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7731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30 12:57
在包括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引擎的下部覆盖摩托车车体的前罩的摩托车中,前罩设置有开口和引导板,该开口形成在引擎的前方并且在前轮的后方,并且引导板配置成朝向引擎的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并且在开口的后侧连结到罩的侧壁表面的内表面。根据这个结构,能够提高摩托车行驶和停止期间的引擎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该摩托车具有整流罩,该整流罩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引擎的下部覆盖摩托车。
技术介绍
安装空冷引擎的摩托车包括全罩型摩托车,其具有整流罩,该整流罩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引擎的下部覆盖摩托车。在这类摩托车中,当摩托车行驶时,与不具有整流罩的无罩型摩托车和前上部被整流罩覆盖的半罩型摩托车相比,气流很难供应到引擎。因此,在引擎冷却性能上已经出现了问题。另外,专利文献1和2中的每一个公布了引导部件设置在整流罩内部以将进入整流罩的气流引导到V型引擎的后气缸或者散热器的上部的技术。现有技术文件专利文献1:日本技术特开No.1-17008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No.5-105152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1和2中描述的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引导部件配置在形成在罩的侧表面中的冷却空气入口的后方,以在摩托车行驶时将从冷却空气入口进入的气流引导至V型引擎的后气缸或者散热器的上部。然而,专利文献1和2没有公开任何用于当摩托车停止时将停留在罩中的热空气释放到罩外部的结构。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情况,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当摩托车行驶或者停止时,尤其是在摩托车行驶期间,该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能够提高引擎的冷却效率。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提供一种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能够实现上述目的,该摩托车包括整流罩,该整流罩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引擎下部覆盖摩托车车体,其中,整流罩设置有开口和引导板,该开口形成在引擎的前方并且在前轮的后方,并且引导板配置成朝向引擎的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并且在开口的后侧连结到整流罩侧壁表面的内表面。以上方面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可以具有特征。期望的是,整流罩形成有释放端口,通过释放端口将引擎的热量释放到整流罩的外部;释放端口设置在引导板的连结位置的后方。上述整流罩可以由上罩和下罩组成,上罩和下罩在摩托车的竖直方向上连结在一起,并且其中,通过其释放热空气的释放端口设置在上罩和下罩的连结部的摩托车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释放端口的上边缘由上罩形成,并且释放端口的下边缘由下罩形成。进一步期望的是,引导板和释放端口设置为从摩托车的侧面看时彼此重叠。同样,期望的是,肋设置于引导板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将形成在引导板的肋的角度设置为与形成在引擎的气缸组件外表面的散热片的角度大致相等。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上述特征的本专利技术,开口形成在整流罩中位于引擎的前方和前轮的后方,并且引导板配置成在位于开口后方的部分处的前罩的侧壁的内表面中朝向引擎的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因此,引导板允许摩托车行驶时从开口进入整流罩中的气流集中地流向引擎的气缸组件。因此,能够提高在车辆,即,摩托车的行驶和停止期间的引擎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注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获得的结构、操作和效果的详细描述将从参考附图的以下描述中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应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图2是显示图1的摩托车的正视图;图3是显示图2的摩托车的正视图,其中省略了前叉、前轮和前挡板等等的显示;图4是显示图1的摩托车的前半部分的局部左视图,其中省略了前轮、前叉等等;图5是显示图1至图4的前罩的正视图;图6显示从箭头VI的方向看图5的前罩;图7是从斜前方看图5和6的前罩的立体图;图8沿着图4中的线VIII-VIII的截面图;图9是从图8中的箭头IX的方向看的立体图;图10是说明气流和热空气的方向的与图8的视图对应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注意,对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前后、左右和上下的表述参照附图的显示或者参照驾驶者骑在摩托车上的状态。