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车身高度的减振器及车辆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28780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3 1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公开了一种可调车身高度的减振器及车辆底盘,该减振器的活塞杆中空且内设有套管,套管的下端插接在活塞阀组件上,套管的上端设有第一单向阀,套管的外侧壁与活塞杆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导油腔,导油腔通过活塞阀组件与无杆腔连通;底阀组件的上端插接有中空的泵杆,该泵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单向阀,泵杆的上部密封且可滑动地套接在套管内,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相向设置;储油腔设有上腔体及下腔体,上腔体及下腔体在储油腔内不连通;泵杆的下端通过底阀组件与上腔体连通,无杆腔通过底阀组件与下腔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振器,通过泵油腔将上腔体内的油液泵入到下腔体中,使无杆腔的压力升高以推动活塞杆伸出将车身抬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调车身高度的减振器及车辆底盘
技术介绍
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悬架上的普通减振器,只能提供减振器被拉伸和压缩时的阻尼力,以吸收车辆通过凹凸不平路面时,车轮的跳动和震动;但是,当车辆搭载重物时,受载荷的影响减振器被压缩,使得车身的姿态降低,车身的离地间隙减小;例如,采用普通减振器的车辆后备箱内装载重物后,车辆的后身姿态降低,后身的离地间隙减小,整车的姿态前高后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不平路面时,车辆的后悬架将会频繁地撞击缓冲限位块,降低了缓冲限位块的使用寿命,并且后悬架将会频繁地撞击缓冲限位块会造成车辆的操控性能降低,车辆的舒适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车辆加载重物时,在行驶过程中可以自动调整车身高度,以保持车身理想的离地间隙的减振器及车辆底盘,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及舒适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车身高度的减振器,其包括外缸筒、设于所述外缸筒内的内缸筒、下端设有活塞阀组件且通过该活塞阀组件可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内缸筒的活塞杆,所述外缸筒及内缸筒的上端设有导向密封组件,所述活塞杆可滑动地穿过所述导向密封组件,所述外缸筒及内缸筒的下端设有底阀组件,所述外缸筒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缸筒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储油腔;在所述内缸筒内,所述活塞阀组件的上部空间形成有杆腔,所述活塞阀组件的下部空间形成无杆腔,所述有杆腔通过所述活塞阀组件与所述无杆腔连通;所述活塞杆至少下部中空,所述活塞杆中空的部分内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下端插接在所述活塞阀组件上,套管的上端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套管的外侧壁与所述活塞杆的内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导油腔,所述导油腔通过所述活塞阀组件与所述无杆腔连通;所述底阀组件的上端插接有中空的泵杆,所述泵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泵杆的上部密封地且可滑动地套接在所述套管内,所述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相向设置;所述储油腔设有上腔体及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及下腔体在所述储油腔内不连通;所述泵杆的下端通过所述底阀组件与所述上腔体连通,所述无杆腔通过所述底阀组件与所述下腔体连通。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油腔的下腔体内设有可被压缩的柔性件。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柔性件为空气弹簧,所述空气弹簧与所述下腔体的其余部分不连通。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油腔的下腔体内设有隔膜橡胶套;所述隔膜橡胶套的两端沿其径向向外扩张,中部沿其径向向内隆起;所述隔膜橡胶套套接在所述内缸筒上,所述隔膜橡胶套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外缸筒的内侧壁形成密封;所述隔膜橡胶套与所述外缸筒的内侧壁构成所述空气弹簧,所述膜橡胶套与所述内缸筒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下腔体的储油室。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泵杆的外侧壁的上部设有与泵杆内部连通的通孔。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泵杆的外侧壁上部沿泵杆的轴线方向设有导油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泵杆的外侧壁上部沿泵杆的轴线方向设有导油部,所述泵杆上的所述通孔与所述导油部的位置不重合,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导油部的一侧。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油部为在泵杆的外侧壁上部且沿泵杆的轴线方向开设的沟槽,或沿泵杆的轴线方向将其外侧壁去除一部分材料的切削平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储油腔内设有套筒,所述套筒包括筒体及固定套接在所述筒体上端的裙板,所述套筒的筒体长度比所述内缸筒的长度短;所述套筒的筒体密封地套接在所述内缸筒的外侧壁上且筒体的下端套接所述底阀组件,所述裙板的外侧壁密封地贴靠在所述外缸筒的内侧壁上;在所述储油腔内,所述裙板的上部的空间构成所述上腔体,所述裙板的下部的空间构成所述下腔体;所述套筒的筒体上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底阀组件将所述上腔体与所述泵杆的下端连通。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活塞阀组件包括活塞本体及接头本体,所述接头本体套接固定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所述套管的下端穿过所述接头本体且套管的外侧壁与接头本体的内侧壁形成密封,所述接头本体上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将所述导油腔与所述无杆腔连通;所述活塞本体套接固定在所述接头本体上,所述活塞本体上设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将所述有杆腔与所述无杆腔连通。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阀组件包括内阀体及外阀体,所述内阀体套接固定在所述无杆腔的底部,所述外阀体密封地套接在内阀体的外周且固定于所述下腔体的底部;所述内阀体上设有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将所述泵杆的下端与所述上腔体连通;所述内阀体上还设有第五通道,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第四通道不连通,所述外阀体上设有第六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及第六通道连通,使所述无杆腔与所述下腔体连通。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活塞杆的上端与所述外缸筒的上端之间还设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包覆所述活塞杆的外露部分。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防尘罩的结构为波纹管状。