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尤其是自行车折叠管的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折叠自行车由于使用方便,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折叠自行车的折叠和展开都要手动来完成,尤其是对于折叠自行车上的折叠管,管件之间的运动以及锁紧装置的锁紧和解锁都需要手动操作,操作过程比较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使骑车人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完成折叠管的折叠和展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管件、第二管件、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转轴,第一连接板固定在第一管件上,第二连接板固定在第二管件上,第一连接板的一侧与第二连接板的一侧通过转轴铰接;该折叠管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差速单元、驱动单元、锁紧单元、执行单元和阻挡单元;所述差速单元包括第一绕线盘、第二绕线盘、第三绕线盘、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一拉线、第二拉线、第三拉线和第四拉线;所述第一管件上固定有基座,所述第二绕线盘和所述第三绕线盘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拉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绕线盘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圆环相连;所述第二拉线穿过所述第一圆环,所述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管件(1)、第二管件(2)、第一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4)和转轴(5),第一连接板(3)固定在第一管件(1)上,第二连接板(4)固定在第二管件(2)上,第一连接板(3)的一侧与第二连接板(4)的一侧通过转轴(5)铰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差速单元(100)、驱动单元(200)、锁紧单元(300)、执行单元(400)和阻挡单元(500);所述差速单元(100)包括第一绕线盘(110)、第二绕线盘(120)、第三绕线盘(130)、第一圆环(140)、第二圆环(150)、第一拉线(160)、第二拉线(170)、第三拉线(180)和第四拉线(19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管件(1)、第二管件(2)、第一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4)和转轴(5),第一连接板(3)固定在第一管件(1)上,第二连接板(4)固定在第二管件(2)上,第一连接板(3)的一侧与第二连接板(4)的一侧通过转轴(5)铰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差速单元(100)、驱动单元(200)、锁紧单元(300)、执行单元(400)和阻挡单元(500);所述差速单元(100)包括第一绕线盘(110)、第二绕线盘(120)、第三绕线盘(130)、第一圆环(140)、第二圆环(150)、第一拉线(160)、第二拉线(170)、第三拉线(180)和第四拉线(190);所述第一管件(1)上固定有基座(6),所述第二绕线盘(120)和所述第三绕线盘(130)安装在所述基座(6)上;所述第一拉线(16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绕线盘(110)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圆环(140)相连;所述第二拉线(170)穿过所述第一圆环(140),所述第二拉线(17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绕线盘(120)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绕线盘(130)上;所述第三拉线(18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绕线盘(110)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圆环(150)相连;所述第四拉线(190)穿过所述第二圆环(150),所述第四拉线(19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绕线盘(120)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绕线盘(130)上;所述驱动单元(200)与所述差速单元(100)的第一绕线盘(110)相连,所述驱动单元(200)驱动所述第一绕线盘(110)转动;所述锁紧单元(300)与所述差速单元(100)的第二绕线盘(120)相连,所述第二绕线盘(120)带动所述锁紧单元(300)运动,所述锁紧单元(300)可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板(3)和所述第二连接板(4)之间的锁紧或者解锁;所述执行单元(40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4)、所述差速单元(100)的第三绕线盘(130)相连,所述第三绕线盘(130)通过所述执行单元(400)带动所述第二连接板(4)绕所述转轴(5)转动;所述阻挡单元(500)可以阻挡所述锁紧单元(300),使所述锁紧单元(300)的运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4)绕所述转轴(5)的转动相协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200)包括电机(M)、第一齿轮减速器(210)和控制电路单元(220);所述电机(M)和所述第一齿轮减速器(210)安装在所述基座(6)上;所述电机(M)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齿轮减速器(210)相连,所述差速单元(100)的第一绕线盘(110)固定在所述第一齿轮减速器(210)的输出轴上;所述控制电路单元(220)与所述电机(M)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单元(220)控制所述电机(M)的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单元(220)包括第一微动开关(SQ1)、第二微动开关(SQ2)、第一二极管(V1)、第二二极管(V2)、双极双投式开关(SA1)和电池(G);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是非自动复位的开关;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有两组端子,即第一极第一端子(a1)、第一极第二端子(a2)和第一极公共端子(a0),第二极第一端子(b1)、第二极第二端子(b2)和第二极公共端子(b0);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固定在折叠管上,所述锁紧单元(300)可以触碰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产生切换动作;所述第二微动开关(SQ2)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件(1)上,所述第二管件(2)上固定有凸块(7),所述凸块(7)可以触碰所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二微动开关(SQ2)产生切换动作;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一端子(a1)、第二极第二端子(b2)与所述电池(G)的正极电连接;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二端子(a2)、第二极第一端子(b1)与所述电池(G)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与所述第一二极管(V1)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V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电机(M)的第一端子(m1)电连接;所述电机(M)的第二端子(m2)与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V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V1)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V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单元包括第一微动开关(SQ1)、第二微动开关(SQ2)、第一二极管(V1)、第二二极管(V2)、第一继电器(K1)、双极双投式开关(SA1)和电池(G);所述第一继电器(K1)有一组端子,即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和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是非自动复位的开关;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有两组端子,即第一极第一端子(a1)、第一极第二端子(a2)和第一极公共端子(a0),第二极第一端子(b1)、第二极第二端子(b2)和第二极公共端子(b0);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固定在折叠管上,所述锁紧单元(300)可以触碰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产生切换动作;所述第二微动开关(SQ2)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件(1)上,所述第二管件(2)上固定有凸块(7),所述凸块(7)可以触碰所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二微动开关(SQ2)产生切换动作;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一端子(a1)、第二极第二端子(b2)与所述电池(G)的正极电连接;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二端子(a2)、第二极第一端子(b1)与所述电池(G)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与所述第一二极管(V1)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V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V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V1)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V2)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电机(M)的第一端子(m1)与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电连接;所述电机(M)的第二端子(m2)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与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单元(220)包括第一微动开关(SQ1)、第二微动开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穆威,李穆生,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狮子厂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