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2572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2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该装置能够良好地保持信号管脚之间的电性连接状态。在连接凸型部件和凹型部件时,通过第一接触部(46)的第一突起(47)和第二接触部(55)的第二突起(57)的接触,第一信号管脚(33a)和第二信号管脚(35a)电性连接。第一突起(47)侧面接触第二突起(57)的顶部和棱线。另外,第一信号管脚(33a)和第二信号管脚(35a)可自由旋转。在其信号管脚相互连接时,通过第一突起(47)侧面与第二突起57的顶部和棱线的接触,增大接触面积,在侧面与顶部以及棱线之间发生摩擦,由此刮掉或者擦掉所附着的溅射物、氧化膜、污物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装置
技术介绍
已公开有用于连接和切断电路之间的信号线的连接器装置。这种连接器装置通过使信号管脚之间接触来进行电性连接,并通过使信号管脚之间分离来解除连接。例如,在适用于工业用机器人的工具交换装置中使用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与安装在机器人侧的凸型部件和安装在工具侧的凹型部件的结合和分离联动而连接或切断信号线。在所述工具交换装置中,需要连接和切断用于在设置于机器人主体侧的控制装置等的电路和内置于工具中的电路之间收发信号等的信号线。连接器装置由分别安装在凸型部件和凹型部件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构成,通过凸型部件和凹型部件的结合,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信号管脚之间接触而呈电性连接状态,并且,通过凸型部件和凹型部件的分离而解除信号管脚之间的连接。在工具交换装置中,重复进行连接器装置的信号管脚之间的接触和分离操作。在上述的连接器装置中,已公开有下述结构:在一侧的信号管脚的前端面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前端尖的突起,通过使所述突起碰到相对侧的信号管脚的平坦的前端面来使信号管脚之间电性连接。通过使突起与前端面相碰,由此捅破附着在突起的前端或平坦的前端面的污物等的膜,能够使信号管脚之间可靠地电性连接。另外,为了抑制氧化膜的形成以抑制电阻的增大,信号管脚一般在金属表面上形成难以氧化的金属膜。另外,还公开有用于连接IC测试仪和IC(半导体集成电路)的连接器探针。连接器探针的前端接触到作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外部连接端子来设置的锡球并电性连接。在这种所述连接器探针中,已公开有为了使连接器探针更加可靠地接触到锡球而在前端面以矩阵形状配置多个例如 9个四角锥的突起的连接器探针,或者如上述连接器装置一样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突起的连接器探针(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和2)。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09-19823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10-386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例如工具交换装置,有时会在周围进行焊接的环境中被利用,通过焊接飞散的溅射物会附着在分离状态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信号管脚上。在使一方信号管脚的突起碰到另一方信号管脚的平坦的前端面的连接器装置中,如果溅射物附着在信号管脚的突起上,则由于溅射物非常硬,所以会引起使相对侧的信号管脚的金属膜发生剥落,从而将信号管脚之间的电性连接状态变差的问题。另外,连接器装置并不限定于使用于工具交换装置的连接器装置,而伴随连接次数的增加,信号管脚的突起的前端会磨损,因此,捅破包含氧化膜的污物等膜的效果变弱,无法改善信号管脚之间的电性连接状态。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保持信号管脚之间的电性连接状态的连接器装置。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第一信号管脚的第一连接器和具有第二信号管脚的第二连接器,通过将所述第一信号管脚和所述第二信号管脚的前端接触来电性连接,第一信号管脚在其前端面具有多个山状的第一突起二维排列的第一接触部,第二信号管脚在其前端面具有多个山状的第二突起二维排列的第二接触部,第一信号管脚和第二信号管脚中的至少一方信号管脚以轴心为中心自由旋转,且在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中的任意一方突起的倾斜部上接触另一方突起的顶部和棱线的其中之一或者两者。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第一信号管脚的前端面以二维排列来设置多个山状的第一突起,并且,在第二信号管脚的前端面以二维排列来设置多个山状的第二突起,且至少其中任意一方信号管脚以轴心为中心自由旋转,且在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中的任意一方突起的倾斜部上接触另一方突起的顶部或棱线,因此接触面积增大而电阻下降,并且一方突起的倾斜部和另一方突起的倾斜部或者棱线之间产生摩擦,从而刮掉或者擦掉附着在第一突起或者第二突起的溅射物、氧化膜、污物等,因此能够保持信号管脚之间的良好的连接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示出使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的工业用机器人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第一信号模块的连接面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第二信号模块的连接