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07648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5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包括定位基座、立柱、横梁、充电桩、防护棚、太阳能电池板、日光追踪装置、定位滑块、风幕装置、调温装置、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及控制电路。立柱末端与定位基座上表面垂直连接,顶端与防护棚间通过定位梁连接。风幕装置嵌于定位基座及防护棚内。太阳能电池板呈阵列嵌于防护棚上表面。日光追踪装置安装在防护棚上表面。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安装在防护棚侧表面上。横梁与立柱滑动连接。定位滑块后表面与横梁滑动连接,前表面与充电桩、调温装置连接。控制电路嵌于防护棚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充电桩布局数量,达到有效降低充电桩设备运行能耗,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桩设备,确切地说是一种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
技术介绍
充电桩得到了逐步的推广和普及,在利用充电桩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作业时发现,当前的充电桩在进行建设时,往往采用直接建设在户外的固定位置上且直接暴露在户外环境或通过简易的防护棚进行防护,一方面造成充电桩设备极易因大风、高温、雨雪等自然天气导致受损。车辆在进行充电时,往往需要根据充电桩位置进行车辆调整,造成设备使用灵活性和可靠性低下且易导致车辆与充电桩间发生碰撞,另一方面当前的充电桩设备运行时能耗过高,对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且对日光照射防护能力不足。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的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充电桩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该技术运行自动化程度高,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充电桩的布局数量、运行位置,提高充电桩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和使用便捷性,另一方面有效的提高充电桩设备对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设备的遮光防护和调温保护能力,从而达到降低设备运行能耗,提高运行稳定性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包括定位基座、立柱、横梁、充电桩、防护棚、太阳能电池板、日光追踪装置、定位滑块、风幕装置、调温装置、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及控制电路。其中定位基座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立柱至少两根,其末端与定位基座上表面垂直连接,顶端与防护棚间通过定位梁连接。定位梁上表面与防护棚下表面滑动连接,定位梁下表面与立柱通过旋转调节机构铰接。防护棚至少两个且相邻的防护棚间通过柔性连接带连接。风幕装置若干,嵌于定位基座及防护棚内并环绕定位基座轴线构成闭合环状结构。风幕装置出风口与水平面垂直分布。太阳能电池板呈阵列嵌于防护棚上表面。日光追踪装置安装在防护棚上表面并嵌于太阳能电池板阵列轴线位置处且每个防护棚上均设一个日光追踪装置。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均若干并安装在防护棚侧表面上且各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均环绕定位基座轴线均布。横梁通过定位套与立柱滑动连接并与立柱相互垂直分布。横梁至少两条并相互平行分布。横梁两端端面位置处均设连接扣。连接扣与横梁铰接。定位滑块至少一个,其后表面与横梁滑动连接,前表面通过定位滑轨分别与充电桩、调温装置连接。控制电路嵌于防护棚下表面内并分别与充电桩、太阳能电池板、日光追踪装置、定位滑块、风幕装置、调温装置、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及旋转调节机构电气连接。定位滑块包括承载基体、超声波定位装置、激光测距装置、行走机构、弹性防护垫块。超声波定位装置、激光测距装置通过定位块与承载基体铰接且超声波定位装置和激光测距装置检测轴线相互平行分布。行走机构嵌于承载基体后表面并与横梁滑动连接。弹性防护垫块至少两个并对称分布在与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承载基体侧表面上。进一步的,立柱为两级伸缩杆结构。进一步的,防护棚包括承载基座、弹性保温层及隔热防护盖。隔热防护盖与承载基座连接并构成闭合腔体结构。弹性保温层嵌于承载基座内并与隔热防护盖下表面相抵。进一步的,承载基座内设若干隔板且隔板与承载基座底面垂直分布并构成栅格状结构。本技术运行自动化程度高,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充电桩的布局数量、运行位置,提高充电桩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和使用便捷性,另一方面有效的提高充电桩设备对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设备的遮光防护和调温保护能力,从而达到降低设备运行能耗,提高运行稳定性的目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述的一种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包括定位基座1、立柱2、横梁3、充电桩4、防护棚5、太阳能电池板6、日光追踪装置7、定位滑块8、风幕装置9、调温装置10、温差发电装置11、风力发电装置12及控制电路13。其中定位基座1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立柱2至少两根,其末端与定位基座1上表面垂直连接,顶端与防护棚5间通过定位梁14连接。定位梁14上表面与防护棚5下表面滑动连接,定位梁14下表面与立柱2通过旋转调节机构19铰接。防护棚5至少两个且相邻的防护棚5间通过柔性连接带15连接。