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双福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92040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4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包括车架主体,车架主体包括前叉、中管和后管,所述前叉包括前叉支管和前叉立管,前叉支管包括上支管和下支管,在下支管与前叉立管之间设有弹簧,中管一端与下支管的底部连接另一端连接下叉,下叉未与中管连接的一端与上叉的下端连接,上叉的上端与后管的上端连接,后管的下端连接在下叉与中管的交接处,在后管的上部设有高度调节组件、倾角调节组件且倾角调节组件位于高度调节组件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车辆在向前行进并发生撞击时,车架的前叉支管可以发生弯曲,从而有效避免撞击力对车架和前叉造成损害,且可以避免自行车失控,同时通过高度调节组件以及倾角调节组件轻松对车座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
,具体是一种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
技术介绍
出于安全考虑以及安装的需要,现有电动车的车座与车架之间一般通过卡箍进行连接,而且卡箍会锁的很紧,虽然可以进行调节,但必须要有相应的工具松开卡箍,车主无法在使用过程中随时随地对车座的高度以及倾角进行随意的调节。车架是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的承重支撑部分。电动车的车架一般包括车架主体,车体主架的前部为用于连接前叉立管的前叉支管,前叉支管焊接前叉立管,前叉立管上安装前叉,前叉的下部安装前轮。车辆向前发生碰撞时,不仅自行车容易失控,造成事故,且前叉容易受外力变形或者损坏,维修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包括车架主体,车架主体包括前叉、中管和后管,所述前叉包括前叉支管和前叉立管,前叉支管的前部连接前叉立管,前叉支管包括上支管和下支管,上支管和下支管为椭圆形,上支管的下端与下支管的上端通过销轴连接,上支管的前部设有可以使下支管的上部伸出的槽口,所述上支管与前叉立管连接,上支管的下端连接防止前叉支管向后折弯的限位部,在下支管与前叉立管之间设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铰接前叉立管和下支管,中管一端与下支管的底部连接另一端连接下叉,下叉未与中管连接的一端与上叉的下端连接,上叉的上端与后管的上端连接,后管的下端连接在下叉与中管的交接处,在后管的上部设有高度调节组件、倾角调节组件且倾角调节组件位于高度调节组件的上方,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卡箍、调节管、连接组件和楔形轴销,卡箍通过螺栓固定于后管上,调节管从上方插入后管内,楔形轴销固定于卡箍的内侧并从后管的侧面插入后管内,所述连接组件固定于调节管的顶端,倾角调节组件包括曲管、扭力弹簧和调节手轮,曲管是由两根钢管组成的“L”形结构,且两根钢管可以沿两根钢管之间的连接点进行转动,扭力弹簧固定于两根钢管的连接处,调节手轮固定于扭力弹簧的一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支管上安装有挡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高度调节组件位于后管与上叉连接处的上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管的内侧设有楔形锯齿且楔形锯齿与楔形轴销可以相互契合。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曲管与连接组件之间互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使车辆在向前行进并发生撞击时,车架的前叉支管可以发生弯曲,从而有效避免撞击力对车架和前叉造成损害,且可以避免自行车失控,降低事故率,同时通过高度调节组件以及倾角调节组件轻松对车座进行调节。【附图说明】图1为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中高度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中卡箍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中倾角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2-中管、3-后管、4-下叉、5-上叉、6-高度调节组件、61-卡箍、62-调节管、63-连接组件、64-楔形轴销、65-楔形锯齿、7-倾角调节组件、71-曲管、72-扭力弹簧、73-调节手轮、8-前叉支管、81-上支管、82-下支管、83-限位部、84-槽口、9-前叉立管、10-前叉、11-销轴、12-弹黃、13-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包括车架主体,车架主体包括前叉10、中管2和后管3,所述前叉10包括前叉支管8和前叉立管9,前叉支管8的前部连接前叉立管9,前叉支管8包括上支管81和下支管82,上支管81和下支管82为椭圆形,上支管81的下端与下支管82的上端通过销轴11连接,上支管81的前部设有可以使下支管82的上部伸出的槽口 84,所述上支管81与前叉立管9连接,上支管81的下端连接防止前叉支管8向后折弯的限位部83,在下支管82与前叉立管9之间设有弹簧12,弹簧12的两端分别铰接前叉立管9和下支管82,正常状态下,前叉支管8在限位部的作用下维持稳定。