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4287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部件数量少且有利于强度及刚性的俯仰机构的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具备:安装在车室的底框架(90);以能够向前方进行倾斜动作的方式销连接于该底框架(90)的第一联接点(C1)的座垫框架(20);以相对于该座垫框架(20)能够进行后仰动作的方式设置的椅背框架(30);基端(40b)一侧能够摇动地销连接于底框架(90)的第二联接点(C2)且前端(40t)一侧能够滑动地联接于座垫框架(20)的前连杆(40);在就座位置上将座垫框架(20)锁紧在底框架(90)并限制主框架的俯仰动作的锁紧单元(50);以及解除锁紧状态的解锁部件。以及解除锁紧状态的解锁部件。以及解除锁紧状态的解锁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座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座椅。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为了提高具备第二排座椅或第三排座椅的汽车中对后座的乗降性,利用前座具备步入(walk

in)功能(根据杠杆操作使座椅靠背前倾,进而使座椅向前方移动,确保前座和后座之间有较大的乗降空间的功能)的车辆用座椅。
[0003]此外,已提出有可实现座椅整体的俯仰(pitching)(通过在保持座椅靠背和座椅垫的相对位置/姿势的状态下前倾确保乘降空间,且在安装儿童座椅的状态下可乘入第三排座位上的动作)动作的车辆用座椅,以便在车辆用座椅上安装有儿童座椅时不损害步入功能。进而,已提出有在这种车辆用座椅中,控制座椅操作时所需的力来提高操作性的车辆用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

114276号
[0007]然而,如上所述,在以往的车辆用座椅中,用于进行俯仰动作的机构例如为由前连杆、后连杆、底框架及主框架构成的四节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具备:底框架,安装于车室;主框架,包括:座垫框架,以能够向前方进行倾斜动作的方式销连接于该底框架的第一联接点,构成座位的框架;椅背框架,以相对于该座垫框架通过后仰机构能够进行后仰动作的方式进行设置,构成靠背的框架;锁紧单元,在就座位置上将所述座垫框架锁紧在所述底框架,并限制所述座垫框架和所述椅背框架的俯仰动作;和解锁部件,解除该锁紧单元实施的锁紧状态,所述主框架从就坐姿势利用俯仰动作而采取前倾姿势;以及前连杆,基端侧能够摇动地销连接于所述底框架的第二联接点,且前端侧能够滑动地联接于所述座垫框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垫框架形成有能够滑动地联接所述前连杆的长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框架设置有限制所述座垫框架的可动范围的止动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器设置在以下位置:将所述座垫框架的可动范围限制于所述前连杆的所述前端不超过将所述第一联接点与所述第二联接点连接的直线的范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器设置在以下位置:将所述座垫框架的可动范围限制于所述前连杆的所述前端稍稍超过将所述第一联接点与所述第二联接点连接的直线的范围。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框架的内侧配置所述座垫框架。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架的所述第一联接点设定成相比于所述第二联接点更靠上方。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单元配置成相比于所述第一联接点更靠后方且下方的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还具备沿前后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撑所述底框架的滑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滑轨的上轨道相比于所述底框架的前后长度更长。1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具备:底框架,安装于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田雅一明珍恵多户田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