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板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36442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4 0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门外板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上模座上连接有上型模,下模座上连有下型模,上型模和下型模上有彼此配合用于压制门外板成型的上模型面、下模型面,上模型面、下模型面的外侧还设有压边模,所述的上型模和下型模上对应于把手窝所在区域设置有用于成型把手窝的内凹状曲面的上凸模成型面、下凹模成型面,所述的上凸模成型面、下凹模成型面的边缘为由上模型面、下模型面合模后构成的压边模,上模型面、下模型面合模后上凸模成型面、下凹模成型面实施合模动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在门外板成型过程中,门外板把手外观面区域拉延变形存在有瑕疵的变形这个难题,提高了车门把手窝的成型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冲压成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门外板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车门外板把手区域外观面拉延变形是冲压行业公认的的难题,解决车门外板把手区域外观面拉延变形这个难题对车身外观品质至关重要。现有技术中,传统门外板成型模具不能对车门外板把手外观面区域的板料起到固定作用,板料处于自由状态,由于车门把手窝的形状是凹状曲面,在模具合模时车门外板把手外观面区域的板料会存在各向差异性,板料各个方向应力应变不均匀,从而导致车门外板把手外观面区域拉延变形存在有瑕疵的变形,车门把手窝的成型质量没有保证,成为车门外板成型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外板成型模具,提高车门把手窝的成型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门外板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上模座上连接有上型模,下模座上连有下型模,上型模和下型模上有彼此配合用于压制门外板成型的上模型面、下模型面,上模型面、下模型面的外侧还设有压边模,所述的上型模和下型模上对应于把手窝所在区域设置有用于成型把手窝的内凹状曲面的上凸模成型面、下凹模成型面,所述的上凸模成型面、下凹模成型面的边缘为由上模型面、下模型面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门外板成型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外板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10)、下模座(20),上模座(10)上连接有上型模(30),下模座(20)上连有下型模(40),上型模(30)和下型模(40)上有彼此配合用于压制门外板成型的上模型面(31)、下模型面(41),上模型面(31)、下模型面(41)的外侧还设有压边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型模(30)和下型模(40)上对应于把手窝A所在区域设置有用于成型把手窝A的内凹状曲面的上凸模成型面(51)、下凹模成型面(42),所述的上凸模成型面(51)、下凹模成型面(42)的边缘为由上模型面(31)、下模型面(41)合模后构成的压边模,上模型面(31)、下模型面(41)合模后上凸模成型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外板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座(10)、下模座(20),上模座(10)上连接有上型模(30),下模座(20)上连有下型模(40),上型模(30)和下型模(40)上有彼此配合用于压制门外板成型的上模型面(31)、下模型面(41),上模型面(31)、下模型面(41)的外侧还设有压边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型模(30)和下型模(40)上对应于把手窝A所在区域设置有用于成型把手窝A的内凹状曲面的上凸模成型面(51)、下凹模成型面(42),所述的上凸模成型面(51)、下凹模成型面(42)的边缘为由上模型面(31)、下模型面(41)合模后构成的压边模,上模型面(31)、下模型面(41)合模后上凸模成型面(51)、下凹模成型面(42)实施合模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外板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凸模成型面(51)位于上凸模(50)的下端面上,上凸模(50)固连于上模座(1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外板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型模(30)上下相对移动式连接在上模座(10)上,上型模(30)和上模座(10)两者之间设置驱动两者相对移动的油缸或气缸(70),上型模(30)和上模座(10)之间还设有限定两者移动方向的限位导向单元(11)及滑动导板(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本栋黄祥坤付再兴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