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及一种一模两用的方法,该模具包括第一凹模分块、第二凹模分块、第一凸模分块、第二凸模分块以及压边圈,第二凹模分块安装于第一凹模分块外围,第二凸模分块安装于第一凸模分块外围,压边圈安装于第二凸模分块外侧。当进行拉延工艺时,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二凹模分块向下运动,将料片夹于第二凹模分块和压边圈之间,且第一凹模分块、第二凹模分块及压边圈继续向下运动,对料片进行拉延;当进行翻边工艺时,第一凸模分块向下运动,将拉延好的料片夹于第一凸模分块和第一凹模分块之间,且第一凸模分块和第一凹模分块继续向下运动,对拉延好的料片进行翻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工艺装备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拉延、翻边双用模具以及一种一模两用的方法。
技术介绍
样车试制是整个汽车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是在开发过程中将虚拟的工程设计通过各类快速开发手段,以接近批量生产的工艺而开发物理样车的一个过程,例如快速样件的制造,软模零件的制造等。在试制阶段,平均每台次样车的冲压件成本通常以十万人民币计,故为了减低样车开发成本,需要从软模的投入上入手。在试制模中,车身外覆盖件如车身的门外板、发罩外板、行李箱盖外板等都需要压合,故试制时,此类模具一般需要拉延模和翻边模两套模具。但此类模具所占的试制费较多,装配、调试时间长,进而增加了样车开发成本和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拉延、翻边双用模具以及一种一模两用的方法。为达上述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其包括第一凹模分块、第二凹模分块、第一凸模分块、第二凸模分块以及压边圈,第二凹模分块安装于第一凹模分块的外围,第二凸模分块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凸模分块的外围,压边圈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第二凸模分块的外侧且可沿开合模方向往复运动。进一步地,当进行拉延工艺时,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二凹模分块作为上模,第一凸模分块和第二凸模分块作为下模,料片夹于第二凹模分块和压边圈之间,通过第一凸模分块和第二凸模分块与第二凹模分块和压边圈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拉延料片;当进行翻边工艺时,第一凸模分块作为上模,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二凹模分块作为下模,通过第二凹模分块与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一凸模分块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对拉延好的料片进行翻边。进一步地,当进行拉延工艺时,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二凹模分块向下运动,将料片夹于第二凹模分块和压边圈之间,并且,第一凹模分块、第二凹模分块以及压边圈继续向下运动,对料片进行拉延;当进行翻边工艺时,第一凸模分块向下运动,将拉延好的料片夹于第一凸模分块和第一凹模分块之间,并且第一凸模分块和第一凹模分块继续向下运动,对拉延好的料片进行翻边。进一步地,在进行拉延工艺时,压边圈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顶杆,第一顶杆的下端连接有弹簧,压边圈在第一顶杆和弹簧的作用下可沿着开合模方向往复运动。进一步地,在进行翻边工艺时,第一凹模分块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顶杆,第二顶杆的下端连接有弹簧,所述第一凹模分块在所述第一凸模分块的推动下与所述第一凸模分块一起向下运动。进一步地,模具还包括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凹模分块上的垫板,垫板在进行翻边工艺时被拆下,在进行翻边工艺时,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一凸模分块继续向下运动的距离等于垫板的高度。进一步地,在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二凹模分块之间设置有导板。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一模两用的方法,其包括:提供一种拉延、翻边双用模具,该模具包括第一凹模分块、第二凹模分块、第一凸模分块、第二凸模分块以及压边圈,第二凹模分块安装于第一凹模分块的外围,第二凸模分块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凸模分块的外围,压边圈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第二凸模分块的外侧;以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二凹模分块作为上模,第一凸模分块和第二凸模分块作为下模对料片进行拉延,在进行拉延工序时,通过第一凸模分块和第二凸模分块与第二凹模分块和压边圈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拉延料片;以第一凸模分块作为上模,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二凹模分块作为下模对对拉延好的料片进行翻边,在进行翻边工艺时,通过第第二凹模分块与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一凸模分块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对拉延好的料片进行翻边。进一步地,当进行拉延工艺时,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二凹模分块向下运动,将料片夹于第二凹模分块和压边圈之间,并且,第一凹模分块、第二凹模分块以及压边圈继续向下运动,对料片进行拉延;当进行翻边工艺时,第一凸模分块向下运动,将拉延好的料片夹于第一凸模分块和第一凹模分块之间,并且第一凸模分块和第一凹模分块继续向下运动,对拉延好的料片进行翻边。进一步地,提供的拉延、翻边双用模具还包括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凹模分块上的垫板,垫板在进行翻边工艺时被拆下,在进行翻边工艺时,第一凹模分块和第一凸模分块继续向下运动的距离等于垫板的高度。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及一模两用的方法,可利用一套模具完成拉延和翻边两道工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在进行拉延工艺时的开模状态截面示意图。图2为该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在进行拉延工艺时的闭模状态截面示意图。图3为该拉延、翻边双用模具用于翻边工艺时的开模状态截面示意图。图4为该拉延、翻边双用模具用于翻边工艺时的闭模状态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包括第一凹模分块11、第二凹模分块12、垫板3、导板4、第一凸模分块21、第二凸模分块22以及压边圈6。