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139789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7 0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及施工方法,移动模架包括:主梁、吊架和浇筑模,一对固定连接的主梁与桥梁长度方向一致,其前端和后端设有导梁,其底面滑动设有前支腿、中支腿和后支腿,吊架设置在两所述主梁外侧,吊架的底面设有通长的轨道梁,浇筑模活动设置在吊架下方,包括侧模和垂直设置在侧模下方的底模,侧模的上部设有反勾轮,轨道梁的横截面呈工字型,反勾轮活动设置在轨道梁的工字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仅采用一个移动模架,将横向的多幅横梁浇筑并横移,而且移动模架在横向不需要移动位置,既节约了物料,减少了过孔次数,操作更为简单,提高了桥梁建筑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移动模架在混凝土桥梁的施工中应用非常广泛,对于横向布置多幅混凝土梁的桥梁工程,目前一般采用与幅数相同数量的移动模架施工,每个移动模架都要过孔,这样总的过孔次数就多,或者采用一台移动模架沿一个方向将一幅的全部混凝土梁施工完成,再将移动模架拆卸下来重新安装至其它幅,再按同样方法施工一幅,如此循环,由于只有一个移动模架,比前者的方式还要多出来从一幅移动至其他幅的过孔次数。前者的方法使用较多的移动模架,浪费资源和人力,后者虽然较为节约物料,但是装卸更为繁琐。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移动模架在两次过孔期间(指移动模架从桥的一跨向相邻跨沿桥的长度方向移动)都只能浇筑一幅混凝土梁。而过孔是移动模架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最大的工序,因此应当尽量减少移动模架的过孔次数。由此可见,目前在多幅梁的桥梁施工中存在过孔次数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及施工方法,旨在减少多幅梁施工时移动模架的过孔次数,降低安全风险。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浇筑模的侧模与吊架固定,浇筑第一幅梁,将侧模与吊架拆开,并将浇筑模整体下放,使侧模上部的反勾轮挂在吊架的轨道梁上,将浇筑模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纵向移动至前后两端的导梁下方,将已浇筑的第一幅梁沿桥梁的宽度方向移动至预定位置,再将浇筑模从前后两端的导梁移动回至原位,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横向所有混凝土梁均完成浇筑和横移,将移动模架整体进行前移,完成过孔。在上述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的施工方法中,将浇筑模的侧模与吊架固定前,利用液压装置或倒链装置提升或下放侧模。在上述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的施工方法中,固定时,加设加固梁,将吊架、侧模和所述加固梁采用销轴固定,并使三者形成三角结构。在上述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的施工方法中,将侧模从吊架上拆下后,侧模的反勾轮卡靠在吊架下的轨道梁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包括:与桥梁长度方向一致的一对固定连接的主梁,其前端和后端设有导梁,其底面滑动设有前支腿、中支腿和后支腿,设置在两所述主梁外侧的吊架,所述吊架的底面设有通长的轨道梁,活动设置在所述吊架下的浇筑模,包括侧模和垂直设置在所述侧模下方的底模,所述侧模的上部设有反勾轮,所述轨道梁的横截面呈工字型,所述反勾轮活动设置在所述轨道梁的工字腔内。在上述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中,所述吊架上设有主销轴孔,所述侧模上设有与所述主销轴孔尺寸相同的副销轴孔。在上述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中,所述侧模上还设有加固梁,与所述吊架、所述侧模形成三角结构。在上述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中,所述侧模上设有用于控制其与所述吊架的垂直距离的液压装置或倒链装置。本专利技术,仅采用一个移动模架,将横向的多幅横梁浇筑并横移,而且移动模架在横向不需要移动位置,既节约了物料,减少了过孔次数,操作更为简单,提高了桥梁建筑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在浇筑混凝土梁时的侧面图;图2为图1中关于Ⅰ—Ⅰ向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在浇筑横向的第二幅混凝土梁时的剖面图图4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浇筑混凝土时);图5为本专利技术在模板系统打开时的立面图;图6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浇筑模打开时)。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及施工方法,减少了过孔次数,操作简单,提高了桥梁施工的安全性。