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液阀组及液力传动箱,所述电液阀组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与所述第一阀体为一体结构的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具有开口端、第一内腔和第一闭合端;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二闭合端、第二内腔和第三闭合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分别置于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的共有连接处的两侧,且相互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第一阀芯;在得电后通过推杆带动所述第一阀芯移动的比例电磁铁;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第一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内的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内的第二弹性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作为液力制动器的旁通泄流阀,液力制动调节精确,可以实现对制动力大小的无级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液阀组及液力传动箱。
技术介绍
液力制动作为一种辅助制动方式,目前在内燃机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车辆行驶在山区、坡道等区域,采用闸瓦制动是不经济的,同时液力制动在高速制动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可以避免闸瓦的损耗,是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制动方式。现有内燃机车上的传动箱通常都配有液力制动功能,具体地,通过电子控制装置分别控制两根变矩器轴上的变矩器充排油来实现,进而开启车辆制动模式,但是这种方式中的变矩器充排油没有被精确控制,不能实现高速制动,控制精度不高,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内燃机车都配有专门的液力制动器,但是早期的液力制动器没有配置制动控制阀,故液力制动是按照等功率调节的,等功率制动方式是指制动功率为常数,这种方式当车速提高时,尤其是高速制动情况,制动力迅速下降,制动效果不够明显。之后内燃机车均加装了液力制动控制阀,其将液力制动曲线由等功率曲线改为等扭矩曲线或者制动力上升曲线,使得液力制动的优越性得以发挥,等扭矩制动方式是指制动扭矩为常数,但是由于制动控制阀采用的是普通压力控制阀,通过油压调节进油口、排油口的大小来实现制动力的控制,其不能实现制动力精确的无级调节,而且受机车粘着、机械强度、以及冷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制动力不能过高,并且为了实现最大制动力的控制,还需要另外安装一个充量限制阀,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以上问题的提出,而研制一种控制精确、结构紧凑、以及能够更好地改善机车液力制动性能的电液阀组,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所述电液阀组的液力传动箱。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电液阀组,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与所述第一阀体为一体结构的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具有开口端、第一内腔和第一闭合端;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二闭合端、第二内腔和第三闭合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分别置于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的共有连接处的两侧,且相互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第一阀芯;在得电后通过推杆带动所述第一阀芯移动的比例电磁铁;所述比例电磁铁设置在所述开口端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阀芯另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连接所述第一闭合端;设于所述第一阀体上的控制油进油口和阀组出油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内的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所述第二阀芯嵌套安装在所述第三阀芯沿轴线方向开设的阀芯孔中;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内的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三阀芯通过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连接所述第三闭合端;沿所述第三阀芯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压力油口;沿所述第三阀芯径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压力油口;所述第二压力油口与所述第一压力油口相连通;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阀体上的阀组进油口;另外,所述电液阀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阀体上的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沿所述第一阀芯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三排气口;沿所述第一阀芯径向方向设置的第四排气口和第五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第三排气口、第四排气口和第五排气口相互连通;另外,所述电液阀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阀体上的第六排气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芯端部、第一阀体与第一闭合端之间形成第一油室,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置于所述第一油室内;所述第三阀芯端部、第二阀体与第三闭合端之间形成第二油室,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置于所述第二油室内;所述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的共有连接处上开设有与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相连通的控制油第一出油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阀芯能够沿所述第二阀芯在所述第二内腔中进行轴向移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的共有连接处上设有与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均连通的油道,该油道一端作为第二阀体的出口,另一端作为第一阀体的入口;所述第二阀体内壁上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第三阀芯具有位于所述环形凸台内侧的锥台结构;通过改变所述阀组进油口的压力来调节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锥台结构之间的间隙,进而调节第二阀体的出口开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体的入口与阀组出油口的大小相同,且配置在同一平面;进一步地,所述电液阀组包括与所述比例电磁铁相连接的电子控制单元;当所述电液阀组应用于机车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所述比例电磁铁的电流来实现机车的减速制动或高速时紧急制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阀芯通过置于第二内腔中的压力油与所述第二阀体的第二闭合端产生直接接触;所述推杆采用导磁材料制成。一种液力传动箱,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液阀组。