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学催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类含萘并呋喃结构的联芳基单膦配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在催化反应中,底物与催化剂及配体的配位很重要,配体结构的微小改变常常会对催化反应的活性、选择性以及动力学等产生一系列影响。磷原子基态的外层电子组态为3s23p3,它以不等性sp3杂化轨道与3个取代基(烷基、芳基或烷氧基、芳氧基)分别形成3个σ键。电子效应和立体效应是有机膦配体影响催化反应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在配体的设计过程中,一系列富电子、大位阻的膦配体相继问世,例如,1998年,Buchwald研究组开发了一系列富电子联苯单膦配体(Stephen L.Buchwald,et al.J.Am.Chem.Soc.1998,120(37):9722-9723.),将其用于卤代芳烃的Suzuki偶联反应,能够高产率地得到偶联产物;2004年,他们又设计合成了一个高活性的联苯类单膦配体(Sphos)(Stephen L.Buchwald,et al.Angew.Chem.Int.Ed.2004,43(14):1871-1876.),能适用于多种类型的C-C偶联反应,如:Pd催化的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Stephen L.Buchwald,et al.J.Am.Chem.Soc.2005,127(13),4685–4696);Pd催化的Negishi偶联反应(Stephen L.Buchwald,et al.J.Am.Chem.Soc.2004,126(40),13028–13032),金催
化的分子内炔烃与烯烃的[4+2]环加成 ...
【技术保护点】
一类含萘并呋喃结构的联芳基单膦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芳基单膦配体是具有式(Ⅷ)所示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或它的对映体或消旋体:式中,R1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2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3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4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5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6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7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类含萘并呋喃结构的联芳基单膦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联芳基单膦配体是具有式(Ⅷ)所示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或它的对映体或消旋体:式中,R1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2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3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4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5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6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7为氢、卤素、三甲基硅基、三乙基硅基、烷氧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R为烷基、芳基、环烷基、杂环基以及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或取代杂环基中的任意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芳基单膦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烷氧基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所述烷基为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所述芳基为碳原子数为1-20的芳基;所述环烷基为3-8元环的环烷基;所述杂环基为含氧、硫、氮或磷原子的3-8元环的杂环基;所述取代烷基、取代芳基、取代环烷基和取代杂环基中的取代是指含卤素、CF3、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取代基。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芳基单膦配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R1、R2、R3、R4、R5、R6和R7为氢时,式(Ⅷ)所示化合物由如下方法制备而得:步骤一.式(1)所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在浓度为1mol/L~6mol/L的无机酸的存在下,脱去甲基甲醚基取代基得到式(2)所示化合物,反应温度为20℃~90℃,反应时间为2h~8h;步骤二.式(2)所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在有机碱的存在下,与乙酸酐反应得到式(3)所示化合物,反应温度为20℃~50℃,反应时间为5h~24h;步骤三.式(3)所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在有机碱、碘化亚铜和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与乙炔基三甲基硅反应得到式(4)所示化合物,反应温度为0℃~50℃,反应时间为5h~48h;步骤四.式(4)所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在无机碱的存在下,温度25℃~100℃,反应4h~48h,先得到关环产物;该关环产物在有机溶剂中,与三溴化硼反应脱去萘环甲氧基上的甲基,得到式(5)所示化合物,
\t反应温度为-78℃~25℃,反应时间为0.5h~12h;步骤五.式(5)所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在有机碱存在的情况下,与三氟甲磺酸酐反应得到式(6)所示化合物反应温度为0℃~50℃,反应时间为2h~24h;步骤六.在过渡金属与膦配体形成的配合物催化剂以及有机碱存在的条件下,式(6)所示化合物与在有机溶剂中反应得到式(7)所示化合物,反应温度为50℃~120℃,反应时间为8h~48h;步骤七.式(7)所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在有机碱的存在下与三氯硅烷反应得到式(8)所示化合物,反应温度为50℃~140℃,反应时间为6h~48h。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芳基单膦配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式(1)所示化合物与无机酸的摩尔比为1:1~1:40;所述步骤二中式(2)所示化合物与有机碱的摩尔比为1:1~1:4,式(2)所示化合物与乙酸酐的摩尔比为1:2~1:4;所述步骤三中式(3)所示化合物与有机碱的摩尔比为1:1~1:4,式(3)所示化合物与碘化亚铜的摩尔比为1:0.01~1:0.5,式(3)所示化合物与金属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1~1:0.5,式(3)所示化合物与三甲基乙炔基硅的摩尔比为1:1~1:5;所述步骤四中式(4)所示化合物与无机碱的摩尔
\t比为1:1~1:6,关环产物与三溴化硼的摩尔比为1:1~1:4;所述步骤五中三氟甲磺酸酐与式(5)所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4,式(5)所示化合物与有机碱的摩尔比位1:1~1:10;所述步骤六中式(6)所示化合物与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