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建涛专利>正文

一种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43990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4 1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包括车架、后叉减震器和用于安装所述电动车的后车轮的后叉,所述后叉包括后叉上管和后叉下管,所述后叉下管与所述车架铰接于第一铰接点;所述后叉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叉上管以及所述车架铰接于第二铰接点、第三铰接点,且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连线方向垂直于所述后叉减震器的伸缩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安装简单、减震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减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
技术介绍
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辆,是指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以进行运动的车辆。由于电动车是依靠电能来驱动行驶,其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尾气,环保性能好,且较之摩托车而言,电动车的结构相对简单,较为轻便,其应用也越来越广。也正是因为其过于轻便的原因而导致减震性能差,当电动车行驶在不平整的道路时,电动车的震动强烈,给用户带来较差的体验。而现有的电动车所采用的减震机构,其安装结构大多较为复杂,且减震效果较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安装简单、减震效果好的电动车减震机构,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简单、减震效果好的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包括车架、后叉减震器和用于安装所述电动车的后车轮的后叉,所述后叉包括后叉上管和后叉下管,所述后叉下管与所述车架铰接于第一铰接点;所述后叉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后叉上管铰接于第二铰接点,另一端与所述车架铰接于第三铰接点,且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二铰接点的连线方向垂直于所述后叉减震器的伸缩方向。在电动车的行驶过程中,骑行人员所感受到的车体后半部分的震动主要来自于后车轮与路面之间产生的颠簸而引起的上下震动,而后车轮安装于后叉,即后叉将随后车轮同步产生震动。上述后叉又通过后叉下管与车架铰接于第一铰接点,故后叉上下颠簸时,实际上的震动路径是以第一铰接点为圆心的圆弧。上述后叉还通过后叉上管与后叉减震器的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点,第一铰接点与第二铰接点的连线方向垂直于后叉减震器的伸缩方向,即后叉减震器的伸缩方向在以第一铰接点为圆心的圆弧的切线方向上,其伸缩方向与后叉的震动方向相同,因此,后叉减震器的伸缩将有效地抵消后叉的震动,从而大幅提高减震效果。此外,上述后叉减震器的两端分别铰接于后叉上管与车架,只需采用两个铰接结构即可实现安装固定,结构简单,大幅提高了安装效率。可选地,所述车架包括车架下管,所述第一铰接点位于所述车架下管的后端,所述后叉下管的前端插入所述车架下管的后端并通过第一铰轴铰接,或所述车架下管的后端插入所述后叉下管的前端并通过第一铰轴铰接。可选地,所述后叉下管和所述车架下管二者中,插入者设有第一铰接孔,另一者设有两个第二铰接孔,插入后所述第一铰接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铰接孔之间;并且在两个所述第二铰接孔对应的内壁处均同轴设有套管;各所述套管的外端均设有突出于该套管的外端面的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一铰接孔两端均设有外突于其外端面的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对应的圆心角总和小于360度,且二者开口相对,当所述后叉沿所述第一铰轴转动时,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周向端口相互抵触,以限制所述后叉的转动范围。可选地,所述后叉下管的前端插入所述车架下管。可选地,所述车架的上部设有限位栓;所述后叉上管靠近所述车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限位栓相匹配的L型限位滑道;所述L型限位滑道的底孔沿所述后叉减震器的伸缩方向延伸,所述L型限位滑道的侧孔上端开口,所述限位栓自所述侧孔的开口卡入所述底孔内。可选地,所述车架的上部形成有向后延伸的外扩分叉部,所述外扩分叉部的两分叉内侧均设有所述限位栓,所述后叉上管对应设有两个所述L型限位滑道;所述限位栓为圆柱结构,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分叉的侧壁,另一端具有卡在所述底孔内侧的防脱部。可选地,所述后叉上管靠近所述车架的一端形成开口向下的弧形把手。可选地,所述车架的上部形成有向后延伸的外扩分叉部,所述后叉减震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外扩分叉部,所述第三铰接点位于所述外扩分叉部。可选地,所述车架包括车架上管、车架中柱和车架下管,所述车架上管向后延伸形成所述外扩分叉部。可选地,所述第二铰接点位于所述后叉上管靠近所述车架的一端。