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浮动式举升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14900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30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驾驶室举升、回落及随动的油缸,公开了驾驶室浮动式举升油缸,包括缸体(1)和设在缸体(1)一端的油嘴接头(2),缸体(1)内设有在缸体(1)内滑动的活塞(14),缸体(1)外侧设有一端与缸体(1)连接的硬管(3),硬管(3)的另一端与缸体(1)内腔相通,油嘴接头(2)一端设有第一流体连接件(4),硬管(3)的另一端与第一流体连接件(4)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供较大的输出力;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更换方便快捷,可按不同压力与油缸大小,随时更换阻尼大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且驾驶室的减震弹簧产生较小的阻力,油缸运动平缓安全,不会出现失速情况,有效保护了附近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驾驶室举升、回落及随动的油缸,尤其涉及一种驾驶室浮动式举升油缸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商用车所用的驾驶室举升油缸普遍采用缸筒底部扩口的方式来达到跟随驾驶(减震)随动。由于目前市场对驾驶的安全舒适以及重量多有更高的要求,该种方式的油缸在随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对驾驶室的减震弹簧产生较大的影响,该种方式的油缸在回落最后阶段,会造成油缸突然加速,会对驾驶室造成一定损伤,出现失速情况,会对驾驶室造成损伤,甚至有安全上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平稳升降、对驾驶室减震弹簧影响较小的驾驶室浮动式举升油缸。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驾驶室浮动式举升油缸,包括缸体和设在缸体一端的油嘴接头,缸体内设有在缸体内滑动的活塞,缸体外侧设有一端与缸体连接的硬管,硬管的另一端与缸体内腔相通,油嘴接头一端设有第一流体连接件,硬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流体连接件连接。硬管和油嘴接头连接段形成缸体的随动行程段,通过改变硬管和油嘴接头之间的距离改变缸体的随动行程段,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通过外接硬管,避免了油缸回落时由于活塞运动到随动行程段时发生失速的情况,提升了油缸回落时的稳定性。作为优选,油嘴接头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二流体连接件,第二流体连接件的方设有阀芯,第一流体连接件设在阀芯的下方,油嘴接头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流体连接件,第三流体连接件设在第二流体连接件的一侧。作为优选,阀芯和第一流体连接件之间设有浮动阀,浮动阀和第一流体连接件通过第一复位弹簧连接。作为优选,浮动阀包括浮动阀座和与浮动阀座螺纹连接的阻尼螺钉,浮动阀座内设有钢珠,钢珠的一端与浮动阀座通过第二复位弹簧连接,钢珠的另一端与阻尼螺钉配合相抵。可按不同压力与油缸大小,随时更换阻尼大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阻尼孔如果堵塞,直接更换阻尼螺钉后,又可正常使用,保证油缸的平稳运行。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能够提供较大输出力、对驾驶室减震弹簧影响较小,随时更换阻尼螺钉,达到不同阻尼大小,适应各种工作工况,油缸运动平缓安全,不会出现失速情况,有效保护了附近人员的人身安全,其结构紧凑,降低了缸体的加工及生产成本,安装简单,使用方便,举升力大,升降平稳且安全可靠,适用性强、成本适中、性能稳定,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图。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图3是浮动阀的结构图。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缸体、2—油嘴接头、3—硬管、4—第一流体连接件、5—第二流体连接件、6—阀芯、7—第三流体连接件、8—浮动阀、9—第一复位弹簧、10—浮动阀座、11—阻尼螺钉、12—钢珠、13—第二复位弹簧、14—活塞、15—、16—、17—、18—、19—、20—、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驾驶室浮动式举升油缸,包括缸体1和设在缸体1一端的油嘴接头2,缸体1内设有在缸体1内滑动的活塞14,缸体1外侧设有一端与缸体1连接的硬管3,硬管3的另一端与缸体1内腔相通,油嘴接头2一端设有第一流体连接件4,硬管3的另一端与第一流体连接件4连接,硬管和油嘴接头连接段形成缸体的随动行程段,油嘴接头2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二流体连接件5,第二流体连接件5的方设有阀芯6,第一流体连接件4设在阀芯6的下方,油嘴接头2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流体连接件7,第三流体连接件7设在第二流体连接件5的一侧。