风幕装置9若干,嵌于定位基座1及防护棚5内并环绕定位基座1轴线构成闭合环状结构。风幕装置9出风口与水平面垂直分布。太阳能电池板6呈阵列嵌于防护棚5上表面。日光追踪装置7安装在防护棚5上表面并嵌于太阳能电池板6阵列轴线位置处且每个防护棚5上均设一个日光追踪装置7。温差发电装置11、风力发电装置12均若干并安装在防护棚5侧表面上且各温差发电装置11、风力发电装置12均环绕定位基座1轴线均布。横梁3通过定位套16与立柱2滑动连接并与立柱2相互垂直分布。横梁3至少两条并相互平行分布。横梁3两端端面位置处均设连接扣17。连接扣17与横梁3铰接。定位滑块8至少一个,其后表面与横梁3滑动连接,前表面通过定位滑轨18分别与充电桩4、调温装置10连接。控制电路13嵌于防护棚5下表面内并分别与充电桩4、太阳能电池板6、日光追踪装置7、定位滑块8、风幕装置9、调温装置10、温差发电装置11、风力发电装置12及旋转调节机构19电气连接。定位滑块8包括承载基体81、超声波定位装置83、激光测距装置82、行走机构84、弹性防护垫块85。超声波定位装置83、激光测距装置82通过定位块86与承载基体81铰接且超声波定位装置83和激光测距装置82检测轴线相互平行分布。行走机构84嵌于承载基体81后表面并与横梁3滑动连接。弹性防护垫块85至少两个并对称分布在与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承载基体81侧表面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立柱2为两级伸缩杆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棚5包括承载基座51、弹性保温层53及隔热防护盖52。所述的隔热防护盖52与承载基座51连接并构成闭合腔体结构。所述的弹性保温层53嵌于承载基座51内并与隔热防护盖52下表面相抵。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基座51内设若干隔板54且隔板54与承载基座51底面垂直分布并构成栅格状结构。本技术运行自动化程度高,一方面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充电桩的布局数量、运行位置,提高充电桩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和使用便捷性,另一方面有效的提高充电桩设备对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设备的遮光防护和调温保护能力,从而达到降低设备运行能耗,提高运行稳定性的目的。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包括定位基座、立柱、横梁、充电桩、防护棚、太阳能电池板、日光追踪装置、定位滑块、风幕装置、调温装置、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及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的定位基座与水平面平行分布,所述的立柱至少两根,其末端与定位基座上表面垂直连接,顶端与防护棚间通过定位梁连接,所述的定位梁上表面与防护棚下表面滑动连接,定位梁下表面与立柱通过旋转调节机构铰接,所述的防护棚至少两个且相邻的防护棚间通过柔性连接带连接,所述的风幕装置若干,嵌于定位基座及防护棚内并环绕定位基座轴线构成闭合环状结构,所述风幕装置出风口与水平面垂直分布,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呈阵列嵌于防护棚上表面,所述日光追踪装置安装在防护棚上表面并嵌于太阳能电池板阵列轴线位置处且每个防护棚上均设一个日光追踪装置,所述的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均若干并安装在防护棚侧表面上且各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均环绕定位基座轴线均布,所述的横梁通过定位套与立柱滑动连接并与立柱相互垂直分布,所述的横梁至少两条并相互平行分布,所述的横梁两端端面位置处均设连接扣,所述的连接扣与横梁铰接,所述的定位滑块至少一个,其后表面与横梁滑动连接,前表面通过定位滑轨分别与充电桩、调温装置连接,所述的控制电路嵌于防护棚下表面内并分别与充电桩、太阳能电池板、日光追踪装置、定位滑块、风幕装置、调温装置、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及旋转调节机构电气连接,所述的定位滑块包括承载基体、超声波定位装置、激光测距装置、行走机构、弹性防护垫块,所述的超声波定位装置、激光测距装置通过定位块与承载基体铰接且超声波定位装置和激光测距装置检测轴线相互平行分布,所述的行走机构嵌于承载基体后表面并与横梁滑动连接,所述的弹性防护垫块至少两个并对称分布在与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承载基体侧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耐候性充电桩充电站包括定位基座、立柱、横梁、充电桩、防护棚、太阳能电池板、日光追踪装置、定位滑块、风幕装置、调温装置、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及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的定位基座与水平面平行分布,所述的立柱至少两根,其末端与定位基座上表面垂直连接,顶端与防护棚间通过定位梁连接,所述的定位梁上表面与防护棚下表面滑动连接,定位梁下表面与立柱通过旋转调节机构铰接,所述的防护棚至少两个且相邻的防护棚间通过柔性连接带连接,所述的风幕装置若干,嵌于定位基座及防护棚内并环绕定位基座轴线构成闭合环状结构,所述风幕装置出风口与水平面垂直分布,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呈阵列嵌于防护棚上表面,所述日光追踪装置安装在防护棚上表面并嵌于太阳能电池板阵列轴线位置处且每个防护棚上均设一个日光追踪装置,所述的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均若干并安装在防护棚侧表面上且各温差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均环绕定位基座轴线均布,所述的横梁通过定位套与立柱滑动连接并与立柱相互垂直分布,所述的横梁至少两条并相互平行分布,所述的横梁两端端面位置处均设连接扣,所述的连接扣与横梁铰接,所述的定位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江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迪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