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的固定构造及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61030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1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束的固定构造,其构造简单且成本较低,操作也简单。本发明专利技术是用于将线束(17)固定于背板(13)的反面上的线束的固定构造。该固定构造具有通过与背板(13)的整体成形而形成在背板(13)的反面上的2个钩(19a、19b)。这些钩具有支柱部(20a、20b)、覆盖部(21a、21b)和开口(25、25),所述支柱部从背板(13)的反面延伸,所述覆盖部覆盖线束(17),所述开口形成于这些覆盖部的末端和背板(13)的反面之间。开口(25)具有允许线束(17)通过的间隔。钩(19a、19b)设置成以下状态:沿线束(17)延伸的方向,开口(25)的朝向交替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将线束固定于面板上的线束的固定构造。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该线束的固定构造的车辆用座椅。
技术介绍
作为上述线束的固定构造,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中1公开的构造。该以往的线束的固定构造,若用括号将该公报中使用的部件的附图标记括起来使用,则沿多个卡止钩(14A、14B、14C)布置线束(W/H),进而借助挂在这些卡止钩的钩部分上布置的绳(13)来抑制线束。卡止钩(14A、14B、14C)通过粘接固定于面板(12)上。此外,该公报的0039段中记载了“也可以将钩从面板整体成形地设置”。但是,在该以往的线束的固定构造中,卡止钩主要挂住绳,而不是挂住线束。卡止钩只是引导线束。此外,卡止钩必须实现挂住绳和引导线束这两个功能,所以作为卡止钩必须准备多种形状,结果,存在成本较高这一问题。此外,卡止钩其自身的构造复杂,结果,存在成本较高这一问题。此外,除了卡止钩以外还必须准备绳,所以存在成本较高这一问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733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考虑以往装置中的上述问题点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的固定构造,所述线束的固定构造构造简单且成本较低,操作也简单。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固定构造是一种用于将线束固定于面板的线束设置面上的线束的固定构造。设置有通过与前述面板整体成形而形成在前述面板的前述线束设置面上的多个钩。前述钩具有支柱部、覆盖部和开口,所述支柱部从前述面板延伸,所述覆盖部覆盖前述线束,所述开口形成于该覆盖部的末端和前述面板之间,具有允许前述线束通过的间隔。前述多个钩设置成以下状态:沿前述线束延伸的方向,前述开口的朝向交替变化。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固定构造仅由通过与面板的整体成形加工形成的钩构成,所以构造非常简单,部件数非常少即可,其结果是能够减小成本。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仅仅是使线束从钩的开口通过来向钩的内部插入,所以作业非常简单。此外,能够借助覆盖部覆盖线束的外周面的足够宽广的范围,所以能够防止线束从钩脱离。此外,在车辆报废等时需要将线束从面板拆下的情况下,将线束穿过开口从钩拔出即可。因此,线束的拆下作业也非常简单。前述覆盖部的末端可以构成向外部翘曲的翘曲部。这样,能够顺畅地进行线束相对于钩的出入。由此,能防止线束意外地损坏。前述覆盖部的截面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前述开口的间隔可以设为比前述线束的直径短的长度,前述钩可以具备挠性。根据该方案,在线束通过开口时,线束将开口扩开,同时向钩的内部挤入。并且,在线束挤入至钩的内部之后,钩由于弹性复原力向原状态恢复,开口的间隔恢复至原狭窄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线束从钩脱落。前述覆盖部优选的是具有至少能够覆盖前述线束的截面中的从角度0°到角度135°的外周部分的长度。若角度不满135°则存在线束从钩脱离的可能,但若角度为135°以上则能够可靠地防止线束从钩脱落。前述面板可以设为作为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板。该情况下,前述线束可以设为从装备于前述背板的座椅操作开关延伸的线束。根据该方案,能够使装备于座椅靠背的背板的构造简单。接着,涉及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具有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设置于座椅靠背的背面的背板、配置于背板的内表面的线束、用于将该线束固定于前述背板的内表面的线束的固定构造。前述线束的固定构造可以设为以上记载的各种方案的线束的固定构造。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中使用的线束的固定构造仅由通过与背板等面板整体成形加工形成的钩构成,所以构造非常简单,部件数非常少即可,其结果是,能够降低成本。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中使用的线束的固定构造中,仅仅是使线束通过钩的开口来向钩的内部插入,所以作业非常简单。此外,呈开口的朝向交替变化的状态,而且,借助覆盖部能够覆盖线束外周面的足够宽广的范围,所以能够防止线束从钩脱离。此外,在车辆报废等时需要将线束从面板拆下的情况下,将线束穿过开口从钩拔出即可。