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及其指标方法,该润滑油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基础油、纳米锡粉、1‑苯基环戊烷羧酸、纳米氢氧化钒、硅钨酸、氯化钙、双(环戊二烯)二氯化铪、硫酸化蓖麻油、葡萄糖酸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蒲公英提取液、二壬基奈磺酸钡、甘醇酸、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份、单月桂基磷酸酯、抗氧剂1035、丙三醇;所述基础油包括重量比为5:2:4的聚α‑烯烃、蓖麻油和聚乙二醇。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润滑油具有较低的倾点,较小的磨斑大小和较大的最大无卡咬负荷,显示良好的耐低温性、耐磨性和润滑效果,适用于低温复杂环境下作用,可有效的提高使用设备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润滑油
,具体涉及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润滑油在机械传动中起重要的润滑作用,主要应用于机械设备、汽车、家电等领域。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着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添加剂可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赋予润滑油新的性能。润滑油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抗磨、防锈性能、耐负荷性能、抗氧化性等外,对于不同种类的传动机械和应用领域,对润滑油的性能需求也不尽相同。对于电机行业而言,传统的润滑油的最低使用温度为-30℃,若温度再低,则润滑油发生凝固而不能转动,严重限制了电机行业在严寒苛刻环境下的应用。为此,需要提供一种耐低温、耐磨、润滑性能佳的润滑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至少一种,提供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基础油100份、纳米锡粉5-11份、1-苯基环戊烷羧酸16-21份、纳米氢氧化钒4-8份、硅钨酸6-14份、氯化钙3-9份、双(环戊二烯)二氯化铪13-19份、硫酸化蓖麻油10-15份、葡萄糖酸钙6-1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8份、蒲公英提取液5-12份、二壬基奈磺酸钡7-14份、甘醇酸4-11份、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5-14份、单月桂基磷酸酯3-9份、抗氧剂10352-6份、丙三醇23-38份;所述基础油包括重量比为5:2:4的聚α-烯烃、蓖麻油和聚乙二醇。优选的,所述蒲公英提取液为干燥的蒲公英粉碎过筛后,用8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4小时,浓缩至乙醇挥发而得。所述耐低温润滑油,基础油100份、纳米锡粉7-9份、1-苯基环戊烷羧酸18-20份、纳米氢氧化钒5-7.6份、硅钨酸8-11份、氯化钙5-8份、双(环戊二烯)二氯化铪15-17份、硫酸化蓖麻油11-13份、葡萄糖酸钙7-9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7份、蒲公英提取液7-10份、二壬基奈磺酸钡9-13份、甘醇酸7-10份、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6-11份、单月桂基磷酸酯5-8份、抗氧剂10352-5份、丙三醇25-34份;所述基础油包括重量比为5:2:4的聚α-烯烃、蓖麻油和聚乙二醇。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耐低温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步骤:S1.将基础油打入反应釜中,加入硫酸化蓖麻油、1-苯基环戊烷羧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以200-40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6-18小时后升温;S2.待温度升至60-90℃,加入纳米锡粉、硅钨酸、纳米氢氧化钒、葡萄糖酸钙和双(环戊二烯)二氯化铪,以100-30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5-10小时后降温;S3.待温度降至40-50℃,加入蒲公英提取液、甘醇酸和二壬基奈磺酸钡,以50-15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1-2小时;S4.随后再加入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单月桂基磷酸酯、抗氧剂1035、丙三醇,以80-15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1-3小时得到半成品润滑油;S5.将上述半成品润滑油进行旋转蒸发后即得成品润滑油。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以28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10小时。所述步骤S2中温度升至85℃,以15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7小时。所述步骤S3中温度降至46℃,以8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1.5小时。所述步骤S4中以12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1小时。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制备的润滑油具有较低的倾点,较小的磨斑大小和较大的最大无卡咬负荷,结果显示:倾点为-60.8℃~-70.3℃,在60kgf,80min条件下的磨斑大小为0.503~0.531mm,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为126~141kgf。