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锁双作用千斤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29719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8 1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千斤顶,包括缸筒(1)和端盖(2),缸筒(1)上设有无杆腔油口(3),端盖(2)内设有有杆腔油口(4),内活塞杆(7)设在外活塞杆(5)的内孔中,且其内设有第一油腔(8),外活塞杆(5)的内孔后端联有后活塞(6),内活塞杆(7)前端联有前活塞(10),内活塞杆(7)与外活塞杆(5)之间设有第二油腔(9),外活塞杆(5)顶部设有连接部(13),连接部(13)顶部设有顶板(14),外活塞杆(5)前端外侧面上设有螺纹,缸筒(1)顶部对应地设有锁紧螺母(15),前活塞(10)前端的外活塞杆(5)内设有消气孔(12)。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千斤顶既能减小安装距、增加活塞行程,同时还具有机械锁定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千斤顶,尤其是一种具有机械锁定功能的双作用千斤顶。
技术介绍
千斤顶按照不同的供油方向,可分为单作用千斤顶和双作用千斤顶,单作用千斤顶只往缸的一侧输入高压油,而靠其它外力使活塞反向回程;而双作用千斤顶则是分别向缸的两侧输入高压油,活塞的正反向运动均靠高压油完成,双作用千斤顶的两个油孔通常设置在缸的两侧,两油孔间的安装距较大,使得活塞的行程受到影响;再者,采用高压油液驱动的双作用千斤顶对重物的支撑是一种不稳定的柔性支撑,它存在着高压油液回流的问题,油液回流严重时将会导致千斤顶对重物的支撑失效,严重影响千斤顶的安全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械锁双作用千斤顶,它不仅能缩短两油口之间的安装距,增加活塞行程,还具有机械锁定功能。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机械锁双作用千斤顶,包括缸筒本体、外活塞杆、内活塞杆及顶板,所述缸筒本体由缸筒和端盖组成,缸筒设置有无杆腔油口,端盖内设置有有杆腔油口,所述内活塞杆设置在所述外活塞杆的内孔中,内活塞杆内设有轴向的第一油腔,第一油腔的后端与有杆腔油口相连通,外活塞杆的内孔后端联有后活塞,且后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机械锁双作用千斤顶,包括缸筒本体、外活塞杆(5)、内活塞杆(7)及顶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本体由缸筒(1)和端盖(2)组成,缸筒(1)设置有无杆腔油口(3),端盖(2)内设置有有杆腔油口(4),所述内活塞杆(7)设置在所述外活塞杆(5)的内孔中,内活塞杆(7)内设有轴向的第一油腔(8),第一油腔(8)的后端与有杆腔油口(4)相连通,外活塞杆(5)的内孔后端联有后活塞(6),且后活塞(6)滑动套于内活塞杆(7)后端,内活塞杆(7)前端固联有前活塞(10),前活塞(18)滑动设于外活塞杆(5)的内孔中,外活塞杆(5)与内活塞杆(7)之间设置有第二油腔(9),第一油腔(8)的前端与前活塞(...

【技术特征摘要】
1.机械锁双作用千斤顶,包括缸筒本体、外活塞杆(5)、内活塞杆(7)及顶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本体由缸筒(1)和端盖(2)组成,缸筒(1)设置有无杆腔油口(3),端盖(2)内设置有有杆腔油口(4),所述内活塞杆(7)设置在所述外活塞杆(5)的内孔中,内活塞杆(7)内设有轴向的第一油腔(8),第一油腔(8)的后端与有杆腔油口(4)相连通,外活塞杆(5)的内孔后端联有后活塞(6),且后活塞(6)滑动套于内活塞杆(7)后端,内活塞杆(7)前端固联有前活塞(10),前活塞(18)滑动设于外活塞杆(5)的内孔中,外活塞杆(5)与内活塞杆(7)之间设置有第二油腔(9),第一油腔(8)的前端与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运全
申请(专利权)人:泸州合成液压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