面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第一信号中继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管脚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第二信号中继连接器的第二信号管脚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信号管脚和第二信号管脚的连接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第一信号管脚和第二信号管脚的连接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比较样品的具有四个突起的信号管脚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比较样品的前端面平坦的信号管脚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中示出的工具交换装置10包括:凸型部件12,用作固定在作为工业用机器人的主体的臂11的前端的第一结合部件;凹型部件14,用作固定在工具13的第二结合部件。臂11和凸型部件12、工具13和凹型部件14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如螺栓等紧固件可装卸地紧固。在本图中,工具13为点焊枪,但还可以准备多种安装凹型部件14状态的不同工具13。 臂11和工具13可通过工具交换装置10结合的同时可以分离,从而能够自由交换工具13。在凸型部件12中,在主体的安装面12a的中央设置有突起部15。在凹型部件14中,在主体的安装面14a上设置有结合孔16。将工具13结合到臂11时,通过臂11的移动,安装面12a和安装面14a抵接,在突起部15插入到结合孔16的状态下,通过使由凸轮等构成的接合机构工作来将凸型部件12和凹型部件14固定。另外,解除接合机构的固定后,通过使臂11向凸型部件12从凹型部件14远离的方向移动,由此从臂11中分离工具13。在凸型部件12安装有第一信号模块22,所述第一信号模块22与控制装置18和电源装置19连接。另外,在凹型部件14安装有第二信号模块23,所述第二信号模块与伺服马达部13a连接。所述第一信号模块22和所述第二信号模块23构成信号中继装置。第一信号模块22和第二信号模块23通过臂11和工具13的结合和分离,即凸型部件12和凹型部件14的结合和分离,如后面所述电性连接或者分离。通过各信号模块22、23的电性连接,控制装置18和电源装置19与工具13的伺服马达部13a连接。由此,在控制装置18和伺服马达部13a的双方向上,可以收发例如用于控制伺服马达的各种电路间的信号,而且可以从电源装置19向伺服马达部13a供给电力。控制装置18为凸型部件12侧的电路。凸型部件12侧的电路可以内置于工业用机器人主体,也可以以其他方式设置。伺服马达部13a由内置于工具13中的伺服马达、其驱动电路、传感器等构成的位于工具侧即凹型部件14侧的电路构成。如图2所示,在第一信号模块22的侧面设置有第一电路侧信号连接器31和电源输入连接器32。第一电路侧信号连接器31通过电缆C1(参照图1)与控制装置18连接,电源输入连接器32通过电缆C2(参照图1)与电源装置19连接。另外,在第一信号模块22中设置有埋入型的第一信号中继连接器33和第二电源中继连接器34,并且它们的连接端露出于连接面22a。当第一信号模块22安装在凸型部件12时,连接面22a的朝向与安装面12a朝向相同。 在作为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中继连接器33中设置有多个第一信号管脚33a。在第一信号模块22内部,各第一信号管脚33a与第一电路侧信号连接器31的第一信号管脚31a电性连接,各第一信号管脚33a与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第一信号管脚的第一连接器和具有第二信号管脚的第二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装置通过将所述第一信号管脚和所述第二信号管脚的前端接触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管脚在其前端面具有多个山状的第一突起二维排列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信号管脚在其前端面具有多个山状的第二突起二维排列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信号管脚和所述第二信号管脚中的至少一方信号管脚以轴心为中心自由旋转,且在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中的任意一方突起的倾斜部上接触另一方突起的顶部和棱线的其中之一或者两者。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31 JP 2015-0746051.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第一信号管脚的第一连接器和具有第二信号管脚的第二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装置通过将所述第一信号管脚和所述第二信号管脚的前端接触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信号管脚在其前端面具有多个山状的第一突起二维排列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信号管脚在其前端面具有多个山状的第二突起二维排列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信号管脚和所述第二信号管脚中的至少一方信号管脚以轴心为中心自由旋转,且在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中的任意一方突起的倾斜部上接触另一方突起的顶部和棱线的其中之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菊地博己钓本贤司西尾英树松本良介
申请(专利权)人:霓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