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无动力集尘装置,该无动力集尘装置附着在行驶的车辆而以无动力方式除去地下铁轨道磨损粒子或者道路上的飞扬灰尘等。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无动力集尘装置作为附着在车辆的无动力集尘装置包括:中空的主体,其形成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集尘部,搅乱向上述主体内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而捕集无法跟随空气的流动的灰尘;以及吸入部,其随着上述车辆的移动,使空气从上述空气入口吸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动力集尘装置(nonpowered dust collector),更详细而言,涉及附着在行驶的车辆而在车辆运行时以无动力方式捕集灰尘的集尘装置。[对于国家支援研究开发的说明]本研究是在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主管下,得到韩国国土交通部铁路技术研究(电动车附着型城市铁路隧道污染物去除技术开发)事业单位(国土交通科学技术振兴院,课题识别编号:1615007347)的支援而进行的。
技术介绍
每年,都会强调针对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危险性。尤其是,近年来对于致癌危险性高的细微灰尘的警觉心也在增加。对于这种空气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室外,室内也不能被当做例外。作为在城市中心产生灰尘的主要原因可以列举各种输送单元。不仅是由于在车辆运行时与地面的摩擦产生的灰尘,原本在地面上的灰尘也会再次飞扬。尤其是,在地下铁的情况下,电动车的车轮与轨道引起摩擦而产生的灰尘相当多,由于一次产生的灰尘不容易排出去这种结构上的问题,空气污染问题更加严重。从空间应用性方面来看,地下铁在地下运行的情况非常多,为了客车内的空气循环,以内部气体80%、外部气体20%的比例运行空气调节装置。虽然通过过滤器等将外部气体吸入至客车内,但并不是所有粒子会被过滤掉。而且,最近为了站台安全和空气质量的提高,每个区域都设置有大量的PSD(Platform Screen Door,屏蔽门),因此地下隧道内的细微灰尘浓度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因此,降低地下隧道内细微灰尘的浓度可以成为用于提高客车内空气质量的根本性解决方法。为了除去隧道内的细微灰尘,现定期用水清扫地下隧道。但是,水冲式清扫方法不是收集细微灰尘而是仅使灰尘暂时沉淀,因此若水一旦干涸细微灰尘则会再次飞扬。因此,为了降低地下隧道内细微灰尘浓度,需要一种能够直接除去地下隧道内细微灰尘的集尘装置。这种集尘装置需要在广大的城市铁路地下隧道运行的同时,实时地吸入细微灰尘而进行集尘。在地下铁运行隧道内的细微灰尘中,以7.874g/cm3这样密度大的铁成分占得最多,因此可以有效使用利用细微灰尘的惯性力的集尘装置。韩国专利公开公报第10-2009-0094512号(2009.9.8)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利用惯性力迅速除去细微灰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附着在车辆,从而利用被车辆运行引导的行进风能够对细微灰尘进行实时集尘的无动力集尘装置。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并不限于在上文中提到的课题,没有提到的其它课题也能通过下文中的描述而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确地理解。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无动力集尘装置作为附着在车辆的无动力集尘装置,包括:中空的主体,其形成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集尘部,搅乱向上述主体内部流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而捕集无法跟随空气的流动的灰尘;以及吸入部,随着上述车辆的移动,从上述空气入口吸入空气并使空气加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上述集尘部可以包括第一集尘器,上述第一集尘器形成使空气以锯齿形移动的流路,并且包括对在空气通过上述流路而移动的期间无法跟随流动而下落的灰尘进行捕集的集尘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上述第一集尘器可以包括多个副过滤器,这些副过滤器包括相互对置的两个隔壁、以及将上述两个隔壁的一侧端部相互连结的阻断壁,上述多个副过滤器配置成使与上述阻断壁对置而开放的开口部相互对置,并且使上述两个隔壁中的一个隔壁插入于另一个副过滤器的开口部而形成上述流路,由此构成为使包含在空气中的灰尘与上述阻断壁发生碰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可以是上述两个隔壁水平延伸,上述多个副过滤器沿纵向配置,上述两个隔壁中的位于下侧的隔壁形成上述集尘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可以是上述两个隔壁垂直延伸,上述多个副过滤器沿横向配置,一个以上的上述集尘板将上述两个隔壁之间连结而水平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上述两个隔壁可以以使上部比下部更靠近上述吸入部的方式倾斜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在上述集尘板可以具备上述开口部侧的端部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飞扬防止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在上述集尘板可以涂敷有粘合剂或者具备磁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上述集尘部还可以包括配置在上述吸入部和上述第一集尘器之间的第二集尘器,上述第二集尘器包括:叶片,其相对于空气的流入方向成规定角度地歪斜配置;以及集尘桶,其局部向上述吸入部侧开放,供与上述叶片发生碰撞的灰尘随着空气的流动而流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上述第二集尘器可以包括从上述吸入部向上述集尘桶方向依次分隔配置的多个叶片,从上述吸入部观察时,上述叶片的供空气碰撞的碰撞面不被配置在紧前侧的叶片遮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上述第二集尘器可以由被多个分离壁划分的多个集尘模块构成,各个集尘模块分别具备上述叶片和上述集尘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上述吸入部可以包括多个导叶,这些导叶使通过上述空气入口流入的空气分支而流入上述多个集尘模块每一个。