阀芯6和第一流体连接件4之间设有浮动阀8,浮动阀8和第一流体连接件4通过第一复位弹簧9连接,浮动阀8包括浮动阀座10和与浮动阀座10螺纹连接的阻尼螺钉11,浮动阀座10内设有钢珠12,钢珠12的一端与浮动阀座10通过第二复位弹簧13连接,钢珠12的另一端与阻尼螺钉11配合相抵。活塞14和油嘴接头2之间的缸体1内腔为油缸大腔20,活塞14另一侧的缸体1内腔为油缸小腔21;油嘴接头2内与浮动阀座10之间形成第一内腔15,油嘴接头2内第一流体连接件4和浮动阀8之间的空间为第二内腔16,浮动阀8和第三流体连接件7之间的空间为第三内腔17,阀芯6和第二流体连接件5之间的空间为第四内腔18,浮动阀座10内设有第五内腔19,第二流体连接件5与油缸小腔21连接,第一内腔15与油缸大腔20连接,第一内腔15和第五内腔19连接,第二内腔16和第五内腔19通过钢珠截断;驾驶室举升时,活塞14进入随动行程段时,压力油通过第三流体连接件7进入第三内腔17,压力浮动阀8整体向下移动,同时第一复位弹簧9被压缩,压力油进入第一内腔15,由于第一内腔15与第五内腔19相通,钢珠12未移动,保持第五内腔19与第二内腔16截断,压力油由第一内腔15进入油缸大腔20,同时油缸小腔21通过第二流体连接件5回油至油箱,完成该阶段的油缸举升运动;活塞14滑出随动行程段时,压力油通过第三流体连接件7进入第三内腔17,使浮动阀8整体向下移动,同时第一复位弹簧9被压缩,压力油进入第一内腔15,浮动阀4处于浮动状态,第一内腔15与第五内腔19相通,第五内腔19压力略大于第二内腔16,外加第一复位弹簧9产生的作用力保持钢珠12未移动,保持第二内腔16和第五内腔1的截断(若产生压力冲击则钢珠10处于浮动状态,压力油始终在油缸大腔20中,对运动不产生影响),压力油由第一内腔15进入油缸大腔20,同时油缸小腔21通过流体连接件2回油至油箱,完成该阶段的油缸举升运动。驾驶室回落时,活塞14未进入随动行程段时,压力油通过第二流体连接件5进入到第四内腔18,通过第四内腔18进入到油缸小腔21,并推动阀芯6进而对浮动阀8产生推力,同时油缸大腔20中的油通过硬管3和第一流体连接件4进入到第二内腔16,油缸大腔20中的油也从第一内腔15进入到第五内腔19,由于第五内腔19和第二内腔16同为回油腔,钢珠12保持原位,阀芯6的推力大于第一复位弹簧9的弹力,第一复位弹簧9被压缩,使浮动阀8移动,油缸大腔20中的油通过浮动阀8,流经第三内腔17和第三流体连接件7回到油箱;活塞14进入随动行程段时,压力油通过第二流体连接件5进入到第四内腔18,通过第四内腔18进入到油缸小腔21,并推动阀芯6进而对浮动阀8产生推力,同时油缸小腔21中的油通过硬管3和第一流体连接件4进入到第二内腔16,此时第五内腔19为回油腔,钢珠12在油缸小腔21内压力油的作用下顶开钢珠12,压力油进入第五内腔19,再进入到第一内腔15,使浮动阀8两端第一内腔15和第二内腔16的压力相等,阀芯3推动浮动阀8下移,油缸大腔20中的油通过浮动阀8、第三内腔17和第三流体连接件7回到油箱,同时油缸小腔21中少部分的油通过阻尼螺钉11、第五内腔19、第一内腔15回到油箱,有效的降低了回落的速度,保证驾驶室的平稳回落。行车状态中,活塞14处于随动行程段,驾驶室处于被举升状态时,油缸小腔21受压,一部分压力油通过硬管3、第一流体连接件进入到第二内腔16,并经过浮动阀8进入到油缸大腔20中;若油缸小腔21内压力油的压力较大,阻尼螺钉11上的阻尼孔来不及流出,多余的压力油从第三流体连接件7进入到第三内腔17,使浮动阀8下移,油缸大腔20中的油通过第一内腔15、第三内腔17、第三流体连接件7回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驾驶室浮动式举升油缸

【技术保护点】
驾驶室浮动式举升油缸,包括缸体(1)和设在缸体(1)一端的油嘴接头(2),缸体(1)内设有在缸体(1)内滑动的活塞(14),其特征在于:缸体(1)外侧设有一端与缸体(1)连接的硬管(3),硬管(3)的另一端与缸体(1)内腔相通,油嘴接头(2)一端设有第一流体连接件(4),硬管(3)的另一端与第一流体连接件(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驾驶室浮动式举升油缸,包括缸体(1)和设在缸体(1)一端的油嘴接头(2),缸体(1)内设有在缸体(1)内滑动的活塞(14),其特征在于:缸体(1)外侧设有一端与缸体(1)连接的硬管(3),硬管(3)的另一端与缸体(1)内腔相通,油嘴接头(2)一端设有第一流体连接件(4),硬管(3)的另一端与第一流体连接件(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浮动式举升油缸,其特征在于:油嘴接头(2)的另一端还设有第二流体连接件(5),第二流体连接件(5)的方设有阀芯(6),第一流体连接件(4)设在阀芯(6)的下方,油嘴接头(2)的另一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科力车辆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