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13102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9 0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包括:壳体,壳体的下部具有进风部(10),壳体的上部具有出风部(20),壳体的中部具有进液部;风机组件(30),位于出风部(20)处;第一冷却管组(40),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进风部(10)和进液部之间,第一冷却管组(40)具有第一进口(41)和第一出口(42);冷凝器还包括:液体分布器(50),设置在壳体内,液体分布器(50)位于进液部与第一冷却管组(40)之间以使液体在第一冷却管组(40)上均匀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器冷凝效果差,能耗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冷凝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凝器。
技术介绍
多晶硅是集成电路和光伏发电的关键原材料。近年来,随着光伏发电市场的快速发展,多晶硅生产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但是,多晶硅生产行业的盲目扩张同时也带来了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水平降低的问题,尤其是目前多晶硅产品价格一落千丈,大部分厂家的生产成本都高于销售价。在这种形势下,节能降本成为各多晶硅生产厂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目前,在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精制提纯工序为能耗较高的工序之一。该精制提纯工序消耗的主要能源包括蒸汽(热水)、高低压循环水以及电能等,其中蒸汽(热水)和循环水的能量消耗占90%以上。在上述精制提纯工序中,通常通过风冷式冷凝器对气体或气液混合物进行冷凝分离。在现有的风冷式冷凝器工作时,通过管路将冷却水直接通入冷却盘管的上方对其进行冷却,这样往往不能保证冷却盘管全部接触到冷却水,冷凝效果差,冷却水损耗较大,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器冷凝效果差,能耗较高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包括:壳体,壳体的下部具有进风部,壳体的上部具有出风部,壳体的中部具有进液部;风机组件,位于出风部处;第一冷却管组,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进风部和进液部之间,第一冷却管组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冷凝器还包括:液体分布器,设置在壳体内,液体分布器位于进液部与第一冷却管组之间以使液体在第一冷却管组上均匀分布。进一步地,冷凝器还包括第二冷却管组,第二冷却管组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出风部与液体分布器之间,第二冷却管组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出口与第一进口连通。进一步地,冷凝器还包括除雾装置,除雾装置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出风部与液体分布器之间。进一步地,冷凝器还包括集液装置以及用于将集液装置中的液体泵送至进液部处的泵送装置,集液装置位于第一冷却管组的下方,泵送装置的进液口与集液装置连通,泵送装置的出液口与进液部连通。进一步地,冷凝器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具有第三进口,气液分离装置的上部具有出气口,气液分离装置的下部具有出液口,第三进口与第一出口连通。进一步地,出气口与第二出口连通。进一步地,第一冷却管组为多个。进一步地,液体分布器包括槽盘式液体分布器。进一步地,除雾装置包括丝网除雾器。进一步地,第二冷却管组包括翅片冷却管组。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进液部与第一冷却管组之间设置液体分布器。当冷凝器进行工作时,液体(冷却水、循环水等)通过进液部进入液体分布器,并通过液体分布器在第一冷却管组上方均匀分布,在第一冷却管组的管体之间形成连续均匀的薄水膜,增大了液体与第一冷却管组的接触面积。上述薄水膜蒸发之后带走第一冷却管组内的热量,强化了第一冷却管组内外传热,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冷凝器的冷凝效果,降低了能耗。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冷凝器的实施例一的剖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冷凝器的侧视示意图;以及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冷凝器的实施例二的剖视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进风部;20、出风部;30、风机组件;40、第一冷却管组;41、第一进口;42、第一出口;50、液体分布器;60、第二冷却管组;61、第二进口;62、第二出口;70、除雾装置;80、集液装置;90、泵送装置;100、气液分离装置;101、第三进口;102、出气口;103、出液口;a、出风区;b、液体收集分布区;c、冷却区;d、进风区;e、储水区;f、预冷区;g、气液分离区。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冷凝器包括壳体、风机组件30、第一冷却管组40以及液体分布器50。其中,壳体的下部具有进风部10。壳体的上部具有出风部20。壳体的中部具有进液部。
