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及其排气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486578 阅读:4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6 2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及其排气方法。所述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包括外筒,设置在外筒内的柱塞,以及设置在外筒下部内的上支撑;所述柱塞的顶部相对于外筒伸出,所述上支撑的顶部开有阻尼孔,所述外筒由柱塞分为位于柱塞内的第一油腔和位于柱塞与外筒之间的第二油腔,该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通过阻尼孔连通;所述柱塞顶部开有与第一油腔连通的充油孔,所述柱塞的充油孔侧壁上开有在充油时保持充油孔和第二油腔连通、充填完毕后保持充油孔和第二油腔隔断的排气孔。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缓冲器油腔内气体彻底排出,从而使得缓冲器工作性能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及其排气方法,属于航空起落架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的飞机起落架都采用油气式缓冲器。油气式缓冲器的内部设计一直在改进和发展之中。为了提高起落架缓冲器的能力吸收能力,降低起落架着陆、尤其是地面滑行和操纵时的动态载荷,设计者发展出单级双腔式缓冲器(即在一个缓冲器中存在低压和高压两个空气腔),并在双腔式器的缓冲支柱活塞内增加弹簧控制节流阀,使在给定的载荷将打开阀门,从而改进缓冲支柱的缓冲性能。然而,已有的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存在油腔排气难或无法排出干净等问题,常用排气方法常采用充油静置、充油时拉压活塞杆等,这些方法操作效率和实施难度都挺大,并且将气体排出干净都很困难,如中国技术专利CN201420188348.3公开的一种单腔油气式大功量起落架缓冲器。如果纯油腔气体排不彻底,本应该是油液流经阻尼孔吸收能量,当有气体时,气泡经过阻尼孔时阻尼效果会大大下降,会影响缓冲效率,同时,纯油腔如果排气设计不合理,会影响缓冲器液压阻尼而影响缓冲器的功量吸收能力。当缓冲器内部型腔复杂时,油液腔由多个环形腔等组成时,通过长时间静置排气和缓冲器的磨合不能有效的将油腔气体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及其排气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包括外筒(3),设置在外筒(3)内的柱塞(5),以及设置在外筒(3)下部内的上支撑(6);所述柱塞(5)的顶部相对于外筒(3)伸出,所述上支撑(6)的顶部开有阻尼孔(14),所述外筒(3)由柱塞(5)分为位于柱塞(5)内的第一油腔(11)和位于柱塞(5)与外筒(3)之间的第二油腔(12),该第一油腔(11)与第二油腔(12)通过阻尼孔(14)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5)顶部开有与第一油腔(11)连通的充油孔(15),所述柱塞(5)的充油孔(15)侧壁上开有在充油时保持充油孔(15)和第二油腔(12)连通、充填完毕后保持充油孔(15)和第二油腔(12)隔断的排气孔(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包括外筒(3),设置在外筒(3)内的柱塞(5),以及设置在外筒(3)下部内的上支撑(6);所述柱塞(5)的顶部相对于外筒(3)伸出,所述上支撑(6)的顶部开有阻尼孔(14),所述外筒(3)由柱塞(5)分为位于柱塞(5)内的第一油腔(11)和位于柱塞(5)与外筒(3)之间的第二油腔(12),该第一油腔(11)与第二油腔(12)通过阻尼孔(14)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5)顶部开有与第一油腔(11)连通的充油孔(15),所述柱塞(5)的充油孔(15)侧壁上开有在充油时保持充油孔(15)和第二油腔(12)连通、充填完毕后保持充油孔(15)和第二油腔(12)隔断的排气孔(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3)与柱塞(5)之间设有密封圈(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5)顶部的密封圈(4)与外筒(6)底部内端面(17)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使排气孔(15)不被外筒(6)遮挡,且该间隙小于柱塞(5)可向上移动的行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5)的顶部通过螺母(2)锁固在外筒(3)顶部,该柱塞(5)可通过螺母驱动轴向移动;所述密封圈(4)与外筒(6)底部内端面(17)之间的间隙小于螺母(2)下端面与柱塞(5)的螺纹退刀槽端面之间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气分离式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3)的底部内装有下支撑(7),所述上支撑(6)和下支撑(7)用于支撑空心的活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达生宁晓东张建全张航舟张成亮慕建全吴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