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玉婷专利>正文

车用轮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06797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31 1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包括有一轮毂、一固定轴、一内转式直流马达及一无段变速器的设计,通过该固定轴穿设过轮毂,而轮毂内设有内转式直流马达及无段变速器,且以电流来控制内转式直流马达的内转轴圈的转动速度,并同时以内转轴圈来带动无段变速器的转速,而该无段变速器与轮毂结合连动,使轮毂能随着无段变速器的滚动机件来自动调整扭矩和转速;如此,通过无段变速器能使马达扭矩具有平缓且全方位多元输出的功能与效果,能降低其轮毂的故障率,增加其轮毂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车用轮毂结构无段且自动变速的特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尤指一种通过轮毂、固定轴、内转式直流马达及无段变速器的设计,通过无段变速器能使马达扭矩具有全方位多元平缓输出的功能,充分发挥本技术以滚动机件无段且自动变速的效果,而适用于自行车、电动车等类似的车种。
技术介绍
按,近年来节能减碳的议题越来越多人讨论,除了希望降低排放二氧化碳来保护地球外,也要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因此,很多人开始改以骑自行车或走路的方式来取代驾驶汽车或骑乘机车。而目前大部份的自行车都是通过以脚踏方式来让链条带动齿轮转动,进而使车轮能跟着齿轮转动方向来往前转动,然,也因为近年来的骑自行车的运动风气渐盛,为了达到骑乘省力的效能,有些厂商便设计出具有自动变速的电动自行车来让消费者选择。但现有的具有自动变速的电动车大多采用外转式马达来提供电力,而采用的外转式马达的缺点就是起步时需要输出很大的电流才能带动轮框由静止状态改变成转动状态,且自动变速的方式由外转式马达来带动变速齿轮转动进而使轮框能往前转动,然也因为还要经过变速的关系,所以在输出很大的电流时容易造成外转式马达及变速齿轮的损伤,进而降低整体的使用寿命。此外,现有的自动变速电动车或设有变速齿轮机构,但其机构多以固定的齿轮相互结合的方式实施,其马达输出受限于既有的齿轮比,无法因应行车路况自动调整马达的全方位扭力输出,长期操作之后,容易造成马达机构元件过度负荷,现有的自动变速电动车因此而故障或必须经常更换零件,无法达成预期使用电动车的方便与效率。因此,本技术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缺失,期能提出一种具有能降低其轮毂的故障率,而增加其轮毂的使用寿命的车用轮毂结构,令使用者可轻易操作组装,乃潜心研思、设计组制,以提供使用者便利性,为本技术设计人所欲研创的动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轮毂结构,解决现有产品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轮毂,该轮毂中间设有穿孔;一固定轴,该固定轴能穿过于轮毂的穿孔,而该固定轴上套设有一传动套轴,且该传动套轴上设有平行切面,并在传动套轴一侧设有一凸块;一内转式直流马达,该内转式直流马达设于轮毂内,且该内转式直流马达设有一壳体,该壳体中间包覆一内转轴圈,而内转轴圈供固定轴穿设,且该内转轴圈设有一缺口,该缺口供套设于固定轴上的传动套轴的凸块对应嵌入,而该壳体内设有复数组感应线圈及复数组磁铁;以及一无段变速器,该无段变速器与轮毂结合连动,而该无段变速器由一离心座、一轴承、一轴套、二配重件、至少四平衡配重块及二离合轮所组合,该离心座内设有轴孔以供固定轴穿设,而该轴孔对应于传动套轴上的平行切面,且该离心座位于该轴承内,而该轴承再置于该轴套内,并在该轴套两侧各设有该配重件及该平衡配重块,再将该轴套、该配重件及该平衡配重块组设于该二离合轮间,而该轴套外缘向内侧对称凹设偶数组凹沟,该轴套两侧分别交错配设具有滚轮的滑块,以供该滚轮与该滑块的结合体能够分别自两侧交错方式嵌入卡合于对面离合轮内侧的凹环内,以驱动该离合轮。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中:该配重件进一步由二配重本体所组成,而该配重本体上设有上枢接孔,该上枢接孔通过插销与该平衡配重块衔接,使该配重本体能进行开合,且该配重本体在对应侧设有卡抵部,以通过卡抵部卡抵于该传动套轴上。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中:该二配重本体下方各设有一固定件,而该二配重本体下方的固定件之间设有弹性元件,以组设成限位元结构。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中:该设于轴套两侧的各配重件上进一步各设有下枢接孔,而于轴套间的离心座上进一步设有枢穿孔,使能以销轴穿设过二配重件的下枢接孔及离心座的枢穿孔,让二配重件能连动离心座。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中:该至少四平衡配重块进一步各设有平衡配重部及牵动孔,而该至少四平衡配重块以两个为一组分别设于配重件的一侧,且该两个为一组的平衡配重块的平衡配重部及牵动孔呈交错状。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中:该内转式直流马达进一步电性连接至一电力控制盒,而该电力控制盒进一步分别连接一电池及一控制手把,并通过控制手把来传递欲输出电流量的信号至电力控制盒中,而电力控制盒再依欲输出电流量的信号来作动该电池,使电池能输出所需的电流量给电力控制盒再传输至内转式直流马达内,让内转式直流马达的内转轴圈能随着电流量来转动并输出动力至无段变速器,而无段变速器再依内转式直流马达的内转轴圈所输出的动力来产生所需的转速。