本专利技术的润滑油显示良好的耐低温性、耐磨性和润滑效果,适用于低温复杂环境下作用,可有效的提高使用设备的寿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述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基础油100份、纳米锡粉5份、1-苯基环戊烷羧酸16份、纳米氢氧化钒4份、硅钨酸6份、氯化钙3份、双(环戊二烯)二氯化铪13份、硫酸化蓖麻油10份、葡萄糖酸钙6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份、蒲公英提取液5份、二壬基奈磺酸钡7份、甘醇酸4份、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5份、单月桂基磷酸酯3份、抗氧剂10352份、丙三醇23份;所述基础油包括重量比为5:2:4的聚α-烯烃、蓖麻油和聚乙二醇。所述蒲公英提取液为干燥的蒲公英粉碎过筛后,用8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4小时,浓缩至乙醇挥发而得。本实施例的所述耐低温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步骤:S1.将基础油打入反应釜中,加入硫酸化蓖麻油、1-苯基环戊烷羧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以20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6小时后升温;S2.待温度升至60℃,加入纳米锡粉、硅钨酸、纳米氢氧化钒、葡萄糖酸钙和双(环戊二烯)二氯化铪,以10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5小时后降温;S3.待温度降至40℃,加入蒲公英提取液、甘醇酸和二壬基奈磺酸钡,以5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1小时;S4.随后再加入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单月桂基磷酸酯、抗氧剂1035、丙三醇,以8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1小时得到半成品润滑油;S5.将上述半成品润滑油进行旋转蒸发后即得成品润滑油。实施例2本实施例所述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基础油100份、纳米锡粉11份、1-苯基环戊烷羧酸21份、纳米氢氧化钒8份、硅钨酸14份、氯化钙9份、双(环戊二烯)二氯化铪19份、硫酸化蓖麻油15份、葡萄糖酸钙1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份、蒲公英提取液12份、二壬基奈磺酸钡14份、甘醇酸11份、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14份、单月桂基磷酸酯9份、抗氧剂1035-6份、丙三醇38份;所述基础油包括重量比为5:2:4的聚α-烯烃、蓖麻油和聚乙二醇。所述蒲公英提取液为干燥的蒲公英粉碎过筛后,用8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4小时,浓缩至乙醇挥发而得。本实施例的所述耐低温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制备步骤:S1.将基础油打入反应釜中,加入硫酸化蓖麻油、1-苯基环戊烷羧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以400r/min的搅拌速度搅拌18小时后升温;S2.待温度升至90℃,加入纳米锡粉、硅钨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基础油100份、纳米锡粉5‑11份、1‑苯基环戊烷羧酸16‑21份、纳米氢氧化钒4‑8份、硅钨酸6‑14份、氯化钙3‑9份、双(环戊二烯)二氯化铪13‑19份、硫酸化蓖麻油10‑15份、葡萄糖酸钙6‑1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8份、蒲公英提取液5‑12份、二壬基奈磺酸钡7‑14份、甘醇酸4‑11份、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5‑14份、单月桂基磷酸酯3‑9份、抗氧剂1035 2‑6份、丙三醇23‑38份;所述基础油包括重量比为5:2:4的聚α‑烯烃、蓖麻油和聚乙二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基础油100份、纳米锡
粉5-11份、1-苯基环戊烷羧酸16-21份、纳米氢氧化钒4-8份、硅钨酸6-14份、氯化钙3-9份、
双(环戊二烯)二氯化铪13-19份、硫酸化蓖麻油10-15份、葡萄糖酸钙6-10份、十二烷基苯磺
酸钠3-8份、蒲公英提取液5-12份、二壬基奈磺酸钡7-14份、甘醇酸4-11份、乙氧基改性三硅
氧烷5-14份、单月桂基磷酸酯3-9份、抗氧剂10352-6份、丙三醇23-38份;
所述基础油包括重量比为5:2:4的聚α-烯烃、蓖麻油和聚乙二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低温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蒲公英提取液为干燥的蒲公
英粉碎过筛后,用8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4小时,浓缩至乙醇挥发而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耐低温润滑油,其特征在于,基础油100份、纳米锡粉7-9
份、1-苯基环戊烷羧酸18-20份、纳米氢氧化钒5-7.6份、硅钨酸8-11份、氯化钙5-8份、双(环
戊二烯)二氯化铪15-17份、硫酸化蓖麻油11-13份、葡萄糖酸钙7-9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
7份、蒲公英提取液7-10份、二壬基奈磺酸钡9-13份、甘醇酸7-10份、乙氧基改性三硅氧烷6-
11份、单月桂基磷酸酯5-8份、抗氧剂10352-5份、丙三醇25-34份;
所述基础油包括重量比为5:2:4的聚α-烯烃、蓖麻油和聚乙二醇。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低温润滑油的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振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捷德瑞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