当车辆前部的车轮发生撞击时,前叉支管8的下支管82绕销轴11转动,前叉支管8的下部向前弯曲,下支管82与前叉立管9之间的距离变小,此时设于前叉立管9与下支管82之间弹簧12发生作用,以对撞击力加以缓冲,撞击力大部分被弹簧12所吸收,从而避免前叉和车架受损,防止车辆失控;中管2 —端与下支管82的底部连接另一端连接下叉4,下叉4未与中管2连接的一端与上叉5的下端连接,上叉5的上端与后管3的上端连接,后管3的下端连接在下叉4与中管2的交接处,在后管3的上部设有高度调节组件6、倾角调节组件7且倾角调节组件7位于高度调节组件6的上方,所述高度调节组件6包括卡箍61、调节管62、连接组件63和楔形轴销64,卡箍61通过螺栓固定于后管3上,调节管62从上方插入后管3内,楔形轴销64固定于卡箍61的内侧并从后管3的侧面插入后管3内,所述连接组件63固定于调节管62的顶端,倾角调节组件7包括曲管71、扭力弹簧72和调节手轮73,曲管71是由两根钢管组成的“L”形结构,且两根钢管可以沿两根钢管之间的连接点进行转动,扭力弹簧72固定于两根钢管的连接处,调节手轮73固定于扭力弹簧72的一侧。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下支管82上安装有挡板13,当前叉立管9与下支管82之间的距离因撞击而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后,挡板13与前车轮接触,此时撞击力全部施加在前车轮上,避免前叉立管9与车架之间变形过大而损坏车架本体。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高度调节组件6位于后管3与上叉5连接处的上方。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调节管62的内侧设有楔形锯齿65且楔形锯齿65与楔形轴销64可以相互契合。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曲管71与连接组件63之间互相连接。需要调节高度时,先打开卡箍61,然后通过上下移动调节管62来调节车座的高度,再将卡箍61关闭,固定在卡箍61上的楔形轴销64又会插入后管3内并通过与楔形锯齿65契合达到固定调节管的目的。由于本技术方案对车座的固定方式是轴销固定而并非卡箍61固定,所以卡箍61关闭后可以用螺母固定,只要保证不脱落即可,不用将螺母拧的非常紧。需要调节倾角时,可以通过旋转调节手轮73来改变所述扭力弹簧72的压缩程度,从而改变所述曲管71的两根钢管的弯曲度,达到调节倾角的目的。本技术使车辆在向前行进并发生撞击时,车架的前叉支管可以发生弯曲,从而有效避免撞击力对车架和前叉造成损害,且可以避免自行车失控,降低事故率,同时通过高度调节组件以及倾角调节组件轻松对车座进行调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节防撞电动车架,包括车架主体,车架主体包括前叉、中管和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包括前叉支管和前叉立管,前叉支管的前部连接前叉立管,前叉支管包括上支管和下支管,上支管和下支管为椭圆形,上支管的下端与下支管的上端通过销轴连接,上支管的前部设有可以使下支管的上部伸出的槽口,所述上支管与前叉立管连接,上支管的下端连接防止前叉支管向后折弯的限位部,在下支管与前叉立管之间设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铰接前叉立管和下支管,中管一端与下支管的底部连接另一端连接下叉,下叉未与中管连接的一端与上叉的下端连接,上叉的上端与后管的上端连接,后管的下端连接在下叉与中管的交接处,在后管的上部设有高度调节组件、倾角调节组件且倾角调节组件位于高度调节组件的上方,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卡箍、调节管、连接组件和楔形轴销,卡箍通过螺栓固定于后管上,调节管从上方插入后管内,楔形轴销固定于卡箍的内侧并从后管的侧面插入后管内,所述连接组件固定于调节管的顶端,倾角调节组件包括曲管、扭力弹簧和调节手轮,曲管是由两根钢管组成的“L”形结构,且两根钢管可以沿两根钢管之间的连接点进行转动,扭力弹簧固定于两根钢管的连接处,调节手轮固定于扭力弹簧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双福
申请(专利权)人:王双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