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歧管用促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62485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0 0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使配置于车辆的进气歧管的流道内部的可变阀转动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上述进气歧管用促动器包括:外壳,具有负压空间部;工作部,借助出入负压空间部的空气的压力来工作,从而使上述可变阀转动;排气流路,与外部的负压供给源相连接;吸气流路,用于流入使负压空间部升压的外部空气;阀芯孔,以与上述排气流路及吸气流路相连通的方式设置于外壳的内部;空气出入流路,以与上述负压空间部及阀芯孔相连通的方式设置于外壳的内部;阀体,用于选择性地对排气流路和吸气流路进行开闭;以及螺线管单元,用于使阀体工作。由此,可简化用于驱动工作部的流路来缩短负压路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进气歧管用促动器,更详细地涉及以可在车辆的进气歧管的流道可变地变更空气吸入路径的方式使配置于流道内部的可变阀转动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
技术介绍
通常,车辆的进气歧管安装于引擎的头部侧,用于发挥向气缸内部供给引擎燃烧时所需的空气及燃料的功能。在这种进气歧管的一侧形成有从外部流入空气的空气流入口,在这种空气流入口上安装有节流阀体,由此实现空气流入。并且,在上述进气歧管的内部设有充气室,用于提供可使流入的空气停留的规定的空间,在这种充气室的一侧连通形成有分支的流路,即,多个流道,上述多个流道用于向多个气缸适当地分配空气来进行引导。这种进气歧管对引擎的体积效率和功率的直接影响大,因而正在进行与此相关的多种研究,并且,经由进气歧管的混合气体并不正常流动,而在每个循环间歇性地流动,因而要想提高体积效率,则需要充分考虑脉动或干扰等之后进行设计。另一方面,通过进气歧管流入的混合气体的量与引擎的运转条件有关,因而在引擎的运转区域为低速低负荷的情况下,需要使少量的混合气体流动,在引擎的运转区域为高速高负荷的情况下,需要最小化吸气阻力,并在短时间内使大量的混合气体流动,为此,最近,开发了根据引擎的运转状态来进行可变调节的可变进气歧管。即,近来,正在活跃进行与适用可变吸气系统(VIS,Variable Intake System)的可变进气歧管相关的研究,上述可变吸气系统可根据引擎的运转条件来可变地调节流道的体积,从而可提高引擎的有效性,这种可变进气歧管通过根据引擎的运转条件来适当地可变调节其体积,可期待引擎扭矩的增大及性能提高。在韩国公开特许公开号第10-2005-0115072号及韩国公开特许公开号第10-2006-0003513号中公开了这种可变进气歧管。图1为用于说明以往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的立体图,图2为用于说明图1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的放大图,图3为用于说明图1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的分解图。参照图1至图3,以往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100包括设置于进气歧管101的外部的电磁阀110、真空促动器120、第一流路130及第二流路140。进气歧管用促动器100以可在进气歧管101的流道可变地变更空气吸入路径的方式使配置于流道内部的阀转动。即,进气歧管用促动器100以可使阀转动的方式通过与阀相结合的真空促动器120可变地调节进气歧管101内部的空气吸入路径。电磁阀110与进气歧管101的外部一侧相结合。电磁阀110具有吸气口111和排气口112,吸气口 111通过第一流路130与真空促动器120相连接,排气口 112通过第二流路140与进气歧管101相连接。并且,电磁阀110还包括用于固定于进气歧管101的托架113。真空促动器120配置于进气歧管101的外部侧面,并借助操纵杆125与配置于进气歧管101内部的阀相结合。真空促动器120的内部可通过电磁阀110形成为真空状态。在这种真空促动器120中,若形成真空状态,则使配置于进气歧管101内部的阀转动。第一流路130在进气歧管101外部以使电磁阀110的吸气口 111与真空促动器120相连通的方式进行连接。第二流路140以使电磁阀110的排气口 112与进气歧管1I相连通的方式进行连接。即,在进气歧管用促动器100中,电磁阀110和真空促动器120分别与进气歧管101外部相结合,上述进气歧管用促动器100形成有从进气歧管101经过电磁阀110连通至真空促动器120的至少两个流路。这种进气歧管用促动器100需要从电磁阀110连通至真空促动器120的第一流路130和从进气歧管101连通至电磁阀110的第二流路140。即,进气歧管用促动器100有可能产生出现在进气歧管101外部需要形成有至少两个流路的复杂的结构的问题。