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昌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双塔汽提处理含酚、氨煤化工废水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31489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塔汽提处理含酚、氨煤化工废水的方法,其工艺方法步骤是:1.脱酸性气体;2.脱氨;3.氨浓缩与净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可以较彻底地脱除酸性气体和氨,可以将酸性气体的残留量降低至10mg/L以下,总氨含量降低至100mg/L以下,从而避免了氨对后续生化段的抵制作用;2.可大幅度提高酚的脱除率或者减少萃取段的操作费用;3.可有效地将挥发酚从氨水中分离出来,氨水中的挥发酚、酸性气体含量可降低至10mg/L以下,减轻后续氨精制的能耗和净化负荷;4.氨水的浓度可提高至98%以上;5.可有效地去除低沸点油类污染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处理煤化工废水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双塔汽提处理 含酚、氨煤化工废水的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个煤炭大国,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煤制油、煤制气等煤 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兴未艾,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煤气化、 焦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高污染废水,含有高浓度的酚、氨、酸性气体等 污染物。对于该类废水,必须采取化工分离流程先分离出大部分的酚、氨、 酸性气体后才能进入后续的生化处理。目前在煤化工废水处理方面的工艺和技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几方 面的问题1、脱酸工艺不合理,使得废水中溶解的离子态的二氧化碳、硫 化氢等酸性气体不能经济有效地转化为游离态,酸性气体的残留量过高;2、脱氨时,氨、酚的分离不彻底,致使氨产品中酚含量和酸性气体含量很高,加大了后续氨精制段的负荷;3、废水中的氨含量高时,脱氨塔的操作不稳定。部分流程中,采用带侧线抽出的复杂塔汽提氨,氨浓度高时,由于氨的抽出量、循环量大,常导致脱氨塔塔压不稳,净化水氨含量波动。4、由于不能有效地解决挥发酚影响氨质量的问题,有些工艺采取先萃取再脱氨的工艺,因而萃取时的pH较高。当pH〉8时,酚在水中主要以离子态存在而亲水性大大提高,使得萃取脱酚的效率大幅度降低。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目前尚无一种较为成熟可靠、操作稳定的工艺可使绝大多数煤化工废水经预处理后可连续稳定地满足生化处理的要求。大量的煤化工废水仍处于超标排放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 该专利技术可以彻底地脱除酸性气体和氨,可以降低不凝气夹带的溶剂量,减少溶剂损耗。本专利技术是这样来实现的,其工艺方法步骤是-(1) 脱酸性气体使含酚、氨煤化工废水分冷、热两股从带侧线抽出的脱酸塔上部和中上部进入塔内,使塔顶压力为0.2 0.7MPa(a),温度 40 80°C,塔底压力为0. 25 0. 75Mpa(a),温度120 170°C。酸性气体 从塔顶汽提出来,根据组成情况可进入硫回收装置、火炬焚烧或者直接放 空,从塔底采出釜液;(2) 脱氨脱除酸性气体的废水从中上部进入脱氨塔内,塔顶压力为 0. 2 0. 7Mpa(a),温度40 80。C,塔底压力为0. 25 0. 75Mpa(a),温度120 170°C。含氨5-10%的氨-水蒸汽从塔顶汽提出来。从塔底采出釜液。釜液 可根据组成情况进入萃取脱酚装置或者直接进生化装置进行后续处理;(3) 氨浓縮与净化从脱氨塔顶部汽提出的氨-水蒸汽中含有大量的 挥发酚和酸性气体,通过由换热器和分液罐构成的三级分凝装置进行浓縮 和精制, 一级分凝装置的温度为110-15(TC,压力为0.4-0.65 Mpa(a); 二 级分凝装置的温度为70-9(TC,压力为0. 3-0. 5 Mpa(a);三级分凝装置的温 度为30-55°C,压力为0. 1-0. 4 Mpa(a)。三级分凝装置的液相经过冷却后分 成油水两相,油相作为轻油产品采出;水相一部分回流至脱氨塔顶,另一 部分回流至脱酸塔的进料管线。经过浓縮与净化后的氨气可直接出售或进 一步精制成液氨后出售。本专利技术制备的产物是通过该装置来实现的,它包括脱酸塔、脱氨塔、 一级冷凝冷却器、 一级分液罐、二级冷凝冷却器、二级分液罐、三级冷凝 冷却器、三级分液罐、油水分离器、回流泵、进料管道、泵、酸性回收器, 其特征是进料管道通过泵连接脱酸塔,脱酸塔塔顶连接酸性回收器,塔底 连接脱氨塔。脱氨塔塔顶连接一级冷凝冷却器,塔底连接萃取装置或者生 化装置。 一级冷凝冷却器连接一级分液罐, 一级分液罐罐顶连接二级冷凝冷却器,罐底连接油水分离器。