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液阀组及液力传动箱,所述电液阀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作为液力制动器的旁通泄流阀,液力制动调节精确,可以实现对制动力大小的无级调节;结构紧凑,具体结构相当于共用一个阀体的比例电磁阀和液压阀;可以避免在压力变换过程中第三阀芯发生颤动现象;能够更好地改善机车液力制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电液阀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阀体,2、第二阀体,3、开口端,4、第一内腔,5、第一闭合端,6、第二闭合端,7、第二内腔,8、第三闭合端,9、共有连接处,10、第一阀芯,11、推杆,12、比例电磁铁,13、第一弹性部件,14、控制油进油口,15、阀组出油口,16、第二阀芯,17、第三阀芯,18、阀芯孔,19、第二弹性部件,20、第一压力油口,21、第二压力油口,22、阀组进油口,23、第一排气口,24、第二排气口,25、第三排气口,26、第四排气口,27、第五排气口,28、第六排气口,29、第一油室,30、第二油室,31、控制油第一出油口,32、油道,33、环形凸台,34、锥台结构,35、控制油第二出油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一种电液阀组,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阀体1和与所述第一阀体1为一体结构的第二阀体2;所述第一阀体1具有开口端3、第一内腔4和第一闭合端5;所述第二阀体2具有第二闭合端6、第二内腔7和第三闭合端8;所述第一内腔4和所述第二内腔7分别置于第一阀体1与第二阀体2的共有连接处9的两侧,且相互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4内的第一阀芯10;在得电后通过推杆11带动所述第一阀芯10移动的比例电磁铁12;所述比例电磁铁12设置在所述开口端3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4内的第一弹性部件13;所述第一阀芯10另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部件13连接所述第一闭合端5;设于所述第一阀体1上的控制油进油口14和阀组出油口15;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7内的第二阀芯16和第三阀芯17;所述第二阀芯16嵌套安装在所述第三阀芯17沿轴线方向开设的阀芯孔18中;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7内的第二弹性部件19;所述第三阀芯17通过所述第二弹性部件19连接所述第三闭合端8;沿所述第三阀芯17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压力油口20;沿所述第三阀芯17径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压力油口21;所述第二压力油口21与所述第一压力油口20相连通;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阀体2上的阀组进油口22;另外,所述电液阀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阀体1上的第一排气口23和第二排气口24;沿所述第一阀芯10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三排气口25;沿所述第一阀芯10径向方向设置的第四排气口26和第五排气口27;所述第二排气口24、第三排气口25、第四排气口26和第五排气口27相互连通;另外,所述电液阀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阀体2上的第六排气口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芯10端部、第一阀体1与第一闭合端5之间形成第一油室29,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液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液阀组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与所述第一阀体为一体结构的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具有开口端、第一内腔和第一闭合端;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二闭合端、第二内腔和第三闭合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分别置于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的共有连接处的两侧,且相互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第一阀芯;在得电后通过推杆带动所述第一阀芯移动的比例电磁铁;所述比例电磁铁设置在所述开口端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阀芯另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连接所述第一闭合端;设于所述第一阀体上的控制油进油口和阀组出油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内的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所述第二阀芯嵌套安装在所述第三阀芯沿轴线方向开设的阀芯孔中;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内的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三阀芯通过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连接所述第三闭合端;沿所述第三阀芯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压力油口;沿所述第三阀芯径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压力油口;所述第二压力油口与所述第一压力油口相连通;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阀体上的阀组进油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液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液阀组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阀体和与所述第一阀体为一体结构的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具有开口端、第一内腔和第一闭合端;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二闭合端、第二内腔和第三闭合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分别置于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的共有连接处的两侧,且相互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第一阀芯;在得电后通过推杆带动所述第一阀芯移动的比例电磁铁;所述比例电磁铁设置在所述开口端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阀芯另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连接所述第一闭合端;设于所述第一阀体上的控制油进油口和阀组出油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内的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所述第二阀芯嵌套安装在所述第三阀芯沿轴线方向开设的阀芯孔中;设置于所述第二内腔内的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三阀芯通过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连接所述第三闭合端;沿所述第三阀芯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压力油口;沿所述第三阀芯径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压力油口;所述第二压力油口与所述第一压力油口相连通;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阀体上的阀组进油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液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液阀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阀体上的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沿所述第一阀芯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三排气口;沿所述第一阀芯径向方向设置的第四排气口和第五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第三排气口、第四排气口和第五排气口相互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液阀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液阀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阀体上的第六排气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液阀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洁,类延磊,高恩芹,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