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3996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1 1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镶埋于绝缘本体内的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所述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均设有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基板部、与基板部相连接且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脚、自基板部上撕破成型的对接部,所述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的对接部在绝缘本体的上侧和下侧对应且呈反向排布设置。该电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及信号元件一体成型且其对接部均采用撕破结构,减少了零件的组装,提高了电连接器的整体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由于要求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导致对机械性能要求更好,产品设计难度更高。为了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并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现有的USB Type-C插座连接器,插入组件采用由上插入组件、中插入组件及下插入组件组成,其中上插入组件中设有上排导电端子、中插入组件设有中心屏蔽片,下插入组件设有下排导电端子,从而构成上排导电端子、中心屏蔽片及下排导电端子的三层结构,结构复杂,组装零件多,从而导致插入组件的强度降低,同时,三层结构容易造成公差累积,结构稳定性差,使产品的可靠性降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电连接器,可有效减少组装的零件数量,提高电连接器的整体强度,并提供良好的插拔力。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镶埋于绝缘本体内的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所述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均设有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基板部、与基板部相连接且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脚、自基板部上撕破成型的对接部,所述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的对接部在绝缘本体的上侧和下侧对应且呈反向排布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及信号元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同一侧的对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依次排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的上、下侧均仅具有三个所述对接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元件包括位于信号元件两侧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包括分别位于相邻电源元件外侧的两个。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对接部朝向其对应的基板部的上方突出,另一个接地端子的对接部朝向其对应的基板部的下方突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接地端子相对设置,且分别具有沿横向方向向外突伸的卡扣部,所述卡扣部向外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的外侧面,所述接地端子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一个所述电源元件的对接部朝向其对应的基板部的下方突出,另一个所述电源元件的对接部朝向对应的基板部的上方突出,且所述电源元件的对接部设置于靠近信号元件的一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元件具有自其基板部上撕破成型的一对所述对接部,且一对所述对接部沿横向方向位于其对应的固定部的两侧,沿上下方向朝向相反的方向突出于其对应的基板部的两侧,所述信号元件的基板部沿上下方向位于一对所述对接部的中间位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端子的基板部、固定部及焊脚中至少其中一个的宽度大于其对接部的宽度,所述电源元件的基板部、固定部、焊脚中至少其中一个的宽度大于对接部的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端子的基板部、固定部及焊脚中宽度大于其对接部的那个的宽度为0.5~1.8mm,电源元件的基板部、固定部及焊脚中宽度大于其对接部的那个的宽度为0.5~1.8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电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及信号元件一体成型,且其对接部均采用撕破结构,减少了零件的组装,提高了电连接器的整体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将壳体移除后的立体组装图;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5是图2中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导电端子另一视角的视图;图7是图5所示导电端子的侧视图;图8是图5所示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图5所示导电端子中的电源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图5所示导电端子中的信号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壳体2和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3、电源元件4和信号元件5。请参照图2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一体成型而成,且包括主体部11及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凸伸的舌板12。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所述壳体2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框口,其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座连接器的对接框口一致,用以与对接插头连接器的正反插入配合,具有可正反插使用的便捷性优势。请参照图2至图8所示,所述接地端子3包括位于导电端子两侧的一对接地端子3A、3B,每一接地端子3A、3B均包括第一基板部31、与所述第一基板部31相连且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第一固定部32、自所述第一固定部32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第一焊脚33以及自第一基板部31上撕破成型的第一对接部34,所述第一对接部34与所述第一基板部31位于不同的平面。两所述接地端子3的第一基板部31位于相同的平面,且所述接地端子3B的第一对接部34朝向其对应的第一基板部31的上方突出,接地端子3A的第一对接部34朝向其对应的第一基板部31的下方突出,且所述接地端子3B的第一对接部34与接地端子3A的第一对接部34分别突露出所述舌板12的上、下侧,以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相接触。所述接地端子3A、3B相对设置,且分别具有沿横向方向向外突伸的卡扣部35,所述卡扣部35向外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面,以与对接插头连接器卡扣配合,所述接地端子3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前端面。所述接地端子3的第一基板部3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沿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能同时起到屏蔽的作用,降低上、下侧的对接部之间的电磁干扰。请参照图2至图7,并结合图9所示,所述电源元件4包括位于接地端子3内侧的一对电源元件4A、4B,每一电源元件4A、4B均包括第二基板部41、与所述第二基板部41相连且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第二固定部42、自所述第二固定部42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第二焊脚43以及自第二基板部41上撕破成型的第二对接部44,所述第二对接部44与所述第二基板部41位于不同的平面。所述电源元件4A的第二对接部44朝向对应的第二基板部41的下方突出,所述电源元件4B的第二对接部44朝向对应的第二基板部41的上方突出,如此,所述电源元件4B、4A的第二对接部44分别突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下侧。所述电源元件4A的第二对接部44设置于靠近所述信号元件5的一侧。请参照图2至图7,并结合图10所示,所述信号元件5位于所述一对电源元件4A、4B的中间位置,且括第三基板部51、与所述第三基板部51相连接且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第三固定部52、自所述第三固定部52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三焊脚53、自所述第三基板部51上撕破成型的一对第三对接部54,所述第三对接部54与第三基板部51位于不同的平面,所述一对第三对接部54沿横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镶埋于绝缘本体内的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均设有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基板部、与基板部相连接且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脚、自基板部上撕破成型的对接部,所述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的对接部在绝缘本体的上侧和下侧对应且呈反向排布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05 CN 2015103019413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镶埋于绝缘本体内的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均设有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基板部、与基板部相连接且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脚、自基板部上撕破成型的对接部,所述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和信号元件的对接部在绝缘本体的上侧和下侧对应且呈反向排布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电源元件及信号元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同一侧的对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依次排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下侧均仅具有三个所述对接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元件包括位于信号元件两侧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包括分别位于相邻电源元件外侧的两个。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接地端子的对接部朝向其对应的基板部的上方突出,另一个接地端子的对接部朝向其对应的基板部的下方突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接地端子相对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易平翟重阳张安定程正云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