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肥煤为主的配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323819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1 1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以肥煤为主的配煤方法,将单种煤进行煤岩测定,并对煤岩测定结果进行叠加,对叠加后的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布图进行各项指标鉴别,以确定是否为合理有效的配煤方案,并按所确定的配煤方案进行炼焦生产,对所得焦炭质量进行检测,根据焦炭热态指标对配煤方案进行评价,以确定配煤方案的合理性。本发明专利技术以煤岩配煤为基础,是一种以肥煤为主的低成本配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于实现等特点,采用该方法所生产的焦炭质量较好,完全能够满足大型高炉用焦需求,并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配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焦生产
,特别是涉及到一种以肥煤为主的配煤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配煤技术仍是采用以焦煤、肥煤为主,气煤、肥煤、焦煤按一定比例配合的配煤方式。面对我国的炼焦煤资源、目前市场来煤情况以及企业自身情况,各企业所采用的配煤技术存在如下四方面的问题:1、在我国已发现的炼焦煤资源量中,气煤占46.9%,肥煤、焦煤不足40%。而现实的配煤方案中所配用的肥、焦煤种往往超过60%,这与我国的炼焦煤资源状况相矛盾。2、目前国内市场上出售的单种煤均是混煤。以焦煤为例:通过调整混煤中各煤种的配比,可以使G值、Y值、挥发分等传统煤质指标达到焦煤煤种的要求,而其中真正焦煤的配比有的竟不足50%,故应用此煤种在配煤中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得原有的配煤技术失真。3、部分企业已经开展煤岩配煤应用,但是,各企业所采用的方法较复杂,且对来煤的煤种种类要求较高,需要的配煤煤种较多,同时,由于对生产企业操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很难得到现场应用。4、在目前以肥、焦煤为主焦煤的配煤结构中,焦煤煤种的配入比例常常超过40%,因此,使得企业的配煤成本较高。煤是由多种有机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由多种煤岩成分组成。不同的显微组分性质不同,他们在配煤中的作用也不同。因此,可以说任何一种煤都是一种“天然配煤”。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上的炼焦煤绝大部分为人为混煤,因此,仍依靠传统的气煤、肥煤、焦煤、瘦煤各单种煤配比的方法,将使配煤比例失真,也不能满足大型高炉对优质焦炭的需求。面对有限的煤炭资源及钢铁行业高价格原材料的情况,急需开发出一种适合各企业的低成本配煤技术,以保护我国日益减少的优质煤炭资源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以煤岩配煤为基础,以肥煤为主,可实现企业低成本配煤的配煤方法。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以肥煤为主的配煤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单种煤进行煤岩测定,并对煤岩测定结果进行叠加,对叠加后的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布图进行各项指标鉴别,以确定是否为合理有效的配煤方案,按所确定的配煤方案进行炼焦生产,对所得焦炭质量进行检测,根据焦炭热态指标对配煤方案进行评价,以确定配煤方案的合理性;具体方法和步骤为:(1)、利用煤岩分析软件系统和偏光显微镜自动测量系统,按照GB6948-2008《煤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方法》,对炼焦用各单种煤进行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测定;(2)、结合传统多种牌号煤种配煤方案,提出各牌号煤种配比,并将上述测得的各单种煤反射率图根据配比进行叠加,若叠加后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呈正态分布状、平坦无凹口,且正态分布的标准偏差>0.2后即将此方案确定为理论配煤方案;(3)、镜质组反射率叠加后的分布数据中,如果配合煤的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在0.9~1.2之间的比例大于在1.2~1.5之间的比例,将此方案作为初步配煤方案;(4)、按初步配煤方案确定的比例将各单种煤采用三维机械混煤装置进行混煤,混合后的煤样在105℃下烘干1h,制成配合煤,然后提取200~500g配合煤煤样,进行试验焦炉试验;(5)、将试验焦炉生产的焦炭按GB/T4000-2008进行热态强度指标检测,若热态强度达到CRI≤30%,CSR≥60%,认为根据此配煤方案生产的焦炭质量满足大型高炉用焦的质量要求,即将此方案确定为最终的配煤方案;若未达到强度指标,则返回到步骤(2),重新进行上述过程,直至达标。所述单种煤为烟煤,具体包括: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所述炼焦用各单种煤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测定结果的范围在0.5~2.5之间,并将此区间细分为8个小区间,各小区间对应的煤种为:要求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在0.8~1.9所包含的各区间内至少有一种单种煤。步骤(2)中所述各牌号煤种为气煤、1/3焦煤、肥一、肥二、焦一、焦二、瘦焦煤、瘦煤及贫煤。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以煤岩配煤为基础,是一种以肥煤为主的低成本配煤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且易于实现等特点,采用该方法所生产的焦炭质量较好,完全能够满足大型高炉用焦需求,并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配煤。