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14770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7 2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包括底板(1),与所述底板(1)的一端铰接连接的踏板面(2),所述踏板面(2)底面的中部通过销轴(3)铰接有摆杆(4),所述摆杆(4)的下端设有能在所述底板(1)上滚动的滚轮(5),所述销轴(3)上设有回位簧(6),所述踏板面(2)的自由端的端部设有弹力调节机构(7),所述回位簧(6)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摆杆(4)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调节弹性部件在起始点位的压缩量,从而实现踏板力的增大或者减小,使踏板满足不同驾驶员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板式电子踏板,特别是一种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属于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的普及,人们对于车辆的使用舒适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每个人的身高、体形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的人对于踏板力度的要求不同,作为车辆的不同使用人群来说,固定踏板力度只能满足大多数人对于踏板力度的需求,而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现有技术中,车辆的踏板力度不可调整,踏板力度随着踏板的踩踏角度的变化而变大。如图1所示,踏板通常包括踏板面100、踏板基座200、第一弹簧300和第二弹簧400,通过第一弹簧300和第二弹簧400来控制踏板力。为了更好的给予驾驶人脚感,目前踏板均采用双弹簧的结构,踏板通过将角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来控制发动机转速,对于不同驾驶人来说,对踏板的力度需求不一样。现有技术只能满足一种踏板力度和角度的对应关系。人脚踩踏板的力分为两部分,踏板的阻力FZ(主要来自于摩擦力)加克服弹簧的力FT,人脚向下踩踏的力FC1=FT+FZ;人脚向上收的力FC2=FT-FZ;所以踏板力实际情况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踏板力和角度的关系为固定关系,无法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调节弹性部件在起始点位的压缩量,从而实现踏板力的增大或者减小,使踏板满足不同驾驶员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包括底板,与所述底板的一端铰接连接的踏板面,所述踏板面底面的中部通过销轴铰接有摆杆,所述摆杆的下端设有能在所述底板上滚动的滚轮,所述销轴上设有回位簧,所述踏板面的自由端的端部设有弹力调节机构,所述回位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摆杆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弹力调节机构上。前述的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中,优选地,所述回位簧的数量为2个,所述弹力调节机构的数量也为2个,2个所述回位簧分别对应连接一个所述弹力调节机构。回位簧的数量越多可调的踏板力范围越大,但是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靠考虑空间问题和成本问题,因此设置2个回位簧是最佳的方案,相应的应该配备2套弹力调节机构。前述的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中,优选地,所述弹力调节机构包括调节孔、调节上基座和调节下基座,所述调节孔设置在所述踏板面的自由端,所述调节孔为带螺纹的通孔,所述调节上基座为柱状结构,其外壁上具有外螺纹,所述调节上基座通过其外壁上的外螺纹与所述调节孔螺接;所述调节上基座的底面具有一个盲孔,所述调节下基座的顶面具有一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插接在所述盲孔内,二者间隙配合;所述调节下基座的底部设有凹槽,所述回位簧的端部卡接在所述凹槽内。前述的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中,优选地,所述调节上基座的顶部设有一字形凹槽。前述的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中,优选地,2个所述回位簧自然状态下其中一个的弹力大于另一个的弹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踏板面上设置了弹力调节机构,通过弹力调节机构上的调节上基座和调节下基座可以调节回位簧在起始点的压缩量,从而改变踏板力的大小,使踏板力不再固定不变,可以根据需求自由调节,使踏板满足更多驾驶员的需求。