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柱举升机立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4367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3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两柱举升机立柱,属于两柱举升机领域,包括:底板、前加强柱、加强筋、斜加强筋、后加强板、立柱主体、滑台机构、支臂机构、前滑块、后滑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主体后侧与后加强板组焊,其立柱主体为U形折边结构,后加强板为U形结构,立柱主体前侧与前加强柱组焊,其前加强柱为型材方管,立柱主体下端与底板组焊,立柱主体左右两侧与加强筋和斜加强筋组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立柱主体为U形折边结构,材质薄,折边机折四次,折边容易,前后受力件为型材和简单折边件,易加工,立柱前后加强受力,立柱受力后更稳定,整体用材厚减小,重量较轻,成本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两柱举升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柱举升机立柱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两柱举升机的立柱为“凹”字形结构,折边机要折六次才能成型,折边复杂,易折后出现尺寸大小头情况,精度难以保证;同时为保证强度,材料板厚厚,造成立柱结构庞大,加工成本增高,且此种立柱受力后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两柱举升机立柱。针对两柱举升机立柱主要受力集中在立柱前后侧的特点对两柱举升机立柱进行了改进,在立柱前后增加受力件,中间不受力处减小材质厚,达到了用材少,易加工,结构小,立柱受力后稳定性高。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技术由底板、前加强柱、加强筋、斜加强筋、后加强板、立柱主体、滑台机构、支臂机构、前滑块、后滑块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主体后侧与后加强板组焊,其立柱主体为U形折边结构,后加强板为U形结构,立柱主体前侧与前加强柱组焊,其前加强柱为型材方管,立柱主体下端与底板组焊,立柱主体左右两侧与加强筋和斜加强筋组焊。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立柱主体为U形折边结构,材质薄,折边机折四次,折边容易,前后受力件为型材和简单折边件,易加工,立柱前后加强,立柱受力后更稳定,整体用材厚减小,重量较轻,成本减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两柱举升机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两柱举升机俯视结构。图3为本技术两柱举升机立柱爆炸图。1:底板;2:前加强柱;3:加强筋;4:斜加强筋;5:后加强板;6:立柱主体;7:滑台机构;8:支臂机构;9:前滑块;10:后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附图,本技术公开一种两柱举升机立柱,包括:底板(1)、前加强柱(2)、加强筋(3)、斜加强筋(4)、后加强板(5)、立柱主体(6)、滑台机构(7)、支臂机构(8)、前滑块(9)、后滑块(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主体(6)后侧与后加强板(5)组焊,其立柱主体(6)为U形折边结构,后加强板(5)为U形结构,立柱主体(6)前侧与前加强柱(2)组焊,其前加强柱(2)为型材方管,立柱主体(6)下端与底板(1)组焊,立柱主体(6)左右两侧与加强筋(3)和斜加强筋(4)组焊。本技术两柱举升机立柱结构受力情况为支臂机构(8)托起汽车,支臂机构(8)力传递给滑台机构(7),滑台机构(7)的力作用在前滑块(9)和后滑块(10)上,前滑块(9)力传递到前加强柱(2),后滑块(10)力传递到后加强板(5),前后加强双层矩形结构更稳定,受力更合理。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柱举升机立柱,包括:底板(1)、前加强柱(2)、加强筋(3)、斜加强筋(4)、后加强板(5)、立柱主体(6)、滑台机构(7)、支臂机构(8)、前滑块(9)、后滑块(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主体(6)后侧与后加强板(5)组焊,其立柱主体(6)为U形折边结构,后加强板(5)为U形结构,立柱主体(6)前侧与前加强柱(2)组焊,其前加强柱(2)为型材方管,立柱主体(6)下端与底板(1)组焊,立柱主体(6)左右两侧与加强筋(3)和斜加强筋(4)组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柱举升机立柱,包括:底板(1)、前加强柱(2)、加强筋(3)、斜加强筋(4)、后
加强板(5)、立柱主体(6)、滑台机构(7)、支臂机构(8)、前滑块(9)、后滑块(10),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主体(6)后侧与后加强板(5)组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昌六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高昌液压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