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95091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8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特别涉及一种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以解决现有承力框架装配和分解整流叶栅十分不便的问题。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包括:无支板环体,包括外支撑环、内支撑环以及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一整流叶栅;有支板环体,包括外环、内环以及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第二整流叶栅,在外环和内环上与多个第一整流叶栅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形状与第一整流叶栅相匹配的豁口,多个所述第一整流叶栅能够沿轴线方向卡合设置在对应的多个豁口内,且多个第一整流叶栅与多个第二整流叶栅之间沿周向交替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便于装配分解整流叶栅,并且能满足试验验证要求。

Force bearing frame with rectifying cascad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tructural design of an aircraft gas turbine engine, in particular to a force bearing frame with a rectifying cascad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bearing frame is difficult to assemble and decompose the rectifying cascade. Including the bearing frame with rectifier cascade: a Banhuan body comprises an outer support ring, support ring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nd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a plurality of first gate leaf; a Banhuan body comprises an outer ring, inner ring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rectifying cascade uniform distribution, position relative with a plurality of first gate leaf in the outer ring and the inner ring is provided with a gap on the shape and the first cascade rectifier, and a plurality of the first gate leaf can be clamped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is arranged in a corresponding gap within and between a plurality of first gate leaf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rectifying leaves the gate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alternate distributio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orce bearing frame with a rectifying cascade,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assembling and decomposing the rectifying cascade,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est verif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特别涉及一种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
技术介绍
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在提高涡轮效率、降低涡轮质量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此项技术正在广泛开展试验验证中。目前的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通常包括由外支撑环、内支撑环以及位于外支撑环与内支撑环之间的整流叶栅。但是,目前的承力框架结构在装配和分解整流叶栅时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以解决现有承力框架装配和分解整流叶栅十分不便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包括:无支板环体,包括外支撑环、内支撑环以及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外支撑环与内支撑环之间的多个第一整流叶栅;有支板环体,包括外环、内环以及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环与内环之间的第二整流叶栅,所述第二整流叶栅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整流叶栅相同,所述外环的外径等于所述外支撑环的内径,所述内环的内径等于所述内支撑环的外径,在所述外环和内环上与多个所述第一整流叶栅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形状与所述第一整流叶栅相匹配的豁口,所述多个所述第一整流叶栅能够沿轴线方向卡合设置在对应的多个所述豁口内,且多个所述第一整流叶栅与多个所述第二整流叶栅之间沿周向交替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一整流叶栅和所述第二整流叶栅的数量均为八个。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无支板环体与有支板环体之间设置为插装结构,便于装配分解整流叶栅,并且能满足试验验证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中无支板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中有支板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中一个第一整流叶栅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中一个第二整流叶栅部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1-图4对本技术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包括无支板环体1和有支板环体2,无支板环体1与有支板环体2采用嵌套插装的连接结构。无支板环体1包括外支撑环11、内支撑环12以及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设置在外支撑环11与内支撑环12之间的多个第一整流叶栅13;其中,外支撑环11和内支撑环12与第一整流叶栅13之间的可以采用例如焊接或者螺栓固定等方式。有支板环体2包括外环21、内环22以及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设置在外环21与内环22之间的第二整流叶栅23。进一步,第二整流叶栅23与第一整流叶栅13结构形状完全相同,且数量也相同;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合的选择,本实施例优选第二整流叶栅23与第一整流叶栅13均为八个。另外,外环21的外径等于外支撑环11的内径,内环22的内径等于内支撑环12的外径;在外环21上与多个第一整流叶栅13相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形状与第一整流叶栅13相匹配的豁口24,同样,在内环22上与多个第一整流叶栅13相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形状与第一整流叶栅13相匹配的豁口24。多个第一整流叶栅13能够沿轴线方向卡合设置在对应的多个豁口24内;即对于同一个第一整流叶栅13而言,其径向方向的外侧端部是卡合在外环21的一个豁口24内,而其径向方向的内侧端部是卡合在内环22上与上述豁口24在同一圆心角方向的一个豁口24内。最终,八个第一整流叶栅13与八个第二整流叶栅23之间沿周向交替分布。本技术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为便于装配分解整流叶栅,采用无支板环体1与有支板环体2嵌套插装的连接结构,在工作中无支板环体1上的第一整流叶栅13负责承力,使结构刚性加强,从而满足验证试验要求,而有支板环体2上的第二整流叶栅23结构能够有效吸收振动能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无支板环体(1),包括外支撑环(11)、内支撑环(12)以及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外支撑环(11)与内支撑环(12)之间的多个第一整流叶栅(13);有支板环体(2),包括外环(21)、内环(22)以及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环(21)与内环(22)之间的第二整流叶栅(23),所述第二整流叶栅(23)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整流叶栅(13)相同,所述外环(21)的外径等于所述外支撑环(11)的内径,所述内环(22)的内径等于所述内支撑环(12)的外径,在所述外环(21)和内环(22)上与多个所述第一整流叶栅(13)相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形状与所述第一整流叶栅(13)相匹配的豁口(24),多个所述第一整流叶栅(13)能够沿轴线方向卡合设置在对应的多个所述豁口(24)内,且多个所述第一整流叶栅(13)与多个所述第二整流叶栅(23)之间沿周向交替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整流叶栅的承力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无支板环体(1),包括外支撑环(11)、内支撑环(12)以及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外支撑环(11)与内支撑环(12)之间的多个第一整流叶栅(13);有支板环体(2),包括外环(21)、内环(22)以及沿圆周方向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环(21)与内环(22)之间的第二整流叶栅(23),所述第二整流叶栅(23)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整流叶栅(13)相同,所述外环(21)的外径等于所述外支撑环(11)的内径,所述内环(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瑞罡朱若愚付依顺袁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