风机组件30位于出风部20处。第一冷却管组40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进风部10和进液部之间。第一冷却管组40具有第一进口41和第一出口42。液体分布器50设置在壳体内。液体分布器50位于进液部与第一冷却管组40之间以使液体在第一冷却管组40上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出风部20为设置在壳体顶部的出风口,风机组件30为设置在上述出风口上的轴流风机,进液部为设置在壳体侧壁上的进液口,该进液口与液体分布器50连通。应用本实施例的冷凝器,在进液部与第一冷却管组40之间设置液体分布器50。当冷凝器进行工作时,冷却水通过进液部进入液体分布器50,并通过液体分布器50在第一冷却管组40上方均匀分布,在第一冷却管组40的管体之间形成连续均匀的薄水膜,增大了冷却水与第一冷却管组40的接触面积。上述薄水膜蒸发之后带走第一冷却管组40内的热量,强化了第一冷却管组40内外传热,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冷凝器的冷凝效果,降低了能耗。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冷凝器中,液体分布器50为槽盘式液体分布器。槽盘式液体分布器属于溢流型布液装置,该槽盘式液体分布器包括底盘以及设置在上述底盘上的多个分液管和多个排气管。其中,底盘具有液体流通腔,多个分液管均匀分布在底盘的下侧,多个排气管均匀分布在底盘的上侧,上述多个分液管与多个排气管错开设置。每个分液管的下端设置有溢流槽,每个分液管的下部周向外表面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导流片,并且导流片与溢流槽的边沿之间相贴合。当槽盘式液体分布器对冷却水进行分布时,冷却水进入底盘的液体流通腔,并通过分液管均匀分配至溢流槽内。当溢流槽中的冷却水盛满时,冷却水会顺着溢流槽边沿处的导流片向下滴落,这样可以实现冷却水更加均匀地分布。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冷凝器中,第一冷却管组40为三组。第一冷却管组40为冷却盘管组。三组冷却盘管组在壳体内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同时对三种不同的物料混合物进行冷凝分离。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却管组40的数量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管组4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冷凝器中,冷凝器还包括除雾装置70。除雾装置70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出风部20与液体分布器5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进风部10为设置在壳体下部周向侧壁上的进风格栅,除雾装置70为丝网除雾器。在冷凝器进行工作时,外部空气通过上述进风格栅从下部进入至壳体内,并且自下向上流动,壳体内的冷却水通过液体分布器50均匀向下流动,两者形成逆流。空气与冷却水在第一冷却管组40处蒸发产生的水蒸气混合成湿空气,该湿空气向上流动进入丝网除雾器,并在丝网除雾器的作用下除去部分水分,最后从风机组件30排入大气。上述结构可以减少排入大气的空气携带水分,降低了冷却水的损耗,节约了能源。需要说明的是,除雾装置70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除雾装置70可以为其他形式的除雾装置。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冷凝器中,冷凝器还包括集液装置80以及用于将集液装置80中的液体泵送至进液部处的泵送装置90。集液装置80位于第一冷却管组40的下方并用于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下部具有进风部(10),所述壳体的上部具有出风部(20),所述壳体的中部具有进液部;风机组件(30),位于所述出风部(20)处;第一冷却管组(40),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部(10)和所述进液部之间,所述第一冷却管组(40)具有第一进口(41)和第一出口(4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还包括:液体分布器(50),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液体分布器(50)位于所述进液部与所述第一冷却管组(40)之间以使液体在所述第一冷却管组(40)上均匀分布;第二冷却管组(60),所述第二冷却管组(60)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出风部(20)与所述液体分布器(50)之间,所述第二冷却管组(60)具有第二进口(61)和第二出口(62),所述第二出口(62)与所述第一进口(41)连通;气液分离装置(100),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00)具有第三进口(101),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00)的上部具有出气口(102),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00)的下部具有出液口(103),所述第三进口(101)与所述第一出口(4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下部具有进风部(10),所述壳体的上部具有出风部(20),所述壳体的中部具有进液部;风机组件(30),位于所述出风部(20)处;第一冷却管组(40),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进风部(10)和所述进液部之间,所述第一冷却管组(40)具有第一进口(41)和第一出口(4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还包括:液体分布器(50),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液体分布器(50)位于所述进液部与所述第一冷却管组(40)之间以使液体在所述第一冷却管组(40)上均匀分布;第二冷却管组(60),所述第二冷却管组(60)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出风部(20)与所述液体分布器(50)之间,所述第二冷却管组(60)具有第二进口(61)和第二出口(62),所述第二出口(62)与所述第一进口(41)连通;气液分离装置(100),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00)具有第三进口(101),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00)的上部具有出气口(102),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00)的下部具有出液口(103),所述第三进口(101)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雄万烨杨永亮严大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