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以肥煤为主的配煤方法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为:(1)、利用煤岩分析软件系统和偏光显微镜自动测量系统,按照GB6948-2008《煤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方法》,对炼焦用各单种煤进行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测定;(2)、结合传统多种牌号煤种配煤方案,提出各牌号煤种配比,并将上述测得的各单种煤反射率图根据配比进行叠加,若叠加后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呈正态分布状、平坦无凹口,且正态分布的标准偏差>0.2后即将此方案确定为理论配煤方案;(3)、镜质组反射率叠加后的分布数据中,如果配合煤的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在0.9~1.2之间的比例大于在1.2~1.5之间的比例,将此方案作为初步配煤方案;(4)、按初步配煤方案确定的比例将各单种煤采用三维机械混煤装置进行混煤,混合后的煤样在105℃下烘干1h,制成配合煤,然后提取200~500g配合煤煤样,进行试验焦炉试验;(5)、将试验焦炉生产的焦炭按GB/T4000-2008进行热态强度指标检测,若热态强度达到CRI≤30%,CSR≥60%,认为根据此配煤方案生产的焦炭质量满足大型高炉用焦的质量要求,即将此方案确定为最终的配煤方案;若未达到强度指标,则返回到步骤(2),重新进行上述过程,直至达标。所述炼焦用各单种煤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测定结果的范围在0.5~2.5之间,并将此区间细分为8个小区间,各小区间对应的煤种见表1:表1炼焦用煤镜质组反射率与煤种对应表要求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在0.8~1.9所包含的各区间内至少有一种单种煤。实施例1:配合煤比例如下:1/3焦煤:16%;肥一:10%;肥二:17%;焦一1#:10%;焦一2#:10%;焦一3#:12%;焦二:16%;瘦煤:9%。理论配煤镜质组反射率结果: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e:1.231;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max:1.311;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正态分布的标准偏差:0.252。各区间内,镜质组反射率分布见表2。表2理论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分布表煤种气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焦煤瘦煤贫煤镜质组反射率区间0.65-0.80.8-0.90.9-1.21.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以肥煤为主的配煤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单种煤进行煤岩测定,并对煤岩测定结果进行叠加,对叠加后的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布图进行各项指标鉴别,以确定是否为合理有效的配煤方案,按所确定的配煤方案进行炼焦生产,对所得焦炭质量进行检测,根据焦炭热态指标对配煤方案进行评价,以确定配煤方案的合理性;具体方法和步骤为:(1)、利用煤岩分析软件系统和偏光显微镜自动测量系统,按照GB6948‑2008《煤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方法》,对炼焦用各单种煤进行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测定;(2)、结合传统多种牌号煤种配煤方案,提出各牌号煤种配比,并将上述测得的各单种煤反射率图根据配比进行叠加,若叠加后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呈正态分布状、平坦无凹口,且正态分布的标准偏差>0.2后即将此方案确定为理论配煤方案;(3)、镜质组反射率叠加后的分布数据中,如果配合煤的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在0.9~1.2之间的比例大于在1.2~1.5之间的比例,将此方案作为初步配煤方案;(4)、按初步配煤方案确定的比例将各单种煤采用三维机械混煤装置进行混煤,混合后的煤样在105℃下烘干1h,制成配合煤,然后提取200~500g配合煤煤样,进行试验焦炉试验;(5)、将试验焦炉生产的焦炭按GB/T 4000‑2008进行热态强度指标检测,若热态强度达到CRI≤30%,CSR≥60%,认为根据此配煤方案生产的焦炭质量满足大型高炉用焦的质量要求,即将此方案确定为最终的配煤方案;若未达到强度指标,则返回到步骤(2),重新进行上述过程,直至达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肥煤为主的配煤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单种煤进行煤岩测定,并对煤岩测定结
果进行叠加,对叠加后的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布图进行各项指标鉴别,以确定是否为合理有
效的配煤方案,按所确定的配煤方案进行炼焦生产,对所得焦炭质量进行检测,根据焦炭热
态指标对配煤方案进行评价,以确定配煤方案的合理性;具体方法和步骤为:
(1)、利用煤岩分析软件系统和偏光显微镜自动测量系统,按照GB6948-2008《煤镜质组
反射率测定方法》,对炼焦用各单种煤进行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测定;
(2)、结合传统多种牌号煤种配煤方案,提出各牌号煤种配比,并将上述测得的各单种
煤反射率图根据配比进行叠加,若叠加后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呈正态分布状、平坦无凹口,
且正态分布的标准偏差>0.2后即将此方案确定为理论配煤方案;
(3)、镜质组反射率叠加后的分布数据中,如果配合煤的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在0.9~
1.2之间的比例大于在1.2~1.5之间的比例,将此方案作为初步配煤方案;
(4)、按初步配煤方案确定的比例将各单种煤采用三维机械混煤装置进行混煤,混合后
的煤样在105℃下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克亮王明国赵恒波马银华刘冬杰栗红王超夏伟伊鹏党平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