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梁部的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96789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9 2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梁部的构造,其不用另外设置加强构件等就能提高侧梁部的强度及刚性,且能谋求成本降低及轻量化。该侧梁部(3)的构造包括:车门下部导轨(4),其配置于侧梁内板(32)的车辆外侧;下部导轨上板(5),其位于车门下部导轨(4)的上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纵壁部(51);以及下部导轨下板(6),其位于车门下部导轨(4)的下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纵壁部(61);下部导轨上板(5)与下部导轨下板(6)通过接合各自的纵壁部(51、61)连结在一起,在该侧梁部(3)的构造中,侧梁内板(32)的侧面部(32a)连结于下部导轨上板(5)的纵壁部(51)和下部导轨下板(6)的纵壁部(6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侧梁部的构造
技术介绍
在微型乘用车和小型汽车中,存在具备滑动车门的车辆,该滑动车门用于开闭设于车身侧部的车门开口部。在这种车辆中,滑动车门的下端部以滑动车门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车门下部导轨,在车身侧部设有为了收纳车门下部导轨所需的箱型构件,该箱型构件被称作下部导轨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车门下部导轨配置于侧梁的车辆外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8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以往的侧梁部的构造中,由于下部导轨箱配置于侧梁的闭合截面内部,因此基于焊接操作工序的顺序等理由,无法将下部导轨箱与周边的地板横梁等车身底部相接合。因此,在侧梁的闭合截面内部存在有较大的空洞,由此,存在有对侧梁部的强度、刚性性造成不良影响的隐患。另一方面,在为了确保侧梁部的强度、刚性,而将加强构件等设置于侧梁部的情况下,部件个数和组装操作数增加,因此存在有导致成本升高及重量增大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梁部的构造,该侧梁部的构造不用另外设置加强构件等就能够提高侧梁部的强度及刚性,且能够谋求成本降低及轻量化。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梁部的构造,其包括:车门下部导轨,其配置于侧梁内板的车辆外侧;下部导轨上板,其位于所述车门下部导轨的上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纵壁部;以及下部导轨下板,其位于所述车门下部导轨的下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纵壁部;所述下部导轨上板与所述下部导轨下板通过接合各自的纵壁部连结在一起,在该侧梁部的构造中,所述侧梁内板的侧面部连结于所述下部导轨上板的纵壁部和所述下部导轨下板的纵壁部。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侧梁内板的车辆内侧的地板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地板上横梁,所述地板上横梁连结于所述下部导轨上板的纵壁部和所述下部导轨下板的纵壁部。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下部导轨上板的纵壁部及所述下部导轨下板的纵壁部与所述地板上横梁通过安装于所述地板上横梁的座椅托架连结在一起。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座椅托架连结于车辆侧部的车身侧部。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侧梁部的构造包括:车门下部导轨,其配置于侧梁内板的车辆外侧;下部导轨上板,其位于所述车门下部导轨的上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纵壁部;以及下部导轨下板,其位于所述车门下部导轨的下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纵壁部;所述下部导轨上板与所述下部导轨下板通过接合各自的纵壁部连结在一起,其中,所述侧梁内板的侧面部连结于所述下部导轨上板的纵壁部和所述下部导轨下板的纵壁部,因此,能够提高侧梁部的强度及刚性,并且,下部导轨上板担负侧梁内板的上部,由此,不必使用加强构件等对侧梁的上部进行加强。因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侧梁部的构造,不用设置加强构件就能够确保侧梁部所需的刚性,因此通过部件个数及焊接操作工时的削减等从而能够谋求成本降低及侧梁部的轻量化。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侧梁内板的车辆内侧的地板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地板上横梁,所述地板上横梁连结于所述下部导轨上板的纵壁部和所述下部导轨下板的纵壁部,因此,能够利用作为刚性构件的地板上横梁来提高下部导轨上板的纵壁部和下部导轨下板的纵壁部的连结部分的强度,能够谋求侧梁部的刚性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下部导轨上板的纵壁部及所述下部导轨下板的纵壁部与所述地板上横梁通过安装于所述地板上横梁的座椅托架连结在一起,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侧梁部的刚性,并且,能够谋求提高座椅安装部的刚性。另外,伴随着座椅安装部的刚性的提高,车辆行驶时的座椅的稳定性增强,因此也能够实现乘坐舒适性及操纵稳定性的提高。