二级冷凝冷却器连接二级分液罐,二级分 液罐罐顶连接三级冷凝冷却器,罐底连接油水分离器。三级冷凝冷却器连 接三级分液罐,三级分液罐罐底连接油水分离器,罐顶分别连接脱氨塔和 脱酸塔。油水分离器的上层油相连后面的轻油贮存装置,下层水相连接回 流泵,回流泵分别连接脱氨塔和进料管道。本技术的优点是1、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可以较彻底地脱除酸性气体和氨,可以将酸性气体的残留量降低至10 mg/L以下,总氨含量降低至 100mg/L以下,从而避免了氨对后续生化段的抵制作用,并可减轻无机盐在 设备上的结垢结晶的程度,提高设备运行效率;2、可大幅度提高酚的脱除 率或者减少萃取段的操作费用;3、可有效地将挥发酚从氨水中分离出来, 氨水中的挥发酚、酸性气体含量可降低至10mg/L以下,减轻后续氨精制的 能耗和净化负荷;4、氨水的浓度可提高至98%以上;5、可有效地去除低 沸点油类污染物。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脱酸塔、2脱氨塔、3—级冷凝冷却器、4一级分液 罐、5 二级冷凝冷却器、6 二级分液罐、7三级冷凝冷却器、8三级分 液罐、9油水分离器、10回流泵、11进料管道、12泵、13、酸性回 收器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l:(1)使含酚、氨煤化工废水分冷、热两股从带侧线抽出的脱酸塔上部 和中上部进入塔内,使塔顶压力为0.2MPa(a),温度40°C,塔底压力为 0.255Mpa(a),温度120。C。酸性气体从塔顶汽提出来,根据组成情况可进 入硫回收装置、火炬焚烧或者直接放空,从塔底采出釜液;(2) 脱除酸性气体的废水从中上部进入脱氨塔内,塔顶压力为0.2 Mpa(a),温度40。C,塔底压力为0. 25Mpa(a),温度120。C。含氨5%的氨-水蒸汽从塔顶汽提出来。从塔底采出釜液。釜液可根据组成情况进入萃取 脱酚装置或者直接进生化装置进行后续处理;(3) 从脱氨塔顶部汽提出的氨-水蒸汽中含有大量的挥发酚和酸性气 体,通过由换热器和分液罐构成的三级分凝装置进行浓縮和精制, 一级分 凝装置的温度为ll(TC,压力为0. 4 Mpa(a); 二级分凝装置的温度为7(TC, 压力为0. 3 Mpa(a);三级分凝装置的温度为30°C,压力为0. 1 Mpa(a)。三 级分凝装置的液相经过冷却后分成油水两相,油相作为轻油产品采出;水 相一部分回流至脱氨塔顶,另一部分回流至脱酸塔的进料管线。经过浓縮 与净化后的氨气可直接出售或进一步精制成液氨后出售。本专利技术制备的产物是通过该装置来实现的本装置包括脱酸塔l 、脱氨塔2、 一级冷凝冷却器3、 一级分液罐4、 二级冷凝冷却器5、 二级分液罐6、三级冷凝冷却器7、三级分液罐8、油 水分离器9、回流泵IO、进料管道ll、泵12、酸性气回收器13,其特征是 进料管道11通过泵12连接脱酸塔1,脱酸塔1塔顶连接酸性回收器13, 塔底连接脱氨塔2。脱氨塔2塔顶连接一级冷凝冷却器3,塔底连接萃取装 置或者生化装置。 一级冷凝冷却器3连接一级分液罐4, 一级分液罐4罐顶 连接二级冷凝冷却器5,罐底连接油水分离器9。 二级冷凝冷却器5连接二 级分液罐6, 二级分液罐6罐顶连接三级冷凝冷却器7,罐底连接油水分离 器9。三级冷凝冷却器7连接三级分液罐8,三级分液罐8罐底连接油水分 离器9,罐顶分别连接脱氨塔2和脱酸塔1。油水分离器9的上层油相连后 面的轻油贮存装置,下层水相连接回流泵IO,回流泵10分别连接脱氨塔2 和进料管道ll。脱酸塔1是理论级数为5 25级的汽提塔,进料口以上为 散装填料,进料口以下部分为塔板或者散装填料。脱氨塔2是理论级数为10 30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塔汽提处理含酚、氨煤化工废水的方法,其工艺方法步骤是:    (1)脱酸性气体:使含酚、氨煤化工废水分冷、热两股从带侧线抽出的脱酸塔上部和中上部进入塔内,使塔顶压力为0.2~0.7MPa,温度40~80℃,塔底压力为0.25~0.75Mpa,温度120~170℃,酸性气体从塔顶汽提出来,根据组成情况可进入硫回收装置、火炬焚烧或者直接放空,从塔底采出釜液;    (2)脱氨:脱除酸性气体的废水从中上部进入脱氨塔内,塔顶压力为0.2~0.7Mpa,温度40~80℃,塔底压力为0.25~0.75Mpa,温度120~170℃,含氨5-10%的氨-水蒸汽从塔顶汽提出来,从塔底采出釜液,釜液可根据组成情况进入萃取脱酚装置或者直接进生化装置进行后续处理;    (3)氨浓缩与净化:从脱氨塔顶部汽提出的氨-水蒸汽中含有大量的挥发酚和酸性气体,通过由换热器和分液罐构成的三级分凝装置进行浓缩和精制,一级分凝装置的温度为110-150℃,压力为0.4-0.65Mpa,二级分凝装置的温度为70-90℃,压力为0.3-0.5Mpa,三级分凝装置的温度为30-55℃,压力为0.1-0.4Mpa,三级分凝装置的液相经过冷却后分成油水两相,油相作为轻油产品采出;水相一部分回流至脱氨塔顶,另一部分回流至脱酸塔的进料管线。经过浓缩与净化后的氨气可直接出售或进一步精制成液氨后出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小敏盖恒军邱祖民徐萍谢芳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6[中国|江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