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轮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及载重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5039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1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轮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及载重子午线轮胎。其中,轮胎带束层结构包括沿轮胎的径向方向依次向外设置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而且仅第四带束层的两侧设置有边部带束层结构,每个边部带束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边部带束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及载重子午线轮胎中,因为第四带束层的两侧具有边部带束层,有效降低了带束层层间剪切,大大提升了胎肩耐久性能,从而可大大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一种用于轮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及载重子午线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轮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及载重子午线轮胎。
技术介绍
带束层结构是子午线轮胎结构的核心,承受了60%至70%的轮胎应力,是子午线轮胎具有一系列优点的关键因素。目前的带束层结构为四层带束层结构,具体可由四层具有一定角度和方向的带束层组成。四层带束层结构的带束层间的层间剪切较大,导致轮胎易出现破坏,严重影响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的轮胎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轮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及载重子午线轮胎,可有效降低带束层层间剪切,大大提升了胎肩耐久性能,以及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为此,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轮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包括沿所述轮胎的径向方向依次向外设置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特别地,仅所述第四带束层的两侧设置有边部带束层结构,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边部带束层。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结构的边部带束层为一层或两层。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为零度带束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带束层的宽度;所述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所述第四带束层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两个边部带束层结构的两个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为0.9至1.2。进一步地,所述两个边部带束层结构的两个内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两个边部带束层结构的两个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结构与所述第四带束层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的宽度为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的1/12至1/9。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载重子午线轮胎,其包括胎体和胎面,以及上述任一种轮胎带束层结构,轮胎带束层结构设置于所述胎体和所述胎面之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及载重子午线轮胎中,因为第四带束层的两侧具有边部带束层,有效降低了带束层层间剪切,大大提升了胎肩耐久性能,从而可大大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轮胎带束层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轮胎带束层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载重子午线轮胎的示意性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轮胎带束层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轮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100。轮胎带束层结构100可包括沿轮胎的径向方向依次向外设置的且可具有一定角度和方向的第一带束层10、第二带束层20、第三带束层30和第四带束层40。特别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轮胎带束层结构100中,可仅第四带束层40的两侧设置有边部带束层结构50,每个边部带束层结构50包括至少一层边部带束层51。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边部带束层结构50的边部带束层51为两层或一层。仅在第四带束层40的两侧设置边部带束层结构50可显著降低带束层层间剪切,且能够使轮胎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边部带束层51为零度带束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带束层10的宽度小于第二带束层20的宽度;第二带束层20的宽度大于第三带束层30的宽度;第一带束层10的宽度小于第三带束层30的宽度;第一带束层10的宽度大于第四带束层40的宽度。例如,第一带束层10与第二带束层20的宽度比值为0.8至0.95;第三带束层30与第二带束层20的宽度比值为0.85至0.97;第四带束层40与第一带束层10的宽度比值为0.6至0.85。进一步地,两个边部带束层结构50的两个内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带束层30的宽度。两个边部带束层结构50的两个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与第三带束层30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为0.9至1.2。每个边部带束层51的宽度为第三带束层30的宽度的1/12至1/9。优选地,每个边部带束层结构50与第四带束层40间隔设置。两个边部带束层结构50的两个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可略大于第三带束层30的宽度。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载重子午线轮胎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载重子午线轮胎,其包括胎体200和胎面30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轮胎带束层结构100,轮胎带束层结构100设置于胎体200和胎面300之间,显著延长了载重子午线轮胎的寿命。例如,在12R22.5规格的轮胎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载重子午线轮胎与传统的载重子午线轮胎(仅具有四层带束层)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载重子午线轮胎的胎肩耐久性能提升15%以上,使用寿命也有了很大提升。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专利技术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主权项】1.一种用于轮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包括沿所述轮胎的径向方向依次向外设置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其特征在于,仅所述第四带束层的两侧设置有边部带束层结构,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边部带束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结构的边部带束层为一层或两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为零度带束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带束层的宽度;所述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所述第四带束层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边部带束层结构的两个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之间的比值为0.9至1.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边部带束层结构的两个内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边部带束层结构的两个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结构与所述第四带束层间隔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的宽度为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的1/12至1/9。10.—种载重子午线轮胎,包括胎体和胎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带束层结构,设置于所述胎体和所述胎面之间。【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轮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及载重子午线轮胎。其中,轮胎带束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轮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包括沿所述轮胎的径向方向依次向外设置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其特征在于,仅所述第四带束层的两侧设置有边部带束层结构,每个所述边部带束层结构包括至少一层边部带束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刘小强葛金虎渠春玲孙丽霞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