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后板下内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07451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5 16:2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包括第一板体、自第一板体左侧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自第二板体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自第三板体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自第四板体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板体、自第五板体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第六板体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夹角为11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让边框在确保强度和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材料厚度和整体的用料,由此可起到优化构件质量、确保边框的强度和抗扭曲性能的作用,可在确保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材料,相应降低了汽车的自重和制造的材料成本,既有利节能降耗,还有利汽车提高运输效率,且可增加汽车的外观立体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车车厢的材料,具体的说是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
技术介绍
汽车车厢厢板上的边框是汽车车厢的必要构件,其边框的强度直接关系到车厢的强度和质量,特别是自卸汽车车厢的边框,由于承载负荷重和自卸时的支撑,扭曲作用力更大,其强度要求更高,而在汽车产业中,节能降耗和确保质量一直是各生产厂家的追求目标,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对汽车各个构件的改进更是各生产企业的研究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有效提高汽车车厢边框的强度和质量,提供一种汽车车厢后板下内框,从而达到降低材料消耗,优化汽车质量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包括第一板体、自第一板体左侧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自第二板体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自第三板体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自第四板体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板体、自第五板体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第六板体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所述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夹角为110°。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的接合处向下凹设形成有槽体,该槽体的截面为半圆形。更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槽体的直径为10mm。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长度均为2042mm,所述第六板体长度为1902mm。更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第一板体宽为12mm,所述第二板体宽为40mm,所述第三板体宽为45mm,所述第四板体宽为50mm,所述第五板体宽为29mm,所述第六板体宽为22mm。更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第三板体上阵列有3个安装孔组,每个所述安装孔组包括2个安装孔,该2个安装孔间距30mm,位于两端的所述安装孔组与所述第三板体端部的最近距离为172mm。更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第六板体距离两端29mm与644mm处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可让边框在确保强度和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材料厚度和整体的用料,由此可起到优化构件质量、确保边框的强度和抗扭曲性能的作用,可在确保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材料,相应降低了汽车的自重和制造的材料成本,既有利节能降耗,还有利汽车提高运输效率,且可增加汽车的外观立体视觉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车厢后板下内框的截面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第三板体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第五板体及第六板体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车厢后板下内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结合附图所示,车厢后板下内框包括第一板体1、自第一板体1左侧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2、自第二板体2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3、自第三板体3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4、自第四板体4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板体5、自第五板体5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6,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第五板体5、第六板体6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第四板体4和第五板体5夹角为110°。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边框采用了上述结构以及截面形状,调整了整体结构,确保强度和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的厚度和整体的用料。进一步地,第三板体3和第四板体4的接合处向下凹设形成有槽体7,该槽体7的截面为半圆形。更进一步地,槽体7的直径为10mm。在该技术方案中,槽体采用此尺寸使得车厢后板下内框的整体上更加稳固。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第五板体5长度均为2042mm,第六板体6长度为1902mm更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宽为12mm,第二板体2宽为40mm,第三板体3宽为45mm,第四板体4宽为50mm,第五板体5宽为29mm,第六板体6宽为22mm。在该技术方案中,最佳实施例车厢后板下内框采用上述尺寸。更进一步地,第三板体3上阵列有3个安装孔组31,每个所述安装孔组31包括2个安装孔,该2个安装孔间距30mm,位于两端的所述安装孔组31与所述第三板体端部的最近距离为172mm。在该技术方案中,采用此种间距的安装孔与结构方便安装的同时也使得安装后更加稳固。更进一步地,第六板体6距离两端29mm与644mm处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孔61。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称设置安装孔可以使得整体结构更稳固,间距为上述尺寸的安装孔保证了安装后稳固的同时也无需多余安装孔。本技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边框采用了上述结构,可让边框在确保强度和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材料厚度和整体的用料,由此可起到优化构件质量、确保边框的强度和抗扭曲性能的作用,可在确保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材料,相应降低了汽车的自重和制造的材料成本,既有利节能降耗,还有利汽车提高运输效率,且可增加汽车的外观立体视觉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自第一板体左侧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自第二板体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自第三板体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自第四板体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板体、自第五板体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第六板体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所述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夹角为1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自第一板体左侧
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自第二板体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自第
三板体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自第四板体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板体、
自第五板体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
第四板体、第五板体、第六板体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所述第四板体和第
五板体夹角为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体
和第四板体的接合处向下凹设形成有槽体,该槽体的截面为半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的直
径为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爱军陆伟祝德宏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隆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