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在上述第一集尘器和上述第二集尘器之间,可以形成有使在上述第二集尘器中被搅乱的空气的流动稳定化的流动缓冲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可以是在上述车辆逆行的情况下,空气通过上述空气出口流入并通过上述空气入口流出,还包括随着上述车辆的逆行而从上述空气出口吸入空气并使空气加速的吸入部。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无动力集尘装置的示意性侧剖面图。图2是示出图1的无动力集尘装置的第一集尘器的侧剖面图。图3是示出图1的无动力集尘装置的第一集尘器的变形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图1的无动力集尘装置的第一集尘器的变形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图1的无动力集尘装置的副过滤器的变形实施例的剖面图。图6是示出图1的无动力集尘装置的第二集尘器的侧剖面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无动力集尘装置的示意性的侧剖面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无动力集尘装置的示意性的侧剖面图。图9是示出通过图1的无动力集尘装置捕集的灰尘的大小与集尘率的图表。附图表记的说明110:主体;111:空气入口;112:空气出口;120、220、320:吸入部;121:导叶;130:集尘部;131、131'、131”、331:第一集尘器;132、132'、132”:副过滤器;133、133':隔壁;134:阻断壁;135、135':集尘板;136:飞扬防止壁;141、141a、141b、141c、141d、241:第二集尘器;142:叶片;143:集尘桶;144:分离壁;151、251:流动缓冲部;100、200、300:无动力集尘装置;10:车辆。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及特征、还有达成这些的方法,能够通过与随附的附图一同参照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的实施例来加以明确。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下文中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其它多种方式实现,本实施例仅仅是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更加完整地公开并向本专利技术所述
中持有常规知识的人完整地传递专利技术范围而提供的,并且本专利技术仅被权利要求书所限定。在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公开的形状、大小、比例、角度、个数等是示例性的,因此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图示的事项。另外,在说明本专利技术时,在判断为对于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不必要地导致本专利技术的主旨不明确的情况下,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中提及的“包括”、“具有”、“构成”等被使用的情况下,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动力集尘装置,其附着在车辆,包括:中空的主体,其形成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集尘部,其搅乱流入所述主体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而捕集无法跟随空气的流动的灰尘;以及吸入部,其随着所述车辆的移动,从所述空气入口吸入空气并使该空气加速。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22 KR 10-2015-00883191.一种无动力集尘装置,其附着在车辆,包括:中空的主体,其形成有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集尘部,其搅乱流入所述主体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而捕集无法跟随空气的流动的灰尘;以及吸入部,其随着所述车辆的移动,从所述空气入口吸入空气并使该空气加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部包括第一集尘器,所述第一集尘器形成使空气以锯齿形移动的流路,并且包括对在空气通过所述流路移动的期间无法跟随流动而下落的灰尘进行捕集的集尘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动力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尘器包括多个副过滤器,这些副过滤器包括相互对置的两个隔壁、以及将所述两个隔壁的一侧端部相互连结的阻断壁,所述多个副过滤器配置成使与所述阻断壁对置而开放的开口部相互对置,并且使所述两个隔壁中的一个隔壁插入于另一个副过滤器的开口部而形成所述流路,由此构成为使包含在空气中的灰尘与所述阻断壁发生碰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动力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隔壁水平延伸,所述多个副过滤器沿纵向配置,所述两个隔壁中的位于下侧的隔壁形成所述集尘板。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动力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隔壁垂直延伸,所述多个副过滤器沿横向配置,一个以上的所述集尘板将所述两个隔壁之间连结而水平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动力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隔壁以使上部比下部更靠近所述吸入部的方式倾斜配置。7.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贵男,禹尚希,金种范,陆世镇,
申请(专利权)人: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