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89441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5 1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驾乘人员朝向中央控制台的碰撞并能够良好地约束驾乘人员的颈部(头部)的旋转的气囊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气囊装置具备: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在乘坐于座位上的驾乘人员的正面展开,约束该驾乘人员朝向前方的移动;以及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一气囊的车内中央侧的侧部连结,在展开时约束该驾乘人员朝向横向方向的移动。并且,所述第二气囊包括:前端部,所述前端部在展开时到达中央控制台;以及后端部,所述后端部在展开时比所述第一气囊的后端更靠近后方且在驾乘人员至少接触到所述第一气囊的状态下,延伸到驾乘人员的头部中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展开气囊来保护车辆内的驾乘人员的气囊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被配置在车辆的仪表盘(instrument panel)的内部且主要保护副驾驶席的驾乘人员的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采用将产生膨胀气体的气体发生器(inflator)以及通过该气体来进行膨胀和展开的气囊容纳在仪表盘内部的结构。并且,在车辆碰撞时,气体发生器工作,从而气囊进行膨胀并向车辆内部展开,由此约束驾乘人员。近年来,除了车辆从正对面与障碍物(对面车等)碰撞的正面碰撞的情况之外,对于车辆的一部分与障碍物碰撞的情况、或者车辆的一部分从斜方向与障碍物碰撞的情况等各种碰撞方式也要求安全性。图1是示出在驾驶席以及副驾驶席具备了气囊装置的以往的车辆(左方向盘规格)的结构的俯视图,示出相对于从正对面偏离的位置的对象物(障碍物)以0°的角度进入时的情况。驾驶席用气囊16被容纳于驾驶员10的正面的方向盘(steering wheel)14的内部,发生车辆碰撞时,朝向驾乘人员展开。在副驾驶席的驾乘人员12的正面,副驾驶席用气囊18被容纳于仪表盘(24)的内部,发生车辆碰撞时,朝向驾乘人员展开。气囊14、18通过从气体发生器(未图示)供应的膨胀气体来进行膨胀,该气体发生器通过碰撞传感器的信号来工作。图2是示出在驾驶席以及副驾驶席搭载了气囊装置的以往的车辆的结构的俯视图,示出相对于从正对面偏离的位置的对象物(障碍物)以预定的角度0°进入时的情况。图3示出以图2的状态与对象物(障碍物)碰撞之后车体旋转的情形。在图3所示的情况下,副驾驶席的驾乘人员12在副驾驶席用气囊18的旁边滑动,可能与驾驶席和副驾驶席之间的中央控制台(center console)碰撞。在该情况下,驾乘人员12除了直接与中央控制台碰撞时的伤害之外,还可能发生头部旋转导致的脑伤害。该脑伤害指标被称为BRIC(Brain Rotational Injury Criteria,脑旋转损伤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驾乘人员朝向中央控制台的碰撞,并能够良好地约束驾乘人员的颈部(头部)的旋转的气囊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气囊装置包括: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在乘坐于座位上的驾乘人员的正面展开,约束该驾乘人员朝向前方的移动;以及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一气囊的车内中央侧的侧部连结,在展开时约束该驾乘人员朝向横向方向的移动。并且,所述第二气囊包括:前端部,所述前端部在展开时到达中央控制台;以及后端部,所述后端部在展开时比所述第一气囊的后端更靠近后方且在驾乘人员至少接触到所述第一气囊的状态下,延伸到驾乘人员的头部中心。根据上述构成的本专利技术,能够防止驾乘人员朝向中央控制台的碰撞,进一步地,能够良好地约束驾乘人员的颈部(头部)的旋转。可以作成以下结构:所述第二气囊在展开时其所述后端部延伸到驾乘人员的后头部。通过采取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可靠地保护驾乘人员的头部。可以作成以下结构:还包括: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朝向所述第一气囊供应膨胀气体,在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的连结部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连通的开口,所述气囊装置构成为气体从所述第一气囊流入至所述第二气囊。通过采取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使用了单一气体发生器的简单的构成的装置。可以作成以下结构:所述第二气囊的后端部在高度方向上其上端到达所述驾乘人员的头顶部,下端到达该驾乘人员的肩部。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约束驾乘人员。可以作成以下结构: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缝纫来连结,所述第一气囊的后端面和所述第二气囊的后端面通过柔软的板来连结,使得驾乘人员的头部不会进入到两个气囊之间的边界。在该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阻止驾乘人员的颈部的旋转,并且能够提高避免与中央控制台碰撞的效果。可以作成以下结构:在从所述第二气囊侧的车辆侧方投影所述第一气囊以及所述第二气囊而观察时,将与所述中央控制台接触的所述第二气囊的最高点作为A点,将最低点作为B点,将所述第一气囊的后端面和所述第二气囊重叠的位置的最高点作为C点,将最低点作为D点,将所述第二气囊的顶点作为E点时,从高的一方开始其位置依次为E点、C点、D点、A点、B点。另外,可以作成以下结构:将与所述中央控制台接触的所述第二气囊的最高点作为A点,将最低点作为B点,将所述第一气囊的后端面和所述第二气囊重叠的位置的最高点作为C点,将最低点作为D点,将所述第二气囊的顶点作为E点时,从前方朝向后方其位置依次为A点、B点、C点、D点、E点。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第二气囊的容量作成必要的最低限度,能够实现气囊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低成本化。