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中:该轮毂进一步凸设环圈,而该环圈上设有复数洞孔。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中:该固定轴进一步与车体的支架结合,使固定轴能固定于车体的支架上。本技术的主要优点,是提供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包括有一轮毂、一固定轴、一内转式直流马达及一无段变速器的设计,通过该固定轴穿设过轮毂,而轮毂内设有内转式直流马达及无段变速器,且以电流来控制内转式直流马达的内转轴圈的转动速度,并同时以内转轴圈来带动无段变速器的转速,而该无段变速器与轮毂结合连动,使轮毂能随着无段变速器的转动机件来自动调整扭矩和转速;如此,通过无段变速器能使马达扭矩具有全方位多元平缓输出的效果,且能降低其轮毂的故障率,而增加其轮毂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本实用新型以滚动机件无段且自动变速的效果,进而增加整体的实用性。本技术的另一优点,是提供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凭借该内转式直流马达系电性连接至一电力控制盒,而该电力控制盒分别连接一电池及一控制手把,并通过控制手把来传递欲输出电流量的信号至电力控制盒中,而电力控制盒再依欲输出电流量的信号来作动该电池,使电池能输出所需的电流量给电力控制盒再传输至内转式直流马达内,让内转式直流马达的内转轴圈能随着电流量来转动并输出动力至无段变速器,而无段变速器再依内转式直流马达的内转轴圈所输出的动力来自动调整所需的转速,进而增加整体的运用性及操作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轮毂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内转式直流马达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轴与传动套轴组合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无段变速器元件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无段变速器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无段变速器闭合作动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无段变速器开合作动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轮毂,该轮毂中间设有穿孔;一固定轴,该固定轴能穿过于轮毂的穿孔,而该固定轴上套设有一传动套轴,且该传动套轴上设有平行切面,并在传动套轴一侧设有一凸块;一内转式直流马达,该内转式直流马达设于轮毂内,且该内转式直流马达设有一壳体,该壳体中间包覆一内转轴圈,而内转轴圈供固定轴穿设,且该内转轴圈设有一缺口,该缺口供套设于固定轴上的传动套轴的凸块对应嵌入,而该壳体内设有复数组感应线圈及复数组磁铁;以及一无段变速器,该无段变速器与轮毂结合连动,而该无段变速器由一离心座、一轴承、一轴套、二配重件、至少四平衡配重块及二离合轮所组合,该离心座内设有轴孔以供固定轴穿设,而该轴孔对应于传动套轴上的平行切面,且该离心座位于该轴承内,而该轴承再置于该轴套内,并在该轴套两侧各设有该配重件及该平衡配重块,再将该轴套、该配重件及该平衡配重块组设于该二离合轮间,而该轴套外缘向内侧对称凹设偶数组凹沟,该轴套两侧分别交错配设具有滚轮的滑块,以供该滚轮与该滑块的结合体能够分别自两侧交错方式嵌入卡合于对面离合轮内侧的凹环内,以驱动该离合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轮毂,该轮毂中间设有穿孔;
一固定轴,该固定轴能穿过于轮毂的穿孔,而该固定轴上套设有一传动套
轴,且该传动套轴上设有平行切面,并在传动套轴一侧设有一凸块;
一内转式直流马达,该内转式直流马达设于轮毂内,且该内转式直流马达
设有一壳体,该壳体中间包覆一内转轴圈,而内转轴圈供固定轴穿设,且该内
转轴圈设有一缺口,该缺口供套设于固定轴上的传动套轴的凸块对应嵌入,而
该壳体内设有复数组感应线圈及复数组磁铁;以及
一无段变速器,该无段变速器与轮毂结合连动,而该无段变速器由一离心
座、一轴承、一轴套、二配重件、至少四平衡配重块及二离合轮所组合,该离
心座内设有轴孔以供固定轴穿设,而该轴孔对应于传动套轴上的平行切面,且
该离心座位于该轴承内,而该轴承再置于该轴套内,并在该轴套两侧各设有该
配重件及该平衡配重块,再将该轴套、该配重件及该平衡配重块组设于该二离
合轮间,而该轴套外缘向内侧对称凹设偶数组凹沟,该轴套两侧分别交错配设
具有滚轮的滑块,以供该滚轮与该滑块的结合体能够分别自两侧交错方式嵌入
卡合于对面离合轮内侧的凹环内,以驱动该离合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轮毂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配重件进一步由
二配重本体所组成,而该配重本体上设有上枢接孔,该上枢接孔通过插销与该
平衡配重块衔接,使该配重本体能进行开合,且该配重本体在对应侧设有卡抵
部,以通过卡抵部卡抵于该传动套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婷
申请(专利权)人:杨玉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