孔;步骤3、在步骤2刻蚀形成的通孔内表面制备N型掺杂层;步骤4、在步骤3制备的N型掺杂层的内表面制备介质层;步骤5、采用物理气相淀积法在步骤4制备的介质层以内制备金属柱,直至金属柱将衬底中的通孔完全填满为止;步骤6、对衬底和硅通孔的上表面进行化学机械抛光,直到衬底和硅通孔的上表面平整为止,即完成该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的制作。本专利技术另一个技术方案的特点还在于:步骤1中选定的衬底为P型掺杂的硅衬底;步骤2中在衬底上刻蚀的通孔半径为2.6~6μm;步骤3制备的N型掺杂层的表面浓度和掺杂深度为0.5~1.5μm;步骤4制备的介质层的厚度为0.1~0.5μm;步骤5制备的金属柱的半径为2~4μm。步骤3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3.1、采用恒定表面源扩散方式在步骤2刻蚀形成的通孔内表面淀积杂质原子;步骤3.2、采用有限表面源扩散方式将步骤3.1淀积好杂质原子的衬底放入到水平扩散炉中,使步骤3.1中淀积的杂质原子进一步向衬底内扩散以形成N型掺杂层。步骤3.2中的水平扩散炉的炉温为950℃-1050℃。步骤4制备的介质层为二氧化硅层、氮化硅层、氮氧化硅层中的一种;当介质层为二氧化硅层时,采用的制备工艺为常压化学气相淀积法,且步骤4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4.1、将经过步骤3的衬底放入到反应炉中,反应炉的温度保持在240~450℃范围内;步骤4.2、采用计量泵计量硅烷气体,并采用转子流量计计量氧气,使氧气和硅烷气体的流量比不小于3:1;步骤4.3、将硅烷气体加压后输送到汽化炉中,并将氧气输送到鼓泡瓶中,将鼓泡瓶内的反应溶液经恒温加热器加热到340℃-360℃,氧气在鼓泡瓶中与水蒸气混合后,再通入到预热炉中,并将经过汽化炉的硅烷气体也通入到预热炉中与氧气混合,使硅烷气体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达到380~450℃,最后,将硅烷气体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通入到反应炉,硅烷气体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反应炉中被吸附到步骤3制备的N型掺杂层的内表面,形成介质层;当介质层为氮化硅层时,采用的制备工艺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并且采用硅烷气体和氨气作为反应气体;当介质层为氮氧化硅层时,采用的制备工艺为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并且采用一氧化二氮气体和硅烷气体作为反应气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与传统同轴结构的圆柱形硅通孔相比,其采用N型掺杂层与P型半导体衬底形成PN结,在三维集成电路工作时处于反偏状态,自动实现隔离噪声的作用,达到较高的高频信号完整性。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硅通孔结构省去了接地环节,同时减少了金属的使用,提高了热机械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的纵向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基于P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CN105633040.html" title="一种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及其制作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其特征在于,从外到内依次设置为P型半导体衬底(1)、N型掺杂层(3)、介质层(4)和金属柱(5),所述P型半导体衬底(1)与N型掺杂层(3)之间形成PN结空间电荷区(2),N型掺杂层(3)、PN结空间电荷区(2)及P型半导体衬底(1)构成PN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其特征在于,从外到内依次设
置为P型半导体衬底(1)、N型掺杂层(3)、介质层(4)和金属柱
(5),所述P型半导体衬底(1)与N型掺杂层(3)之间形成PN结
空间电荷区(2),N型掺杂层(3)、PN结空间电荷区(2)及P型半
导体衬底(1)构成PN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P型半导体衬底(1)为P型掺杂的硅衬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N型掺杂层(3)的表面浓度和掺杂深度为0.5~1.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层(4)为二氧化硅层、氮化硅层、氮氧化硅层中的一种;
所述介质层(4)的厚度为0.1~0.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柱(5)为铜柱、钨柱或铝柱中的一种;所述金属柱(5)的
半径为2~4μm。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的制作方法,其
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选定衬底(1);
步骤2、采用反应离子法在衬底(1)上刻蚀贯通衬底(1)上下
表面的通孔;
步骤3、在步骤2刻蚀形成的通孔内表面制备N型掺杂层(3);
步骤4、在步骤3制备的N型掺杂层(3)的内表面制备介质层
(4);
步骤5、采用物理气相淀积法在步骤4制备的介质层(4)以内
制备金属柱(5),直至金属柱(5)将衬底(1)中的通孔完全填满为
止;
步骤6、对衬底(1)和硅通孔的上表面进行化学机械抛光,直
到衬底(1)和硅通孔的上表面平整为止,即完成该基于PN结的硅
通孔结构的制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PN结的硅通孔结构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选定的衬底(1)为P型掺杂的硅衬底;
所述步骤2中在衬底(1)上刻蚀的通孔半径为2.6~6μm;所述步骤
3制备的N型掺杂层(3)的表面浓度和掺杂深度为0.5~1.5μm;所
述步骤4制备的介质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凤娟王刚余宁梅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