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和便于调节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踏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驾驶员踩踏踏板时的具体受力曲线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局部结构的爆炸图;图5是踏板面和弹力调节机构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图1中:100-踏板面,200-踏板基座,300-第一弹簧,400-第二弹簧;图3-图6中:1-底板,2-踏板面,3-销轴,4-摆杆,5-滚轮,6-回位簧,7-弹力调节机构,71-调节孔,72-调节上基座,73-调节下基座,74-盲孔,75-连接柱,76-凹槽,77-一字形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一种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包括底板1,与所述底板1的一端铰接连接的踏板面2,所述踏板面2底面的中部通过销轴3铰接有摆杆4,所述摆杆4的下端设有能在所述底板1上滚动的滚轮5,所述底板1的顶面供所述滚轮5活动的区域为一倾斜面,所述销轴3上设有回位簧6,所述回位簧6用于踏板面2的回位,所述回位簧6弹力的大小决定了踏板力的大小,所述踏板面2的自由端的端部设有弹力调节机构7,所述回位簧6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摆杆4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上,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用于调节所述回位簧6在起始位置时的弹力大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踏板面并非指的某个面,而应理解为构成踏板总成的一个零部件。回位簧6的数量决定着踏板力的可调范围,回位簧6的数量越多,可调范围越大,但是弹力调节机构7的数量与回位簧6的数量是保持一致的,回位簧6的数量越多则弹力调节机构7的数量也越多,这样就要考虑制造成本以及安装空间的问题,为了既保证较低的制造成本,又能够合理的利用空间位置,以及提供尽可能大的踏板力调节范围,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回位簧6的数量为2个,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的数量也为2个,2个所述回位簧6分别对应连接一个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2个所述回位簧6既可以选择在自然状态下弹力大小相同的2个回位簧,也可以选择弹力大小不同的2个回位簧。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采用2个弹力大小不同的回位簧,即2个所述回位簧6自然状态下其中一个的弹力大于另一个的弹力。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包括调节孔71、调节上基座72和调节下基座73,所述调节孔71设置在所述踏板面2的自由端,所述调节孔71为带螺纹的通孔,所述调节上基座72为柱状结构,其外壁上具有外螺纹,所述调节上基座72通过其外壁上的外螺纹与所述调节孔71螺接;所述调节上基座72的底面具有一个盲孔74,所述调节下基座73的顶面具有一个连接柱75,所述连接柱75插接在所述盲孔74内,二者间隙配合;所述调节下基座73的底部设有凹槽76,所述回位簧6的端部卡接在所述凹槽76内。上述弹力调节机构7由于设置了调节下基座73,在调节时,调节下基座73与调节上基座72通过连接柱75转动连接,因此调节下基座73不会随调节上基座72转动,调节下基座73的外壁上没有螺纹,可在所述调节孔71内顺畅的上下滑动,由于调节下基座73不会转动,因此其不会给回位簧6施加水平方向的力,能够有效保护回位簧6,延长其使用寿命。如图6所示,所述调节上基座72的顶部设有一字形凹槽77,设置一字形调节槽77可以直接使用一字螺丝刀进行调节,无需单独配置调节工具。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一字形调节槽外,还可以采用十字形调节槽或六角内凹型调节槽。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专利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专利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包括底板(1),与所述底板(1)的一端铰接连接的踏板面(2),所述踏板面(2)底面的中部通过销轴(3)铰接有摆杆(4),所述摆杆(4)的下端设有能在所述底板(1)上滚动的滚轮(5),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3)上设有回位簧(6),所述踏板面(2)的自由端的端部设有弹力调节机构(7),所述回位簧(6)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摆杆(4)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包括底板(1),与所述底板(1)的一端铰接连接的踏板面(2),所述踏板面(2)底面的中部通过销轴(3)铰接有摆杆(4),所述摆杆(4)的下端设有能在所述底板(1)上滚动的滚轮(5),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3)上设有回位簧(6),所述踏板面(2)的自由端的端部设有弹力调节机构(7),所述回位簧(6)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摆杆(4)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回位簧(6)的数量为2个,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的数量也为2个,2个所述回位簧(6)分别对应连接一个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过踏板面调节踏板力的电子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调节机构(7)包括调节孔(71)、调节上基座(7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聪聪胡杰李盈盈吴昌庆刘韶雷张伟马骁宇田永亮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