因此,线束的拆下作业也非常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涉及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应用于作为图1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要部件的背板的反面的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固定构造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线束的固定构造的图。图4(a)是沿图3的B-B方向的钩的剖视图,(b)是沿图3的C-C方向的钩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固定构造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6(a)及(b)是分别表示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固定构造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实施方式对涉及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及线束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当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此外,在附于本说明书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地表示特征部分,存在用与实际的部件不同的比例来表示结构要素的情况。(车辆用座椅及线束的第1实施方式)图1表示涉及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的一实施方式。在此表示的车辆用座椅1具有承接就座者的臀部的座垫2、承接就座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3。在座椅靠背3的顶部,安装有承接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4。也可以与此不同,采用整体地形成头枕的座椅靠背。在座垫2的下部周围设置有下罩板7。在图中,作为下罩板7表示有前下罩板8及左侧罩板9。在下罩板7上还含有设置于就座者的右侧下部的右侧罩板,但在图1中省略该右侧罩板的图示。座椅靠背3在作为骨架构造的框架11的周围设有衬垫(无图示),通过由表皮12覆盖该衬垫来形成座椅靠背3。框架11一般具有多种机构单元,但在图1中只表示门型的框部分。在座椅靠背3的背面上装设有作为面板的背板13。背板13通过使用合成树脂的成形加工来形成。在背板13的侧面上设置有座椅操作开关14。座椅操作开关14是管理有关座椅靠背3的电气系统的开关动作的开关。图2表示背板13的反面侧的构造。背板13的反面呈周边部分凹陷的弯曲形状。在对应图1的座椅操作开关14的部分的背板13的反面上,配置有座椅操作开关14的电气构造部分。在此后的说明中,该电气构造部分也有被称作座椅操作开关14的情况。线束17从座椅操作开关14向下方延伸。该线束17将多个电气通信线捆扎在一起。线束17将座椅操作开关14的开关信号向未图示的控制回路传送。线束17借助线束的固定构造18固定于背板13的反面。背板13的反面构成线束设置面、即设置线束17的面。线束的固定构造18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个)钩19a及19b构成。如图3所示,钩19a、19b分别具有支柱部20a、20b和与该支柱部连续的覆盖部21a、21b。图4(a)表示沿图3的B-B方向的钩19a的截面构造。此外,图4(b)表示沿图3的C-C方向的钩19b的截面构造。如图4(a)及图4(b)所示,钩19a、19b各自的覆盖部21a、21b的末端部构成向外侧翘曲的翘曲部24。支柱部20a、20b是从背板13立起的部分。覆盖部21a、21b是覆盖线束17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21a、21b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的固定构造,用于将线束固定于面板的线束设置面上,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钩,所述多个钩通过与前述面板整体成形而形成在前述面板的前述线束设置面上,前述钩具有支柱部、覆盖部和开口,所述支柱部从前述面板延伸,所述覆盖部覆盖前述线束,所述开口形成于该覆盖部的末端和前述面板之间,具有允许前述线束通过的间隔,前述多个钩设置成以下状态:沿前述线束延伸的方向,前述开口的朝向交替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0.14 JP 2014-2098041.一种线束的固定构造,用于将线束固定于面板的线束设置面上,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钩,所述多个钩通过与前述面板整体成形而形成在前述面板的前述线束设置面上,
前述钩具有支柱部、覆盖部和开口,所述支柱部从前述面板延伸,所述覆盖部覆盖前述线束,所述开口形成于该覆盖部的末端和前述面板之间,具有允许前述线束通过的间隔,
前述多个钩设置成以下状态:沿前述线束延伸的方向,前述开口的朝向交替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覆盖部的末端构成向外部翘曲的翘曲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覆盖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开口的间隔的长度比前述线束的直径短,前述钩具有挠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的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
前述覆盖部具有以下长度:至少能够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塚田充小池俊久金玄东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