垫板3通过螺钉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凹模分块11的顶部(即背离其型面的一侧),第二凹模分块12通过螺钉或销钉与垫板3相连,而安装于第一凹模分块11的外围,此外,在第一凹模分块11和第二凹模分块12之间设置有用于导向的导板4。第一凹模分块11和第二凹模分块12之间的装配精度大于第一凹模分块11和第二凹模分块12与导板4的装配精度。具体的,第一凹模分块11和第二凹模分块12之间的装配精度在0.5mm以内。导板4和第一凹模分块11、第二凹模分块12之间的装配精度在0.2mm以内。在进行拉延工艺时,第一凹模分块11和第二凹模分块12作为上模,第一凹模分块11的型面外缘与第二凹模分块12的型面内缘平齐。第二凸模分块22通过螺钉或销钉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凸模分块21的外围,压边圈6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第二凸模分块22的外侧,在进行拉延工艺时,第一凸模分块21和第二凸模分块22作为下模,第二凸模分块22的型面内缘顶端与第一凸模分块21的型面外缘顶端平齐,压边圈6的上端面高于第一凸模分块21和第二凸模分块22的上端面。第一凸模分块21和第二凸模分块22之间的装配精度在0.5mm以内。在进行拉延工艺时,第一凸模分块21、第二凸模分块22、第一凹模分块11以及第二凹模分块12的型面共同构成拉延时的成型型面,第一凹模分块11、第二凹模分块12与第一凸模分块21、第二凸模分块22之间可相互开合模,此外,在压边圈6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顶杆71,在第一顶杆71的另一端连接有弹簧(图未示)。使第一凸模分块21和第一凹模分块11的边缘刚好对齐。在进行翻边工艺时,第一凸模分块21作为上模,第一凹模分块11和第二凹模分块12作为下模,第一凹模分块1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顶杆72,第二顶杆72的另一端连接有弹簧,第二顶杆72顶住第一凹模分块11。下面就该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在拉延和翻边时的使用方法和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2所示,在进行拉延工艺时,将第一凸模分块21、第二凸模分块22固定于下模固定座(图未示),然后操作第一顶杆71使压边圈6的上端面高于第一凸模分块21和第二凸模分块22的上端面。再将料片5置于压边圈6的上端面上。然后,驱动驱动装置使第一凹模分块11、第二凹模分块12向下运动将料片5夹于第二凹模分块12和压边圈6之间,之后第一凸模分块21、第二凸模分块22固定不动而压边圈6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凹模分块(11)、第二凹模分块(12)、第一凸模分块(21)、第二凸模分块(22)以及压边圈(6),所述第二凹模分块(12)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的外围,所述第二凸模分块(22)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的外围,所述压边圈(6)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凸模分块(22)的外侧且可沿开合模方向往复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凹模分块(11)、第二凹模分块(12)、第一凸模分块(21)、第二凸模分块(22)以及压边圈(6),所述第二凹模分块(12)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的外围,所述第二凸模分块(22)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的外围,所述压边圈(6)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凸模分块(22)的外侧且可沿开合模方向往复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当进行拉延工艺时,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和所述第二凹模分块(12)作为上模,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和所述第二凸模分块(22)作为下模,料片(5)夹于所述第二凹模分块(12)和所述压边圈(6)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和所述第二凸模分块(22)与所述第二凹模分块(12)和所述压边圈(6)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拉延所述料片(5);当进行翻边工艺时,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作为上模,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和所述第二凹模分块(12)作为下模,通过所述第二凹模分块(12)与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和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对拉延好的料片(5)进行翻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当进行拉延工艺时,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和所述第二凹模分块(12)向下运动,将所述料片(5)夹于所述第二凹模分块(12)和所述压边圈(6)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所述第二凹模分块(12)以及所述压边圈(6)继续向下运动,对所述料片(5)进行拉延;当进行翻边工艺时,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向下运动,将拉延好的料片(5)夹于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和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和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继续向下运动,对拉延好的料片(5)进行翻边。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拉延工艺时,所述压边圈(6)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顶杆(71),所述第一顶杆(71)的下端连接有弹簧,所述压边圈(6)在所述第一顶杆(71)和弹簧的作用下沿着开合模方向往复运动。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在进行翻边工艺时,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顶杆(72),所述第二顶杆(72)的下端连接有弹簧,所述第一凹模分块(11)在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的推动下与所述第一凸模分块(21)一起向下运动。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延、翻边双用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还包括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礼健,范家春,刘艳兵,杨建,谢国文,邓国朝,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