并且,进气歧管用促动器100还需要用于将电磁阀110固定于进气歧管101的托架113,因而有可能存在结构复杂且重量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用于改善如上所述的以往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所具有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进气歧管用促动器,通过简化并缩短用于驱动工作部的流路,可减少载荷,且可提高工作部的响应性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用于达成如上所述的目的的本专利技术,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用于以能够在车辆的进气歧管的流道可变地变更空气吸入路径的方式使配置于流道内部的可变阀转动,上述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具有用于形成负压的负压空间部;工作部,借助出入上述负压空间部的空气的压力来工作,从而使上述可变阀转动;排气流路,设置于上述外壳的一侧,并以在上述负压空间部形成负压的方式与外部的负压供给源相连接;吸气流路,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内部,用于流入使上述负压空间部升压的外部空气;阀芯孔,以与上述排气流路及吸气流路相连通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内部,用于收容阀体;空气出入流路,以与上述负压空间部及阀芯孔相连通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内部;阀体,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阀芯孔,用于选择性地对上述排气流路和吸气流路进行开闭;以及螺线管单元,用于使上述阀体工作。优选地,上述外壳以包围上述螺线管单元的外侧的方式通过压模成型而成。上述螺线管单元可包括:线圈,设置于铁芯的外侧;铁芯,用于借助电流施加于线圈时产生的电磁力来使上述阀体移动;以及弹性部件,用于使上述阀体恢复原状。上述吸气流路还可贯通上述铁芯而成。上述工作部可包括:工作部件,借助出入上述负压空间部的空气的压力来变形;操纵杆,与上述工作部件及可变阀固定结合;以及弹性弹簧,用于使上述工作部件恢复原状。优选地,在上述外壳的一侧形成有用于固定于进气歧管的固定槽。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电磁阀配置于外壳的内部,可去除用于连接电磁阀和促动器的外部流路,由此,具有可简化用于驱动工作部的流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将电磁阀配置于外壳的内部,因而不需要用于固定螺线管的托架,由此具有不仅简化结构,还可减少载荷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电磁阀和外壳形成为一体,来缩短电磁阀和工作部之间的流路,从而具有可缩短与工作部相连接的负压的路径来提高促动器的响应性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至图2为表示现有技术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的结合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至图5为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的结合立体图。图6为图5所示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7至图10为图5所示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的结合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参照图4,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以可在车辆的进气歧管101的流道可变地变更空气吸入路径的方式使配置于流道内部的可变阀102转动。参照图4至图10,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进气歧管用促动器包括:外壳10,具有负压空间部13 ;工作部,借助出入上述负压空间部13的空气的压力来工作,从而使上述可变阀转动;以及螺线管单元,用于使空气出入上述工作部。上述外壳10区分为上部外壳11和下部外壳12。上部外壳11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用于以能够在车辆的进气歧管的流道可变地变更空气吸入路径的方式使配置于流道内部的可变阀转动,上述进气歧管用促动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具有用于形成负压的负压空间部;工作部,借助出入上述负压空间部的空气的压力来工作,从而使上述可变阀转动;排气流路,设置于上述外壳的一侧,并以在上述负压空间部形成负压的方式借助排气管来与外部的负压供给源相连接;吸气流路,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内部,用于流入使上述负压空间部升压的外部空气;阀芯孔,以与上述排气流路及吸气流路相连通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内部,用于收容阀体;空气出入流路,以与上述负压空间部及阀芯孔相连通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外壳的内部;阀体,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阀芯孔,用于选择性地对上述排气流路和吸气流路进行开闭;以及螺线管单元,用于使上述阀体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勋澈朴祥勋苏秉三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凯菲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