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纸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8237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8 1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造纸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前竖井以及后竖井,前竖井由下至上依次为风室、密相区、稀相区,两竖井之间由分离器相连通,分离器下部连接返料器,返料器包括锅炉中心筒、第一加长筒以及第二加长筒,锅炉中心筒设置在后竖井的顶部,第一加长筒设置在锅炉中心筒的底端,第二加长筒设置在第一加长筒的底端,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的长度均为200mm至300mm之间。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锅炉中心筒烟气带入电除尘第一电场的飞灰粒径大于0.1mm占比降至10~15%,返料煤灰较粗部分更多被分离下来再次燃烧,提高了煤灰返回燃烧的比率,明显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造纸
,特别涉及一种造纸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
技术介绍
循环流行化床锅炉技术是一项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烧枝术,在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废弃物处理利用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商业应用,并向几十万千瓦级规模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也逐渐兴起。循环流化床锅炉使用的时候主要由锅炉本体、旋风分离器、烟管等等组成,其中旋风分离器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烟、尘分离,将未燃烧尽的粉尘和气体分离开来,重复使用粉尘燃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从锅炉尾部烟气带入电除尘第一电场的飞灰粒径偏粗,粒径大于0.1mm占比达30~35%,返料器分离效果差,煤灰返回燃烧室比例偏少,煤灰在燃烧室燃烧时间短导致燃烧不完全,飞灰可燃物含量大于15%,严重影响锅炉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造纸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用于提高煤灰在返料器的分离效果、提高煤灰返回燃烧室的比例、延长粗煤灰在锅炉燃烧室的燃烧时间以及降低飞灰的可燃物含量。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造纸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前竖井以及后竖井,前竖井为总吊结构,四周由膜式水冷壁组成,前竖井由下至上依次为风室、密相区、稀相区,密相区的侧壁上开设有给料口和返料口,后竖井采用支撑结构,两竖井之间由分离器相连通,分离器下部连接返料器,所述返料器包括锅炉中心筒、第一加长筒以及第二加长筒,所述锅炉中心筒设置在后竖井的顶部,所述第一加长筒设置在锅炉中心筒的底端,所述第二加长筒设置在第一加长筒的底端,所述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的长度均为200mm至300mm之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的长度均为250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返料器包括进风通道、第一返料风机以及第二返料风机,进风通道的一端与前竖井的返料口连通,进风通道的另一端分叉成第一分支通道和第二分支通道,第一分支通道通过第一返料风机与大气连通,第二分支通道通过第二返料风机与锅炉的烟囱连通,返料器通过控制第一返料风机与第二返料风机将空气与含氧量低的锅炉烟气引至返料口,控制返料燃烧的温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返料风机与第二返料风机均为调速风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返料器与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布风板,布风板上均匀布置有钟罩式风帽。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锅炉中心筒烟气带入电除尘第一电场的飞灰粒径大于0.1mm占比降至10~15%,返料煤灰较粗部分更多被分离下来再次燃烧,提高了煤灰返回燃烧的比率,明显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发电标煤耗降低30~40g/kwh。本技术分离效果好、速率高,能够使得燃料充分燃烧,且尽可能的减少了排放的烟气中的可燃粉尘的含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造纸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返料器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前竖井;11、膜式水冷壁;12、风室;13、密相区;131、给料口;132、返料口;14、稀相区;20、后竖井;30、分离器;40、返料器;41、锅炉中心筒;42、第一加长筒;43、第二加长筒;44、进风通道;441、第一分支通道;442、第二分支通道;45、第一返料风机;46、第二返料风机;50、烟囱;60、布风板;61、钟罩式风帽。