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2400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成两排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排成一排的第一端子及排成另一排的第二端子,每根导电端子具有固定部、暴露于绝缘本体外侧的接触臂和焊脚,所述绝缘本体一次注塑成型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外,所述第一端子中至少部分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和第二端子中部分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在高度方向上分别对应对齐设置,且所述第一端子中的至少部分端子具有位于其接触臂前侧的第一头部,所述第二端子中的部分端子具有位于其接触臂前侧的第二头部,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头部和与其接触臂对应设置的第二端子的第二头部在横向方向上错位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制作方便、成本较低。成本较低。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0003]由于要求新一代USB Type

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导致对机械性能要求更好,产品设计难度更高。为了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并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
[0004]现有的USB Type

C电连接器包括塑胶座体、设置于塑胶座体上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及夹置于上、下排导电端子之间的屏蔽片。其中塑胶座体包括上、下本体及注塑成型于上、下本体外的绝缘本体,且上、下本体分别注塑成型在两排导电端子外,如此需要三次注塑成型才能完成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制作,成型过程繁琐。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方便的电连接器组件。
[0007]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成两排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排成一排的若干第一端子及排成另一排的若干第二端子,每根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并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接触臂和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脚,所述绝缘本体一次注塑成型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外,所述第一端子中至少部分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和第二端子中部分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在高度方向上分别对应对齐设置,且所述第一端子中的所述至少部分端子具有位于其接触臂前侧的第一头部,所述第二端子中的所述部分端子具有位于其接触臂前侧的第二头部,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头部和与其接触臂对应设置的第二端子的第二头部在横向方向上错位设置。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反向排布,且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均包括位于最外侧的至少一接地端子、紧邻所述接地端子设置的至少一电源端子位于电源端子内侧的至少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第二头部自所述绝缘本体上的相应压料孔向外暴露。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两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材料厚度大于0.12mm,且形成有第一或第二头部被打薄处理而成以使其在高度方向上的厚度小于相应接触臂在高度方向上的厚度。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头部朝向远离其接触臂的竖直中心面的第一方向偏置,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头部朝向远离其接触臂的竖直中心面的第二方向偏置,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以使相对设置的两个接触臂所对应的第一、第二头
部自相应接触臂的前端呈开花状向前延伸。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头部的前端面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接触臂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位于同一排的所述信号端子的第一/第二头部朝向远离其接触臂的竖直中心面的偏置方向相同。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各具有四根信号端子,且所述第一端子中四根信号端子的接触臂与第二端子中四根信号端子的接触臂在高度方向上对应且对齐设置,所述第一端子中的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均具有所述第一头部,所述第二端子中的每一信号端子均具有所述第二头部。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分置于所述信号端子于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电源端子,所述一对电源端子中的每一根均具有位于其接触臂前侧的第三头部,一对所述第三头部相较于其接触臂的偏置方向相反。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各具有三根信号端子,且所述第一端子的其中两根信号端子的接触臂与第二端子的其中两根信号端子的接触臂在高度方向上对应对齐设置,第一端子中的另一根信号端子与第二端子中另一根信号端子分置于对应对齐设置的四根所述信号端子在横向方向上的两侧。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具有若干料带,所述料带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子的前端和后端相连的第一料带和第二料带、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前端和后端相连的第三料带和第四料带,当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堆叠后,所述第一料带位于第三料带上侧、所述第二料带与第四料带堆叠且相扣合设置。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仅需一次成型即可完成,可简化制程;并且当部分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在高度方向上对齐设置时,在一次注塑成型的过程中,利用两排导电端子的错位设置的头部来实现对其在前部的定位,从而保证导电端子在绝缘本体内的位置以及接触臂和焊脚的平面度,制作方便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0019]图2是图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组件连接有金属料带时的立体图。
[0020]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0023]图6是图5所示端子组件的前视图。
[0024]图7是图5所示端子组件的俯视图。
[0025]图8是图5所示端子组件的侧视图。
[0026]图9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0027]图10是图9所示端子组件的前视图。
[0028]图11是图9所示端子组件的俯视图。
[0029]图12是图9所示端子组件将部分接地端子和电源移除后的侧视图。
[0030]图1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三实施例中的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0031]图14是图9所示端子组件的前视图。
[0032]图15是图9所示端子组件的俯视图。
[0033]图16是图9所示端子组件的侧视图。
[0034]图17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四实施例中的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0035]图18是图17所示端子组件的前视图。
[0036]图19是图17所示端子组件的俯视图。
[0037]图20是图17所示端子组件的侧视图。
[0038]图2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五实施例中的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0039]图22是图21所示端子组件的前视图。
[0040]图23是图21所示端子组件的俯视图。
[0041]图24是图21所示端子组件的侧视图。
[0042]图25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六实施例中的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0043]图26是图25所示端子组件的前视图。
[0044]图27是图25所示端子组件的俯视图。
[0045]图28是图25所示端子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成两排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排成一排的若干第一端子及排成另一排的若干第二端子,每根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并暴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接触臂和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一次注塑成型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外,所述第一端子中至少部分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和第二端子中部分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在高度方向上分别对应对齐设置,且所述第一端子中的所述至少部分端子具有位于其接触臂前侧的第一头部,所述第二端子中的所述部分端子具有位于其接触臂前侧的第二头部,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头部和与其接触臂对应设置的第二端子的第二头部在横向方向上错位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反向排布,且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均包括位于最外侧的至少一接地端子、紧邻所述接地端子设置的至少一电源端子位于电源端子内侧的至少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第二头部自所述绝缘本体上的相应压料孔向外暴露。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材料厚度大于0.12mm,且形成有第一或第二头部被打薄处理而成以使其在高度方向上的厚度小于相应接触臂在高度方向上的厚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头部朝向远离其接触臂的竖直中心面的第一方向偏置,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头部朝向远离其接触臂的竖直中心面的第二方向偏置,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以使相对设置的两个接触臂所对应的第一、第二头部自相应接触臂的前端呈开花状向前延伸。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茆玉龙胡兵波谢永涛章君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