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支撑装置和列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40290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9 1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列车支撑装置和列车,其中,列车支撑装置包括:铰接转向架和支撑转向架;铰接转向架包括:第一构架以及位于第一构架上的两个第一空气弹簧,两个第一空气弹簧共同具有一个第一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一高度控制阀;支撑转向架包括:第二构架以及位于第二构架上的两个第二空气弹簧,每个第二空气弹簧具有一个第二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二高度控制阀;铰接转向架用于连接两节相邻的车体;支撑转向架位于单节车体下方,用于支撑单节车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降低了列车的整体重量,提升了列车运行的运行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列车支撑装置和列车
技术介绍
轨道车辆由车体、车体连接装置、车体支撑装置、动力装置、制动装置等部分组成。其中,车体连接装置通常为车钩,车钩实现了车体和车体之间的连挂,用于传递牵引力及冲击力,并使得相邻的两节车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车体支撑装置通常为转向架,转向架用于引导车辆沿轨道行驶,并承受来自车体及线路的各种载荷。目前,一节车体通常由两个转向架支撑,即,相邻的两节车体共计四个转向架,并且相邻的两节车体之间通过车钩进行连接。但是,车钩的结构复杂且质量很大,增大了列车负荷,尤其在列车转弯时,转向架引导列车沿轨道行驶,相邻的两节列车之间通过车钩进行牵引力传导,使得列车与轨道之间的压力负荷加大,造成列车运行不平稳。综上,目前的列车的支撑以及连接结构,导致列车重量较大,影响了列车转弯时的运行平稳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列车支撑装置和列车,可以降低列车的整体重量,提升列车运行的运行性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包括:铰接转向架和支撑转向架;所述铰接转向架包括:第一构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构架上的两个第一空气弹簧,所述两个第一空气弹簧共同具有一个第一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一高度控制阀;所述支撑转向架包括:第二构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构架上的两个第二空气弹簧,每个所述第二空气弹簧具有一个第二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二高度控制阀;所述铰接转向架用于连接两节相邻的车体;所述支撑转向架位于单节车体下方,用于支撑所述单节车体。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列车,包括:至少两节车体,以及与所述车体数目相匹配的本专利技术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所述铰接转向架用于连接两节相邻的车体;所述支撑转向架位于单节车体下方,用于支撑所述单节车体。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列车支撑装置和列车,其中,列车支撑装置包括铰接转向架和支撑转向架,铰接转向架包括:第一构架以及位于第一构架上的两个第一空气弹簧,两个第一空气弹簧具有一个第一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一高度控制阀,支撑转向架包括:第二构架以及位于第二构架上的两个第二空气弹簧,每个第二空气弹簧具有一个第二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二高度控制阀,铰接转向架用于连接两节相邻的车体,支撑转向架位于单节车体下方,用于支撑单节车体。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对于相邻的两个车体,共计具有三个转向架,空气弹簧的控制方式为5点控制,降低了列车的整体重量,有助于列车整体的轻量化,并且,使得列车的动力性能较优,提升了列车运行的运行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的分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的组装气路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铰接转向架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枕梁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支撑转向架的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二枕梁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列车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铰接转向架; 2:支撑转向架;3:车体; 101:第一构架;102:第一空气弹簧; 103:第一高度控制阀;201:第二构架; 202:第二空气弹簧;203:第二高度控制阀; 204:差压阀;1011:第一侧梁; 1012:第一枕梁;1021:第一外壳; 1022:第一通气孔;1023:第一定位导柱; 1024:第一筋板;1025:减重孔; 2011:第二侧梁;2012:第二枕梁; 2021:第二外壳;2022、2023:隔离筋板; 2024、2025:第二通气孔;2026、2027:第二定位导柱; 2028:第二筋板;2029:减重孔; 2030:压差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的分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的组装气路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可以包括:铰接转向架1和支撑转向架2。铰接转向架1可以包括:第一构架101以及位于第一构架101上的两个第一空气弹簧102,两个第一空气弹簧102共同具有一个第一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一高度控制阀103。支撑转向架2可以包括:第二构架201以及位于第二构架201上的两个第二空气弹簧202,每个第二空气弹簧202具有一个第二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二高度控制阀203。铰接转向架1用于连接两节相邻的车体3。支撑转向架2位于单节车体3下方,用于支撑单节车体3。在本实施例中,铰接转向架1用于连接两节相邻的车体3,支撑转向架2用于支撑单节车体3,因此,对于相邻的两个车体3,共计具有三个转向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相邻的两个车体共计具有四个转向架,减少了整辆列车的转向架的总数,因此,降低了列车的整体重量,有助于列车整体的轻量化。在本实施例中,铰接转向架1用于两节相邻的车体3的连接,铰接转向架1提供了相邻两节车体3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铰接转向架1使得相邻两节车体3在车辆连接处共用一台转向架,由于减少了车钩的使用,降低了列车的整体重量,有助于列车整体的轻量化,同时避免了列车行驶过程中车钩引起的噪音。列车行驶时,相邻的两节列车之间通过铰接转向架1进行牵引力传导,车体3相对于铰接转向架1的动作角度变小,提升了列车运行过程中的运行性能。在本实施中,铰接转向架1上的两个第一空气弹簧102共用一个第一附加气室和第一高度控制阀103,第一高度控制阀103用于控制两个第一空气弹簧102的高度,空气弹簧的控制方式为单点控制,支撑转向架2上的两个第二空气弹簧202分别具有一个第二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二高度控制阀203,第二高度控制阀203用于控制第二空气弹簧202的高度,空气弹簧的控制方式为两点控制。因此,对于相邻的两个车体3,空气弹簧的控制方式共计为5点控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单节车体具有两个转向架,每个转向架采用单点控制、两点控制或者四点控制,本实施例提供的列车支撑装置,使得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较优,尤其在列车转弯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列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铰接转向架和支撑转向架;所述铰接转向架包括:第一构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构架上的两个第一空气弹簧,所述两个第一空气弹簧共同具有一个第一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一高度控制阀;所述支撑转向架包括:第二构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构架上的两个第二空气弹簧,每个所述第二空气弹簧具有一个第二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二高度控制阀;所述铰接转向架用于连接两节相邻的车体;所述支撑转向架位于单节车体下方,用于支撑所述单节车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列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铰接转向架和支撑转向架;所述铰接转向架包括:第一构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构架上的两个第一空气弹簧,所述两个第一空气弹簧共同具有一个第一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一高度控制阀;所述支撑转向架包括:第二构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构架上的两个第二空气弹簧,每个所述第二空气弹簧具有一个第二附加气室和一个第二高度控制阀;所述铰接转向架用于连接两节相邻的车体;所述支撑转向架位于单节车体下方,用于支撑所述单节车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梁垂直的第一枕梁;每个所述第一侧梁的中间位置设置一个所述第一空气弹簧;所述第一枕梁位于所述第一空气弹簧的上方;所述第一枕梁与所述第一空气弹簧的上脐连通,所述第一枕梁的内腔形成所述第一附加气室,所述第一附加气室与所述第一高度控制阀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列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梁包括: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上设置有第一通气孔和两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一枕梁的内腔中的第一定位导柱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导柱与所述第一空气弹簧的上脐连接;所述第一通气孔与所述第一高度控制阀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列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梁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筋板,所述第一筋板与所述第一枕梁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一筋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减重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侧梁,以及与所述第二侧梁垂直的第二枕梁;每个所述第二侧梁的中间位置设置一个所述第二空气弹簧;所述第二枕梁位于所述第二空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皮国瑞樊强卢权刘洋尹文龙陈经纬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