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在驾驶席以及副驾驶席搭载了气囊装置的以往的车辆的结构的俯视图,并示出相对于从正对面偏离的位置的对象物(障碍物)以0°的角度进入时的情况;图2是示出在驾驶席以及副驾驶席搭载了气囊装置的以往的车辆的结构的俯视图,并示出相对于从正对面偏离的位置的对象物(障碍物)以预定的角度θ进入时的情况;图3是示出在驾驶席以及副驾驶席搭载了气囊装置的以往的车辆的结构的俯视图,并示出相对于从正对面偏离的位置的对象物(障碍物)以预定的角度θ进入之后车体旋转的情况;图4是示出搭载了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的示意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用于车辆的碰撞测试的驾乘人员假人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用于车辆的碰撞测试的假人的图,(A)示出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了头部时的情况,(B)示出从侧面观察了上半身时的情况。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展开时的结构的侧视图;图8示出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连结结构,(A)是侧视图,(B)是俯视图,(C)是主视图;图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展开时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并示出正面碰撞时的情况;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展开时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并示出从斜方向碰撞时的情况;图11是示出在搭载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的结构的俯视图,并示出相对于从正对面偏离的位置的对象物(障碍物)从副驾驶席侧以预定的角度θ进入之后车体旋转的情况;图12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的气囊的连结结构,(A)是侧视图,(B)是俯视图,(C)是主视图;图13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的气囊的连结结构,(A)是侧视图,(B)是俯视图,(C)是主视图;图1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展开时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并示出正面碰撞时的情况;图1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展开时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并示出从斜方向碰撞时的情况;图1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展开时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展开时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展开时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例所涉及的气囊装置的展开时的结构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气囊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在乘坐于座位上的驾乘人员的正面展开,约束该驾乘人员朝向前方的移动;以及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一气囊的车内中央侧的侧部连结,在展开时约束该驾乘人员朝向横向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二气囊包括:前端部,所述前端部在展开时到达中央控制台;以及后端部,所述后端部在展开时比所述第一气囊的后端更靠近后方且在驾乘人员至少接触到所述第一气囊的状态下,延伸到驾乘人员的头部中心。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11 JP 2014-0822941.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在乘坐于座位上的驾乘人员的正面展开,约束该驾乘人员朝向前方的移动;以及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一气囊的车内中央侧的侧部连结,在展开时约束该驾乘人员朝向横向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二气囊包括:前端部,所述前端部在展开时到达中央控制台;以及后端部,所述后端部在展开时比所述第一气囊的后端更靠近后方且在驾乘人员至少接触到所述第一气囊的状态下,延伸到驾乘人员的头部中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囊在展开时其所述后端部延伸到驾乘人员的后头部。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朝向所述第一气囊供应膨胀气体,在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的连结部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连通的开口,所述气囊装置构成为气体从所述第一气囊流入至所述第二气囊。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囊的后端部在高度方向上其上端到达所述驾乘人员的头顶部,下端到达该驾乘人员的肩部。5.如权利要求1至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章弘
申请(专利权)人: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典;S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