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及具有该防碰撞动力电池箱的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65004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6 20:35
一种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具有该防碰撞装置的电动车辆,该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包括电池箱体,及通过固定结构安装于电池箱体的至少一个易受碰撞侧面上的缓冲吸能层,在电池箱体的至少一个易受碰撞侧面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通过在电池箱体的易碰撞侧面上设置缓冲吸能层,使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缓冲吸能层能够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减少动力电池的碰撞力度,从而保护动力电池,避免电池因碰撞损坏而造成起火、爆炸等对乘车人员造成伤害的情况发生;另外,通过在电池箱体的易受碰撞侧面上设置加强筋结构,加固了电池箱体的侧面,增加了防撞系数,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尤其在车辆发生比较猛烈的撞击时对动力电池箱起到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及具有该防碰撞动力电池箱的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在传统汽车的结构设计中,为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降低事故的损伤,在车身结构的设计方面主要以汽车的结构缓冲与吸能为主。而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的结构设计基本沿用了传统汽车的设计理念,各个部件均以刚性连接设计为主,即整车系统所有零部件均以固定锁死方式布置在车身上。与传统汽车不同的是,电动汽车以动力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动力电池存储了巨大的能量。当电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动力电池作为高压高能量的部件,需要应对碰撞做相应的保护,来保护人员因电池损坏造成的伤害,减少二次伤害的发生。中国专利文献CN204348779U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抗冲击电池包,通过在电池包箱体的运动前侧面和底面上设置有吸能结构层,能够有效缓冲电池包收到的冲击力,提高电池包的安全性。但是,该现有技术的电池包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因汽车遭遇猛烈撞击而导致电池包损坏,进而造成人员因电池包损坏而伤害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车辆在遭遇猛烈碰撞时电池包容易损坏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碰撞安全性能高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为此,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箱体,及通过固定结构安装于所述电池箱体的至少一个易受碰撞侧面上的缓冲吸能层,在电池箱体的至少一个易受碰撞侧面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所述易受碰撞侧面为电池箱体的运动前侧面、运动后侧面、左侧面、右侧面和底面。所述加强筋结构包括沿着所述电池箱体的运动前侧面、左侧面、右侧面和运动后侧面的水平方向设置的至少一条、连贯一体的横向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结构包括沿着所述电池箱体的运动前侧面、左侧面、右侧面和运动后侧面的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一条纵向加强筋。所述缓冲吸能层为由纤维材质、高分子材料、橡胶材质中的至少一种材质制成。所述缓冲吸能层具有连续排列的网格单元,所述网格单元为垂直于所述动力电池箱的对应侧面的中空四棱柱结构。所述缓冲吸能层上设有若干个连续排列的弹性凸起。所述缓冲吸能层铺设于所述易受碰撞侧面的内表面上。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分散地布置于所述易受碰撞侧面上的若干个紧固螺钉,每一紧固螺钉配置有至少一个衬于紧固螺钉与所述缓冲吸能层之间的垫圈。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所述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通过在电池箱体的易受碰撞侧面上设置缓冲吸能层,使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缓冲吸能层能够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减少动力电池的碰撞力度,从而保护动力电池,避免电池因碰撞损坏而造成起火、爆炸等对乘车人员造成伤害的情况发生;另外,通过在电池箱体的易受碰撞侧面上设置加强筋结构,加固了电池箱体的侧面,增加了防撞系数,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尤其在车辆发生比较猛烈的撞击时对动力电池箱起到保护作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的缓冲吸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缓冲吸能层固定在动力电池箱体侧面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的缓 冲吸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缓冲吸能层固定在动力电池箱体侧面上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的电池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的电池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池箱体;11-运动前侧面;12-运动后侧面;13-左侧面;14-右侧面;2-缓冲吸能层;21-网格单元;22-弹性凸起; 31-横向加强筋;32-纵向加强筋; 41-紧固螺钉;42-垫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 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第一种实施方式图1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的缓冲吸能层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缓冲吸能层2固定在动力电池箱体1侧面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一种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包括:电池箱体1、缓冲吸能层2和加强筋结构。其中,所述缓冲吸能层2通过固定结构安装于电池箱体1的至少一个易受碰撞侧面上,在本技术中,所述易受碰撞侧面为电池箱体1的运动前侧面11、运动后侧面12、左侧面13、右侧面14和底面,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吸能层2固定于电池箱体1的运动前侧面11、左侧面13、右侧面14和运动后侧面12上,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 解的是,将缓冲吸能层2布置在单一的任一侧面或底面以及上述任意侧面与底面的不同组合方式,均落入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通过在电池箱体1的易受碰撞侧面上设置缓冲吸能层2,使得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缓冲吸能层2能够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减少动力电池的碰撞力度,从而保护动力电池,避免电池因碰撞损坏而造成起火、爆炸等对乘车人员造成伤害的情况发生。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本实施方式,所述缓冲吸能层2由橡胶材质制成。但是本技术对于缓冲吸能层2材质的选择不限于橡胶材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缓冲吸能层2还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纤维材质,或者橡胶材质、高分子材料、纤维材质中两种或三种的任意组合方式制成。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吸能层2具有连续排列的网格单元21,网格单元21为垂直于动力电池箱的对应侧面的中空四棱柱结构。将缓冲吸能层2设置为网格单元21,不仅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而且网格结构为缓冲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箱体(1),及通过固定结构安装于所述电池箱体(1)的至少一个易受碰撞侧面上的缓冲吸能层(2),在电池箱体(1)的至少一个易受碰撞侧面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箱体(1),及通过固定结构安装于所述电池箱体(1)的至少一个易受碰撞侧面上的缓冲吸能层(2),在电池箱体(1)的至少一个易受碰撞侧面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易受碰撞侧面为电池箱体(1)的运动前侧面(11)、运动后侧面(12)、左侧面(13)、右侧面(14)和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结构包括沿着所述电池箱体(1)的运动前侧面(11)、左侧面(13)、右侧面(14)和运动后侧面(12)的水平方向设置的至少一条、连贯一体的横向加强筋(3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碰撞动力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结构包括沿着所述电池箱体(1)的运动前侧面(11)、左侧面(13)、右侧面(14)和运动后侧面(12)的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一条纵向加强筋(32)。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旭影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