附图说明图1-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的后叉减震器的布置原理图;图2为图1-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中第一铰接点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1到图4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车架、101车架上管、1013-外扩分叉部、102车架中柱、103车架下管、105后叉减震器安装槽架、106限位栓、109套管、1091第一弧形板、110车架下管铰接孔;2后叉、201后叉上管、202后叉下管、203L型限位滑道、204固定板、205保护盖、206后灯带、207后轴卡槽、208变速器固定孔、209卡管、2091第二弧形板、210周向端口、211弧形把手;3前叉、4前车轮、5后车轮;9后叉减震器、901第一轴承垫、902第二轴承垫、903第一固定轴、904第二固定轴;M第一铰接点、N第二铰接点、P第三铰接点。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1到图4,图1-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电动车后后叉减震器的安装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的后叉减震器的布置原理图,图2为图1-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中第一铰接点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包括车架1、后叉减震器9和用于安装电动车的后车轮5的后叉2,后叉2包括后叉上管201和后叉下管202。后叉下管202与车架1铰接于第一铰接点M,车架1通常呈大致三角形,第一铰接点M会位于三角形的车架1的后下角。后叉减震器9的两端分别与后叉上管201以及车架1铰接于第二铰接点N、第三铰接点P,且第一铰接点M与第二铰接点N的连线方向垂直于该后叉减震器9的伸缩方向。在电动车的行驶过程中,骑行人员所感受的车体后半部分的震动主要来自于后车轮5与路面之间产生的颠簸而引起的上下震动,而后车轮5安装于后叉2,即后叉2将随后车轮5同步产生震动。上述后叉2又通过后叉下管202与车架1铰接于第一铰接点M,故后叉2上下颠簸时,实际上的震动路径是以第一铰接点M为圆心的圆弧(请参考图1-2)。上述后叉2还通过后叉上管201与后叉减震器9的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点N,第一铰接点M与第二铰接点N的连线方向垂直于后叉减震器9的伸缩方向,即后叉减震器9的伸缩方向在以第一铰接点M为圆心的圆弧的切线方向上(如图1-2中的箭头方向),其伸缩方向与后叉2的震动方向基本相同,因此,后叉减震器9的伸缩将有效地抵消后叉2的震动,从而大幅提高减震效果。此外,上述后叉减震器9的两端分别铰接于后叉上管201与车架1,即只需采用两个铰接结构即可实现其安装固定,结构简单,使得电动车的安装效率获得大幅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原理,后叉减震器9的伸缩方向应当沿着后车轮5震动时的运动轨迹,才能够最高效地减震,此时,后叉减震器9不受其他方向的力。因此,上述第一铰接点M和第二铰接点N的连线方向与后叉减震器9的伸缩方向垂直,这里所述的“垂直”并不限定于必须是90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包括车架(1)、后叉减震器(9)和用于安装所述电动车的后车轮(5)的后叉(2),所述后叉(2)包括后叉上管(201)和后叉下管(202),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下管(202)与所述车架(1)铰接于第一铰接点(M),所述后叉减震器(9)的一端与所述后叉上管(201)铰接于第二铰接点(N),另一端与所述车架(1)铰接于第三铰接点(P),且所述第一铰接点(M)与所述第二铰接点(N)的连线方向垂直于所述后叉减震器(9)的伸缩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包括车架(1)、后叉减震器(9)和用于安装所述电动车的后车轮(5)的后叉(2),所述后叉(2)包括后叉上管(201)和后叉下管(202),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下管(202)与所述车架(1)铰接于第一铰接点(M),所述后叉减震器(9)的一端与所述后叉上管(201)铰接于第二铰接点(N),另一端与所述车架(1)铰接于第三铰接点(P),且所述第一铰接点(M)与所述第二铰接点(N)的连线方向垂直于所述后叉减震器(9)的伸缩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包括车架下管(103),所述第一铰接点(M)位于所述车架下管(103)的后端,所述后叉下管(202)的前端插入所述车架下管(103)的后端并通过第一铰轴铰接,或所述车架下管(103)的后端插入所述后叉下管(202)的前端并通过第一铰轴铰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下管(202)和所述车架下管(103)二者中,插入者设有第一铰接孔,另一者设有两个第二铰接孔,插入后所述第一铰接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铰接孔之间;并且在两个所述第二铰接孔对应的内壁处均同轴设有套管(109);各所述套管(109)的外端均设有突出于该套管(109)的外端面的第一弧形板(1091);所述第一铰接孔两端均设有外突于其外端面的第二弧形板(2091),所述第一弧形板(1091)和所述第二弧形板(2091)对应的圆心角总和小于360度,且二者开口相对,当所述后叉(2)沿所述第一铰轴转动时,所述第一弧形板(1091)和所述第二弧形板(2091)的周向端口(210)相互抵触,以限制所述后叉(2)的转动范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的后减震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建涛
申请(专利权)人:许建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