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及其制作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57011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1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及其制作工艺包括化纤流苏线,以及附着在化纤流苏线上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铜丝线;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主要由环氧树脂A剂、碳纳米管和固化剂B剂组成。该传感器可以连接在较小的回转轴之间测量其扭矩,且测量相同量级的扭矩时,电阻变化量相较传统传感器提高数倍,提高了测量精度。

Carbon nanotube / epoxy resin composite torque sensor and its making proces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arbon nanotube / epoxy resin composite material and its making process includes torque sensor and tassel line attached to the fiber, chemical fiber tassel line of carbon nanotube / epoxy resin composite materials; carbon nanotube / epoxy resin composite materials at both end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copper wire; carbon nanotube / epoxy resin composite material mainly consists of epoxy resin A agent, carbon nanotubes and curing agent B agent. The sensor can be connected to a small rotating shaft to measure the torque, and when measuring the torque of the same magnitude, the resistance change is increased several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nsor, and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及其制作工艺
技术介绍
扭矩是一个在工程实践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在结构设计、材料研发和航空航天等领域都需要对扭矩进行精确测量。扭矩的测量元件分为非接触式和接触应变式两种。传统应变测量法是在扭转轴上帖上应变片,在通过电桥反馈出其电阻变化,在将切向应变通过公式转换为扭矩,该种方法较繁琐,且由于应变片不能沿切向有效帖覆,故不能测量切向周长小于应变片长度细轴的扭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及其制作工艺,该传感器可以连接在较小的回转轴之间测量其扭矩,且测量相同量级的扭矩时,电阻变化量相较传统传感器提高数倍,提高了测量精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包括化纤流苏线,以及附着在化纤流苏线上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铜丝线;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主要由环氧树脂A剂、碳纳米管和固化剂B剂组成。进一步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表面设有包覆线。一种上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经预热后的环氧树脂A剂与碳纳米管按混合,再向其中加入固化剂B剂后进行搅拌和脱泡处理,得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S2:取若干根化纤流苏线置于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使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充分渗入化纤流苏线中,然后取出化纤流苏线悬挂于恒温箱中进行固化,得到扭矩测量传感器本体;S3:将铜丝线通过导电胶分别固定在经固化后的化纤流苏线的两端,形成扭矩测量传感器。进一步地,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1:将碳纳米管置于不高于零下20°的环境中保存,将环氧树脂A剂置于80°~90°的环境中预热30分钟~40分钟;将碳纳米管置于经预热后的环氧树脂A剂中进行搅拌4分钟~6分钟;向碳纳米管和环氧树脂A剂的混合物中加入固化剂B剂,搅拌4分钟~6分钟后再进行脱泡处理,最终得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加入的环氧树脂A与环氧树脂A剂和固化剂B剂的质量份数比为665:1:334。进一步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21:取若干流苏线置于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进行搅拌,使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充分渗入化纤流苏线中;然后将浸好的化纤流苏线取出,去除粘附在线上的多余复合材料,悬挂于80°~90°的环境中进行固化,得到扭矩测量传感器本体。进一步地,扭矩测量传感器本体上设有包覆线,包覆线的两端通过铜丝固定在扭矩测量传感器本体的两端;铜丝与扭矩测量传感器本体通过导电胶连通,得到扭矩测量传感器。进一步地,导电胶为导电银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传感器外形很细,可以连接在较小的回转轴之间测量其扭矩,且测量相同量级的扭矩时,电阻变化量相较传统传感器提高数倍,提高了测试精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应该清楚,本专利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专利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一种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其主要由化纤流苏线,以及附着在化纤流苏线上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组成。其中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主要由按质量份数为665:1:334的环氧树脂A剂、碳纳米管和固化剂B剂组成。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表面设有包覆线,包覆线的两端通过铜丝线缠在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两端,且铜丝线与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连接处通过导电银胶粘接。一种上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作为基体的环氧树脂置于80°的环境中预热30分钟;将碳纳米管置于经预热后的环氧树脂中进行搅拌5分钟;向碳纳米管和环氧树脂的混合物中加入固化剂B剂,搅拌5分钟后再进行脱泡处理,最终得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中,待使用的碳纳米管需置于零下20摄氏度低温保存,防止其团聚。S2:取若干约定长度的流苏线(流苏线为一种编纺线,其内部纺丝间的微孔可以有效结合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置于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搅拌5分钟,使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充分渗入化纤流苏线中;然后将浸好的化纤流苏线取出,去除粘附在线上的多余复合材料,加挂铅后悬挂于恒温箱中,在80°的环境中固化2小时,得到扭矩测量传感器本体。S3:在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表面设置包覆线,并将包覆线的两端通过铜丝线缠在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两端,再将铜丝线与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连接处通过导电银胶粘接,在常温条件下经3小时或在50摄氏度条件下经30分钟风干后即形成扭矩测量传感器。本申请将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均匀涂覆在强度高、弹性好的耐腐蚀化纤线表面,制成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该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的外形类似一根很细的塑料棒,可以连接在较小的回转轴之间测量其扭矩,尤其适应细轴零件的扭矩测量,且测量相同量级的扭矩时,电阻变化量相较传统传感器提高数倍,显著地提高了测试精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化纤流苏线,以及附着在所述化纤流苏线上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铜丝线;所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主要由以下组分组成:环氧树脂A剂60wt%~70wt%;碳纳米管0.1wt%~1wt%;固化剂B剂29wt%~39wt%。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化纤流苏线,以及附着在所述化纤流苏线上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所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铜丝线;所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主要由以下组分组成:环氧树脂A剂60wt%~70wt%;碳纳米管0.1wt%~1wt%;固化剂B剂29wt%~39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表面设有包覆线。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经预热后的环氧树脂A剂与碳纳米管按混合,再向其中加入固化剂B剂后进行搅拌和脱泡处理,得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S2:取若干根化纤流苏线置于所述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使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充分渗入所述化纤流苏线中,然后取出化纤流苏线悬挂于恒温箱中进行固化,得到扭矩测量传感器本体;
S3:将铜丝线通过导电胶分别固定在经固化后的化纤流苏线的两端,形成扭矩测量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扭矩测量传感器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琴童疏影黄楷焱陈泽芸袁卫锋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