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以及图2,本技术一种造纸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前竖井10以及后竖井20,前竖井为总吊结构,四周由膜式水冷壁11组成,前竖井由下至上依次为风室12、密相区13、稀相区14,密相区的侧壁上开设有给料口131和返料口132,在竖井的侧壁上有膜式水冷壁,对前竖井内的温度进行控制,保护前竖井的井壁的温度不会过高,在密相区的进料口是为锅炉提供煤燃料,进而对燃料进行分解,在前竖井的最下方的风室为前竖井提供风力,使得气体和轻量固体颗粒吹到分离井,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因此在前竖井形成其区分为密相区和稀相区,后竖井采用支撑结构,两竖井之间由分离器30相连通,分离器下部连接返料器40,所述返料器包括锅炉中心筒41、第一加长筒42以及第二加长筒43,所述锅炉中心筒设置在后竖井的顶部,所述第一加长筒设置在锅炉中心筒的底端,所述第二加长筒设置在第一加长筒的底端,所述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的长度均为200mm至300mm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的长度均为250mm。本专利技术人在实际对返料器中心筒进行暂进式探索性技改过程中,第一次中心筒加长250mm,经运行效果比较,技改后向预期目标靠近,中心筒再次加长250mm,两次共加长500mm。锅炉中心筒加长后烟气带入电除尘第一电场的飞灰粒径大于0.1mm占比降至10~15%,返料煤灰较粗部分更多被分离下来再次燃烧,提高了煤灰返回燃烧的比率;锅炉中心筒加长250mm,飞灰可燃物含量平均值降至13%以下,再次加长250mm,飞灰可燃物平均值降至10%以下;锅炉中心筒适当加高可明显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发电标煤耗降低30~40g/kwh。因此,选择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的长度均为250mm。本实施例中,所述返料器包括进风通道44、第一返料风机45以及第二返料风机46,进风通道的一端与前竖井的返料口连通,进风通道的另一端分叉成第一分支通道441和第二分支通道442,第一分支通道通过第一返料风机与大气连通,第二分支通道通过第二返料风机与锅炉的烟囱50连通,返料器通过控制第一返料风机与第二返料风机将空气与含氧量低的锅炉烟气引至返料口,控制返料燃烧的温度。所述第一返料风机与第二返料风机均为调速风机。通过分离器分离将气体和轻量固体颗粒分离,使气体进入后竖井,而轻量固体颗粒进入返料装置,在进风通道中由第一返料风机和第二返料风机吹进混合气体,所述混合气体为空气和含氧量低的锅炉烟气混合而成的气体,因此控制混合气体的温度,使得返料不会将返料口堵住,避免故障的发生。本实施例中,所述返料器与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布风板60,布风板60上均匀布置有钟罩式风帽61。均匀布置的钟罩式风帽使得布风结构为360度布风,这样有效的避免风帽之间的对流与射流偏转所造成的风帽磨损,同时能有效的解决物料进入返料器,不会出现卡渣现象和风帽过烧坏现象,又因为钟罩式风帽布风结构产生的风流量大,且布风均匀,进而使得流化稳定产生合理的风阻力,从而防止大块颗粒的沉淀。使用过程中,先由给料口进行给料,风室将一次风从前竖井底部送入,膜式水冷壁用于吸收燃烧所产生的部分热量。分离器将气体和固体分离,通过返料装置送会回前竖井,锅炉中心筒加长,更多的返料煤灰较粗部分被留下来,提高了煤灰返回燃烧的比率,明显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发电标煤耗降低30~40g/kwh。本技术分离效果好、速率高,能够使得燃料充分燃烧,且尽可能的减少了排放的烟气中的可燃粉尘的含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造纸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前竖井以及后竖井,前竖井为总吊结构,四周由膜式水冷壁组成,前竖井由下至上依次为风室、密相区、稀相区,密相区的侧壁上开设有给料口和返料口,后竖井采用支撑结构,两竖井之间由分离器相连通,分离器下部连接返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返料器包括锅炉中心筒、第一加长筒以及第二加长筒,所述锅炉中心筒设置在后竖井的顶部,所述第一加长筒设置在锅炉中心筒的底端,所述第二加长筒设置在第一加长筒的底端,所述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的长度均为200mm至300mm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造纸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前竖井以及后竖井,前竖井为总吊结构,四周由膜式水冷壁组成,前竖井由下至上依次为风室、密相区、稀相区,密相区的侧壁上开设有给料口和返料口,后竖井采用支撑结构,两竖井之间由分离器相连通,分离器下部连接返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返料器包括锅炉中心筒、第一加长筒以及第二加长筒,所述锅炉中心筒设置在后竖井的顶部,所述第一加长筒设置在锅炉中心筒的底端,所述第二加长筒设置在第一加长筒的底端,所述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的长度均为200mm至300mm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长筒与第二加长筒的长度均为250mm。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联盛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