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及立体车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07654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5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枪部及智能连接部;所述充电枪部包括充电端和配合端;所述智能连接部包括行走部、接口端、连接端以及控制部;所述行走部用于在行走平面上多方向自由行走,所述接口端用于对位连接所述配合端,所述连接端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所述控制部用于识别所述配合端的位置、控制所述行走部靠近所述配合端,并控制所述接口端对位连接所述配合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立体车库,包括存取车室、搬运机、停车库和所述充电桩,所述充电桩本体与所述智能连接部设于所述停车库,所述充电枪部活动设于所述存取车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使所述充电桩本体和所述充电枪部智能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桩和应用所述充电桩的立体车库。
技术介绍
随着石油等资源的日益消耗,电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汽车行业中,待充电物保有量连年递增,近年更是呈现了爆发式增长。由于电池技术的限制,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相对较短、充电时间相对较长,因此电动汽车的停车库需要配备充电设施,以便电动汽车充电与随时补电。可充电的立体车库中设计了充电桩,以便于在电动汽车停车的同时进行充电,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停车难题,另一方面完善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对于电动汽车快速发展意义深远。可充电的立体车库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存取高效、无人值守等优势,是目前较为主流的一种车库形式,其包括有载车板型和无载车板型,无载车板型相对成本更低、单次取车效率高,因此应用广泛。相关技术中,无载车板型立体车库中,对电动汽车充电时需要将充电枪与充电桩本体连接,充电桩本体设于停车库。上述方法所存在的弊端是,使用者无法进入停车库,因此难以实现充电枪和充电桩本体的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桩,旨在保证充电桩本体和充电枪的智能连接,解决无人操作时,充电桩本体和充电枪的连接问题,以及在立体车库中对电动汽车充电的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所述充电桩的立体车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枪部及智能连接部;所述充电枪部包括用于连接待充电物的充电端和用于连
接所述智能连接部的配合端;所述智能连接部包括行走部、接口端、连接端以及控制部;所述行走部用于在行走平面上多方向自由行走,所述接口端用于对位连接所述配合端,所述连接端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所述控制部用于识别所述配合端的位置、控制所述行走部靠近所述配合端,并控制所述接口端对位连接所述配合端。优选地,所述配合端设有带位置信号的位置标识器,所述控制部设有用于识别所述位置信号的位置识别器。优选地,所述智能连接部还包括基座和活动臂,所述行走部支撑所述基座,所述活动臂的一端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活动臂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接口端连接于所述活动臂的自由端。优选地,所述活动臂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基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臂的一端铰接,所述接口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臂的自由端。优选地,所述配合端与所述接口端为插接式连接。优选地,所述配合端为插座,所述接口端为插头。优选地,所述充电端为充电枪。优选地,所述充电枪部还包括刚性连接件,所述充电枪与所述配合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刚性连接件的两端。优选地,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充电桩本体通过电缆线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包括存取车室、停车库、用于将车辆从所述存取车室转移至所述停车库的搬运机和所述充电桩,所述充电桩本体与所述智能连接部设于所述停车库,所述充电枪部活动设于所述存取车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充电桩本体与所述充电枪部通过所述智能连接部连接,所述智能连接部具有智能识别位于所述充电枪部的所述配合端的功能,并且具有能多向移动的所述行走部,识别所述配合端的位置后,可以行走靠近所述配合端,所述控制部驱动所述接口端连接所述配合端,以实现所述充电桩本体和所述充电枪的智能连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中的充电桩本体和智能连接部设于停车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智能连接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智能连接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智能连接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充电枪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充电枪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充电桩对电动汽车充电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充电桩及立体车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立体车库2主体框架3存取车室4搬运机5停车库50停车位51前轮定位齿53后轮承载齿7充电桩71充电桩本体72充电枪部73充电端74刚性连接件75配合端76智能连接部77基座78行走部79活动臂791第一臂793第二臂80第一转动座81第二转动座82接口端83连接端84电缆线85缓冲部9电动汽车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充电桩7。请参考图1至图8,本技术提出的所述充电桩7包括充电桩本体71、充电枪部72及智能连接部76;所述充电枪部72包括用于连接待充电物的充电端73和用于连接所述智能连接部76的配合端75;所述智能连接部76包括行走部78、接口端82、连接端83以及控制部;所述行走部78用于在行走平面上多方向自由行走,所述接口端82用于对位连接所述配合端75,所述连接端83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71,所述控制部用于识别所述配合端75的位置、控制所述行走部78靠近所述配合端75,并控制所述接口端82对位连接所述配合端75。所述充电桩本体71与所述充电枪部72通过所述智能连接部76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71与所述智能连接部76连接,所述充电枪部72与所述智能连接部76呈可拆卸连接。所述智能连接部76具有智能识别所述配合端75的功能,并且具有能多向移动的所述行走部78,识别所述配合端75的位置后,所述行走部78行走以靠近所述配合端75,所述控制部驱动所述接口端82连接所述配合端75,实现所述充电桩本体71和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充电桩及立体车库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枪部及智能连接部;所述充电枪部包括用于连接待充电物的充电端和用于连接所述智能连接部的配合端;所述智能连接部包括行走部、接口端、连接端以及控制部;所述行走部用于在行走平面上多方向自由行走,所述接口端用于对位连接所述配合端,所述连接端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所述控制部用于识别所述配合端的位置、控制所述行走部靠近所述配合端,并控制所述接口端对位连接所述配合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枪部及智能连接部;所述充电枪部包括用于连接待充电物的充电端和用于连接所述智能连接部的配合端;所述智能连接部包括行走部、接口端、连接端以及控制部;所述行走部用于在行走平面上多方向自由行走,所述接口端用于对位连接所述配合端,所述连接端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所述控制部用于识别所述配合端的位置、控制所述行走部靠近所述配合端,并控制所述接口端对位连接所述配合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端设有带位置信号的位置标识器,所述控制部设有用于识别所述位置信号的位置识别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部还包括基座和活动臂,所述行走部支撑所述基座,所述活动臂的一端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活动臂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接口端连接于所述活动臂的自由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勇周晓岚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中兴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