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还设有吊环衬套。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底盘,包括上述任一方案的减振器。本技术的减振器,当其负载重物时,活塞杆向下运动使得套管内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之间的空间(泵油腔)被压缩,若减振器受到外界激励(例如安装有该减振器的车辆行驶时遇到凹凸不平的路面)时,活塞杆将会不断地伸出和收缩,使得套管内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之间的空间(泵油腔)被不断地拉伸和压缩;此时,由于泵杆与储油腔的上腔体连通,上腔体内的液压油将会不断地被泵入到无杆腔中,使得无杆腔内的油压不断升高,使无杆腔具有体积膨胀的趋势,从而推动活塞阀组件向上运动,使活塞杆推出从而使车身抬高,提高了车辆负载重物行驶时车身的离地间隙,避免了车辆行驶时后悬架频繁地撞击缓冲限位块的问题,提高了车辆的操纵性和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器的一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泵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器的活塞阀组件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器的底阀组件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1、外缸筒;2、内缸筒;3、活塞杆;4、活塞阀组件;5、导向密封组件;6、底阀组件;7、套管;70、第一单向阀;8、泵杆;80、第二单向阀;81、通孔;82、导油部;9、套筒;91、筒体;92、裙板;10、隔膜橡胶套;11、防尘罩;12、吊环衬套;A1、上腔体;A2、下腔体;A21、储油室;A22、空气弹簧腔;B、有杆腔;C、无杆腔;D、导油腔;E、泵油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位概念,例如上部、上端、下部及下端等概念,均以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器在使用状态时所展示的方位来确定;即,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器在使用状态时,一般为活塞杆的伸出端向上与车身连接,外缸筒的底部向下与底盘连接。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器,其包括外缸筒1、设于外缸筒1内的内缸筒2、下端设有活塞阀组件4且通过该活塞阀组件4可滑动地套接于内缸筒2的活塞杆3,外缸筒1及内缸筒2的上端设有导向密封组件5,活塞杆3可滑动地穿过导向密封组件5,外缸筒1及内缸筒2的下端设有底阀组件6,外缸筒1的内侧壁与内缸筒2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储油腔(未标号);在内缸筒2内,活塞阀组件4的上部空间形成有杆腔B,活塞阀组件4的下部空间形成无杆腔C,有杆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可调车身高度的减振器及车辆底盘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车身高度的减振器,包括外缸筒、设于所述外缸筒内的内缸筒、下端设有活塞阀组件且通过该活塞阀组件可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内缸筒的活塞杆,所述外缸筒及内缸筒的上端设有导向密封组件,所述活塞杆可滑动地穿过所述导向密封组件,所述外缸筒及内缸筒的下端设有底阀组件,所述外缸筒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缸筒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储油腔;在所述内缸筒内,所述活塞阀组件的上部空间形成有杆腔,所述活塞阀组件的下部空间形成无杆腔,所述有杆腔通过所述活塞阀组件与所述无杆腔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至少下部中空,所述活塞杆中空的部分内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下端插接在所述活塞阀组件上,套管的上端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套管的外侧壁与所述活塞杆的内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导油腔,所述导油腔通过所述活塞阀组件与所述无杆腔连通;所述底阀组件的上端插接有中空的泵杆,所述泵杆的上部密封地且可滑动地套接在所述套管内;所述泵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相向设置;所述储油腔设有上腔体及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及下腔体在所述储油腔内不连通;所述泵杆的下端通过所述底阀组件与所述上腔体连通,所述无杆腔通过所述底阀组件与所述下腔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车身高度的减振器,包括外缸筒、设于所述外缸筒内的内缸筒、下端设有活塞阀组件且通过该活塞阀组件可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内缸筒的活塞杆,所述外缸筒及内缸筒的上端设有导向密封组件,所述活塞杆可滑动地穿过所述导向密封组件,所述外缸筒及内缸筒的下端设有底阀组件,所述外缸筒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缸筒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储油腔;在所述内缸筒内,所述活塞阀组件的上部空间形成有杆腔,所述活塞阀组件的下部空间形成无杆腔,所述有杆腔通过所述活塞阀组件与所述无杆腔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至少下部中空,所述活塞杆中空的部分内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下端插接在所述活塞阀组件上,套管的上端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套管的外侧壁与所述活塞杆的内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导油腔,所述导油腔通过所述活塞阀组件与所述无杆腔连通;所述底阀组件的上端插接有中空的泵杆,所述泵杆的上部密封地且可滑动地套接在所述套管内;所述泵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相向设置;所述储油腔设有上腔体及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及下腔体在所述储油腔内不连通;所述泵杆的下端通过所述底阀组件与所述上腔体连通,所述无杆腔通过所述底阀组件与所述下腔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的下腔体内设有可被压缩的柔性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为空气弹簧,所述空气弹簧与所述下腔体的其余部分不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的下腔体内设有隔膜橡胶套;所述隔膜橡胶套的两端沿其径向向外扩张,中部沿其径向向内隆起;所述隔膜橡胶套套接在所述内缸筒上,所述隔膜橡胶套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外缸筒的内侧壁形成密封;所述隔膜橡胶套与所述外缸筒的内侧壁构成所述空气弹簧,所述膜橡胶套与所述内缸筒的外侧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下腔体的储油室。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杆的外侧壁的上部设有与泵杆内部连通的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杆的外侧壁的上部沿泵杆的轴线方向设有导油部。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杆的外侧壁上部沿泵杆的轴线方向设有导油部,所述泵杆上的所述通孔与所述导油部的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都都李奕宝罗谢盼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