如图1至4所示,作为车辆的摩托车10包括车身框架11,头管12设置在车身框架11的前端。头管12设置有转向机构16,例如可旋转地支撑前轮13的一对左右前叉14和把手15。把手15被操作,从而前轮13能够通过前叉14自由地左右转向。另外,覆盖前轮13的上部的前挡板17附接到前叉14。主管18和下管19中的每一个的前端连接到头管12。在摩托车中,主管18在摩托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从头管12向后延伸。在摩托车车体中,下管19在摩托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从头管12斜向下延伸。引擎20通过主管18和下管19被悬挂在它们之间的空间。在上述结构中,引擎20设置有在向前方向上从曲轴箱28斜向上突出的气缸组件29,气缸组件29由气缸体29A、气缸头29B和头盖29C组成,气缸体29A、气缸头29B和头盖29C从曲轴箱28依次顺序连结。图中未示的座位导轨连接到主管18的后端。座位导轨在摩托车车体(车身)中向后延伸并且支撑布置在座位轨道上方的座位22以及座柱24。后轮23布置在座位22下方。通过传送链等传输的引擎20的驱动力,后轮23被驱动并且旋转。燃料箱25布置在座位22的前方和头管12的后方,并且燃料箱25固定到主管18。在燃料箱25的前方和下方,前罩26连续地覆盖从前叉14的上部周围至引擎20的左右侧和引擎20的下部的部分,并且后罩还覆盖座位22下方的部分。根据这种布置,摩托车10构成为具有全罩结构,因此减小空气阻力并且改善外观。如图5至7所示,前罩26由以下部件组成:一对横向(左右)上侧罩31,该一对横向(左右)上侧罩31连结到车体罩30的下端;一对横向(左右)下侧罩32,该一对横向(左右)下侧罩32连结到上侧罩31的各个下端;和内罩33,该内罩33连结在下侧罩32之间。屏风34连结到车体罩30的上端,并且仪表板35连结到车体罩30的后端。另外,车体罩30也设置有后视镜36(参见图1和2)和图中未示的前灯。作为上罩的上侧罩31和作为下罩的下侧罩32如上所述在摩托车的竖直方向上连结。如图1至3所示,在车身中向前打开的开口37形成在引擎20的前方并且在前轮13的后方,因此,在摩托车行驶期间产生的气流通过开口37被导入前罩26。如图4至7所示,在形成在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中的开口37的后部,引导板40在与上侧罩31的连结部分附近被紧固到下侧罩32的内表面。如图4、8和9所示,引导板40从下侧罩32的内表面朝向引擎20中的气缸组件29的大致前方以倾斜的方式延伸。如图10所示,由引导板40通过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中的开口37被导入前罩26的气流被引导以流向引擎20中的气缸组件29,如箭头P所示。更具体地,引导板40从位于释放端口44(稍后描述)前端的下侧罩32的内表面朝向在垂直于气缸轴线的截面中呈大致矩形的气缸组件29的截面的右前角和左前角以倾斜的方式斜向后和向内延伸。引导板40起到将通过开口37导入前罩26的气流从下侧罩32的内表面在气缸组件29的方向上进行导向的作用。引导板40形成为其后边缘部在前视图中如图3或者图9所示沿着气缸组件29的轮廓延伸,并且进行覆盖以使距离变窄至小于在没有引导板40的状态下下侧罩32的内表面和气缸组件29之间的距离的一半,如图8或者图10所示。如图4、6、7和8,释放端口44形成在前罩26中并且在摩托车的后侧位于引导板40与下侧罩32连接的连结位置43后方,来自引擎的热量从释放端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所述摩托车包括整流罩,所述整流罩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所述引擎下部覆盖摩托车车体,所述引擎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罩设置有开口和引导板,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引擎的前方并且在所述前轮的后方;并且所述引导板配置成朝向所述引擎的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并且在所述开口的后侧连结到所述整流罩侧壁表面的内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2.24 JP 2014-0333811.一种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所述摩托车包括整流罩,所述整流罩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所述引擎下部覆盖摩托车车体,所述引擎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罩设置有开口和引导板,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引擎的前方并且在所述前轮的后方;并且所述引导板配置成朝向所述引擎的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并且在所述开口的后侧连结到所述整流罩侧壁表面的内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整流罩形成有释放端口,通过所述释放端口将所述引擎的热量释放到所述整流罩的外部;所述释放端口设置在所述引导板的连结位置的后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本圭嗣西山雄大清水亨毛塚康太河野夏树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