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予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包括主梁11、吊架13和浇筑模12。一对与桥梁长度方向一致的主梁11固定连接,其前端和后端设有导梁14,其底面滑动设有前支腿15、中支腿16和后支腿17。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吊架13设置在两主梁11外侧,吊架13的底面设有通长的轨道梁18。浇筑模12活动设置在吊架13下方,包括侧模121和垂直设置在侧模121下方的底模122。如图4和图6所示,侧模121的上部设有反勾轮110,轨道梁18的横截面呈工字型,反勾轮110活动设置在轨道梁18的工字腔内。吊架13上设有主销轴孔,侧模121上设有与主销轴孔尺寸相同的副销轴孔,吊架13、侧模12之间可通过销轴19固定。侧模121上还可以增设加固梁,与吊架13、侧模121形成三角结构,增加稳定性。侧模121上设有用于控制其与吊架13的垂直距离的液压装置或倒链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浇筑模12的侧模121与吊架13固定,浇筑第一幅梁311,将侧模121与吊架13拆开,并将浇筑模12整体下放,使侧模121上部的反勾轮110挂在吊架13的轨道梁18上,将浇筑模12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纵向移动至前后两端的导梁14下方,将已浇筑的第一幅梁311沿桥梁的宽度方向横移至预定位置,再将浇筑模12从前后两端的导梁14移动回至原位,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横向所有混凝土梁均完成浇筑和横移(可结合图2和图3来看,在横向上包括多个梁,如相邻的第一幅梁311和第二幅梁312),在导梁14的前端加设临时支腿,整体将移动模架沿桥梁长度方向进行第一次前移,至临时支腿到达下一个空桥墩23,依次倒运中支腿16、前支腿15和后支腿17,使前支腿15置于空桥墩上,中支腿16置于新完成的加工梁31前端,后支腿17置于新完成的加工梁31中部,然后再将移动模架整体进行第二次前移,完成过孔。优选地,第一次前移时,临时支腿到达空桥墩23时,后支腿17到达中支腿16附近,中支腿16脱空悬挂于主梁11,此时移动模架处于后支腿17、前支腿15、临时支腿的三点支撑状态,倒运中支腿16,使其到达前支腿15附近,将前支腿15脱空悬挂于主梁11,此时移动模架处于后支腿17、中支腿16、临时支腿的三点支撑状态,倒运前支腿15,使其到达空桥墩23,使临时支腿脱空悬挂于后端的导梁14上,此时移动模架处于前支腿15、中支腿16的两点支撑。优选地,利用液压装置或倒链装置提升或下放侧模121。优选地,固定时,加设加固梁,将吊架13、侧模121和加固梁采用销轴固定,并使三者形成三角结构。优选地,将侧模121从吊架13上拆下后,侧模121的反勾轮110卡靠在吊架13下的轨道梁18上。本专利技术,仅采用一个移动模架,将横向的多幅横梁浇筑并横移,而且移动模架在横向不需要移动位置,既节约了物料,减少了过孔次数,操作更为简单,提高了桥梁建筑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专利技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及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浇筑模的侧模与吊架固定,浇筑第一幅梁,将侧模与吊架拆开,并将浇筑模整体下放,使侧模上部的反勾轮挂在吊架的轨道梁上,将浇筑模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纵向移动至前后两端的导梁下方,将已浇筑的第一幅梁沿桥梁的宽度方向横移至预定位置,再将浇筑模从前后两端的导梁移动回至原位,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横向所有混凝土梁均完成浇筑和横移,将移动模架整体进行前移,完成过孔。

【技术特征摘要】
1.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浇筑模的侧模与吊架固定,浇筑第一幅梁,将侧模与吊架拆开,并将浇筑模整体下放,使侧模上部的反勾轮挂在吊架的轨道梁上,将浇筑模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纵向移动至前后两端的导梁下方,将已浇筑的第一幅梁沿桥梁的宽度方向横移至预定位置,再将浇筑模从前后两端的导梁移动回至原位,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横向所有混凝土梁均完成浇筑和横移,将移动模架整体进行前移,完成过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液压装置或倒链装置提升或下放侧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固定时,加设加固梁,将吊架、侧模和所述加固梁采用销轴固定,并使三者形成三角结构。4.适用于多幅梁的移动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桥梁长度方向一致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令侠姚森胡雄伟刘幸福潘东发李旭林明伟周外男涂满明毛伟琦马涛张爱花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