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座椅托架连结于车辆侧部的车身侧部,因此,能够谋求侧梁部和座椅安装部的刚性的更进一步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从前方侧斜上方观察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侧梁部的构造的车辆的车厢内部所看到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侧梁部的位于图1中的中柱的下部的部分及其周边部所看到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中的侧梁部的侧梁内板与下部导轨上板及下部导轨下板之间的连结状态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身侧部;2中柱;3侧梁部;4车门下部导轨;5下部导轨上板;6下部导轨下板;7地板;7a接合凸缘;8地板上横梁;8a、8b接合凸缘;9座椅托架;9a、9b、9c、9d接合凸缘;11车身侧部外板;21中柱内板;22中柱加强件;23中柱下部延长部;31侧梁;32侧梁内板;32a侧面部;32b下面部;32c下部接合凸缘;33侧梁增强件;33a侧面部;33b下面部;33c下部接合凸缘;51纵壁部;52接合凸缘;61纵壁部;62接合凸缘;71地板纵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侧梁部的构造的图。另外,在图1和图3中,箭头Fr方向表示车身前方侧。另外,在图2和图4中,箭头I方向表示车身内侧,箭头O方向表示车身外侧。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具有能够滑动的滑动车门(未图示)的类型的汽车,在车辆侧部的车身侧部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车门开口部1A、1B,车辆后方侧的车门开口部1B利用滑动车门(未图示)进行开闭。另外,在车身侧部1的车门开口部1A、1B的前后之间设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2,该中柱2包括车辆外侧的车身侧部外板11和车辆内侧的中柱内板21、中柱加强件22、中柱下部延长部23等。该车身侧部外板11的下端部和中柱下部延长部23的下端部接合于侧梁部3。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梁部3包括侧梁31,该侧梁31设于车辆侧部的下部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该侧梁31具有车辆内侧的侧梁内板32和车辆外侧的侧梁增强件(日文:サイドミルストレングス)33,在该侧梁增强件33的车辆外侧配置有车身侧部外板11。如图2和图4所示,该侧梁内板32和侧梁增强件33分别具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部32a、33a和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下面部32b、33b,并分别形成为以各自的开口侧在横向上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的截面呈大致L字状的形状。车身侧部外板11具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部11a和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下面部11b,并形成为以开口侧在横向上位于车辆内侧的方式配置的截面呈大致L字状的形状。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在侧梁31的下部形成有下部接合凸缘32c、33c,该下部接合凸缘32c从侧梁内板32的下面部32b的顶端部(外侧端部)向车辆下方延伸,该下部接合凸缘33c从侧梁增强件33的下面部33b的顶端部(内侧端部)向车辆下方延伸。而且,在车身侧部外板11的下部形成有从下面部11b的顶端部(内侧端部)向车辆下方延伸的下部接合凸缘11c。而且,侧梁内板32、侧梁增强件33以及车身侧部外板11在侧梁31的下部以将侧梁增强件33的下部接合凸缘33c夹在下部接合凸缘32c、11c之间,并将相对的下部接合凸缘32c、33c、11c重叠的状态进行焊接从而相互接合。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侧梁部3的构造中,包括:车门下部导轨4,其配置于侧梁内板32的车辆外侧;下部导轨上板5,其位于该车门下部导轨4的上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向车辆下方延伸的纵壁部51;以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侧梁部的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梁部的构造,其包括:车门下部导轨,其配置于侧梁内板的车辆外侧;下部导轨上板,其位于所述车门下部导轨的上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纵壁部;以及下部导轨下板,其位于所述车门下部导轨的下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纵壁部;所述下部导轨上板与所述下部导轨下板通过接合各自的纵壁部连结在一起,该侧梁部的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侧梁内板的侧面部连结于所述下部导轨上板的纵壁部和所述下部导轨下板的纵壁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7.16 JP 2015-1420941.一种侧梁部的构造,其包括:车门下部导轨,其配置于侧梁内板的车辆外侧;下部导轨上板,其位于所述车门下部导轨的上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纵壁部;以及下部导轨下板,其位于所述车门下部导轨的下方,且在车辆内侧具有纵壁部;所述下部导轨上板与所述下部导轨下板通过接合各自的纵壁部连结在一起,该侧梁部的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侧梁内板的侧面部连结于所述下部导轨上板的纵壁部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操上义崇津留智裕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