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妮妮专利>正文

列车用通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62166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04:31
列车用通信装置,它涉及铁路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电源模块与微控制器连接,微控制器与触摸屏显示、报警电路连接;所述的其他外围电路、组合导航系统与微控制器连接;所述的组合导航系统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无线通信模块与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连接,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与车辆控制中心连接,且车载控制与车辆控制中心通过CBTC车地无线传输连接;所述的车辆控制中心与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系统管理中心连接,且系统管理中心与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低成本组合导航,车厢部署方式无需额外智能识别,在机车行进过程中能够实时的监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铁路无线通信
,具体涉及列车用通信装置。
技术介绍
碰撞避免问题是现代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航空、航海、道路以及轨道交通领域均有很多的研究。如航空领域中的交通预警和避撞系统/自决策监督广播系统TCAS/ADS-B;航海领域中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道路交通领域的车-车避撞系统C2C等。道路交通、航空以及航海等领域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防撞预警系统,相比之下,轨道交通领域的防撞预警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开发实际难度也较大。本文主要针对低速运行的货运列车在复杂的轨道地理条件(隧道、森林、丘陵等)下运行,合理使用单片机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和航迹推算导航算法,设计出低成本的铁路列车防撞系统。移动闭塞是一种区间不分割,根据连续检测先行列车位置和速度,进行列车间隔控制,确保后续列车不会与先行列车发生冲突,能够安全停车的列车安全系统。移动闭塞的想法产生于60年代,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变成现实。到了8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移动闭塞系统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列车用通信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微控制器、电源模块、触摸屏显示、报警电路、其他外围电路、组合导航系统、无线通信模块、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车辆控制中心、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系统管理中心;所述的电源模块与微控制器连接,微控制器与触摸屏显示、报警电路连接;所述的其他外围电路、组合导航系统与微控制器连接;所述的组合导航系统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无线通信模块与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连接,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与车辆控制中心连接,且车载控制与车辆控制中心通过CBTC车地无线传输连接;所述的车辆控制中心与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系统管理中心连接,且系统管理中心与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组合导航系统包含GPS接收机、航迹推算系统、光电隔离、计算机;所述的GPS接收机与计算机连接,航迹推算系统与光电隔离连接,光电隔离与计算机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航迹推算系统由磁电传感器和磁片构成。本技术操作时,首先将自身信息广播到附近区域,同时接收所在区域中的其他装有该系统的广播信息。列车通过这些从其他列车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全面了解目前附近的交通状况,若存在发生危险的可能则立即向列车员提供警告和建议,从而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因此,该防撞预警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位置、速度等相关信息的获取;播并接收这些相关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检测是否存在碰撞危险,若存在则发出报警信号;通信机制完成系统中各模块间的通信功能,实现数据的传递。列车之间的互相通信是将实时的位置信息传递给临近的列车,通过计算与相邻列车的距离,并判断是否存在碰撞的可能,根据判断结果给出相应的警告信号,以实现列车的安全预警;按移动闭塞原理对列车运行间隔进行控制,并和车站联锁设备相联系,为列车进出站安排接发车进路。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列车用通信装置,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低成本组合导航,采用大功率无线电台,使无线数据传输距离大幅度提升,安全预警距离更大,触摸屏显示界面友好,能直接获取列车实时位置、导航信息来源、航向、定位误差等信息,车厢部署方式无需额外智能识别,在机车行进过程中能够实时的监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技术组合导航系统的结构框图;图3是本具体实施方式软件主程序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微控制器1、电源模块2、触摸屏显示3、报警电路4、其他外围电路5、组合导航系统6、无线通信模块7、轨道道岔控制8、车载控制9、车辆控制中心10、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11、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12、系统管理中心13、GPS接收机14、航迹推算系统15、光电隔离16、计算机17。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参看如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微控制器1、电源模块2、触摸屏显示3、报警电路4、其他外围电路5、组合导航系统6、无线通信模块7、轨道道岔控制8、车载控制9、车辆控制中心10、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11、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12、系统管理中心13;所述的电源模块2与微控制器1连接,微控制器1与触摸屏显示3、报警电路4连接;所述的其他外围电路5、组合导航系统6与微控制器1连接;所述的组合导航系统6与无线通信模块7连接,无线通信模块7与轨道道岔控制8、车载控制9连接,轨道道岔控制8、车载控制9与车辆控制中心10连接,且车载控制9与车辆控制中心10通过CBTC车地无线传输连接;所述的车辆控制中心10与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11、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12、系统管理中心13连接,且系统管理中心13与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11、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12连接。其中,所述的组合导航系统6包含GPS接收机14、航迹推算系统15、光电隔离16、计算机17;所述的GPS接收机14与计算机17连接,航迹推算系统15与光电隔离16连接,光电隔离16与计算机17连接;所述的航迹推算系统15由磁电传感器和磁片构成。本具体实施方式操作时,首先将自身信息广播到附近区域,同时接收所在区域中的其他装有该系统的广播信息。列车通过这些从其他列车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全面了解目前附近的交通状况,若存在发生危险的可能则立即向列车员提供警告和建议,从而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因此,该防撞预警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位置、速度等相关信息的获取;播并接收这些相关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检测是否存在碰撞危险,若存在则发出报警信号;通信机制完成系统中各模块间的通信功能,实现数据的传递。列车之间的互相通信是将实时的位置信息传递给临近的列车,通过计算与相邻列车的距离,并判断是否存在碰撞的可能,根据判断结果给出相应的警告信号,以实现列车的安全预警;按移动闭塞原理对列车运行间隔进行控制,并和车站联锁设备相联系,为列车进出站安排接发车进路。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列车用通信装置,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低成本组合导航,采用大功率无线电台,使无线数据传输距离大幅度提升,安全预警距离更大,触摸屏显示界面友好,能直接获取列车实时位置、导航信息来源、航向、定位误差等信息,车厢部署方式无需额外智能识别,在机车行进过程中能够实时的监测。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列车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微控制器、电源模块、触摸屏显示、报警电路、其他外围电路、组合导航系统、无线通信模块、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车辆控制中心、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系统管理中心;所述的电源模块与微控制器连接,微控制器与触摸屏显示、报警电路连接;所述的其他外围电路、组合导航系统与微控制器连接;所述的组合导航系统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无线通信模块与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连接,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与车辆控制中心连接,且车载控制与车辆控制中心通过CBTC车地无线传输连接;所述的车辆控制中心与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系统管理中心连接,且系统管理中心与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列车用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微控制器、电源模块、触摸屏显示、报警电路、其他外围电路、组合导航系统、无线通信模块、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车辆控制中心、第一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第二相邻车辆控制中心、系统管理中心;所述的电源模块与微控制器连接,微控制器与触摸屏显示、报警电路连接;所述的其他外围电路、组合导航系统与微控制器连接;所述的组合导航系统与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无线通信模块与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连接,轨道道岔控制、车载控制与车辆控制中心连接,且车载控制与车辆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妮妮
申请(专利权)人:吴妮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