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71902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1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包括电性连接PDU控制总成与MCU控制总成之间的电池电力线总成、电性控制连接所述MCU控制总成与驱动电机总成之间的驱动电机连线总成、电性连接所述PDU控制总成与汽车前雾灯位置快充接口、加油口位置慢充接口之间的DC充电总线、充电连接线,其中,所述DC充电总线、电池电力线总成、充电连接线、驱动电机连线总成均通过管夹定位于汽车下车体上,所述DC充电总线、充电连接线沿所述下车体的纵梁上布置。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装配及维修方便快捷,节省了装配及维修时间,且整洁有序,保证了整车的安全性及美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属于汽车零部件装配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其高压线束明显增多,同时其安全性和美观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新能源汽车的结构设计中,其动力总成的周围设置有多束高压线束。多束高压线束一般悬挂在动力总成周围,在新能源汽车的运行中,多束高压线束会与动力总成或其它部件发生摩擦,摩擦严重时会发生漏电的状况,影响了高压线束的安全性。另外,多束高压线束悬挂在动力总成周围,使得车舱内较凌乱,不够简洁美观,且装配极不方便,严重影响工时节拍,安装固定不牢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结构简单,装配及维修方便快捷,节省了装配及维修时间,且整洁有序,保证了整车的安全性及美观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包括电性连接PDU控制总成与MCU控制总成之间的电池电力线总成、电性控制连接所述MCU控制总成与驱动电机总成之间的驱动电机连线总成、电性连接所述PDU控制总成与汽车前雾灯位置快充接口、加油口位置慢充接口之间的DC充电总线、充电连接线,其中,所述DC充电总线、电池电力线总成、充电连接线、驱动电机连线总成均通过管夹定位于汽车下车体上,所述DC充电总线、充电连接线沿所述下车体的纵梁上布置。进一步的,所述DC充电总线、电池电力线总成、充电连接线、驱动电机连线总成均采用双线或三线通过所述管夹一体定位。进一步的,所述管夹包括由一整个长板片缠绕于呈并列双线或三线设置的所述DC充电总线、电池电力线总成、充电连接线或驱动电机连线总成上的管夹本体,该管夹本体的两端头合拢并处于所述DC充电总线、电池电力线总成、充电连接线或驱动电机连线总成一侧,在该两端头合拢的位置贯穿设有固定孔,所述管夹通过螺栓穿过该固定孔并将所述DC充电总线、电池电力线总成、充电连接线或驱动电机连线总成固定定位在所述下车体上。进一步的,所述管夹为金属管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通过各电器部件之间采用线束直接连接,将DC充电总线及充电连接线沿车体纵梁上布置,并采用管夹固定定位各总线,减少了线束连接点,装配及维修方便快捷,节省了装配及维修时间,且整洁有序,保证了整车的安全性及美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线束走向示意图;图2是图1中管夹装配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种如图1、图2所述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包括电性连接PDU控制总成15与MCU控制总成25之间的电池电力线总成20、电性控制连接MCU控制总成25与驱动电机总成35之间的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电性连接I3DU控制总成15与汽车前雾灯位置快充接口、加油口位置慢充接口之间的DC充电总线10、充电连接线30,其中,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均通过管夹50定位于汽车下车体上,DC充电总线10、充电连接线30沿下车体的纵梁上布置。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各电器部件之间采用线束直接连接,将DC充电总线及充电连接线沿车体纵梁上布置,并采用管夹固定定位各总线,减少了线束连接点,装配及维修方便快捷,节省了装配及维修时间,且整洁有序,保证了整车的安全性及美观性。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均采用双线或三线通过管夹50 —体定位,简化布线工艺,通过双线或三线一体定位,使得整个线束不凌乱,简洁美观,且安装方便快捷,节省了安装工时,同时也方便后期的维修。如图2所示,管夹50包括由一整个长板片缠绕于呈并列双线或三线设置的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或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上的管夹本体501,该管夹本体501的两端头合拢并处于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或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 —侧,在该两端头合拢的位置贯穿设有固定孔,管夹50通过螺栓500穿过该固定孔并将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或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固定定位在下车体上。将管夹50设置为金属管夹。该管夹50使用材料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且经久耐用,同时装配简单,仅需拧紧一螺栓500即可进行固定定位,非常方便实用。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主权项】1.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性连接PDU控制总成(15)与MCU控制总成(25)之间的电池电力线总成(20)、电性控制连接所述MCU控制总成(25)与驱动电机总成(35)之间的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电性连接所述PDU控制总成(15)与汽车前雾灯位置快充接口、加油口位置慢充接口之间的DC充电总线(10)、充电连接线(30),其中,所述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均通过管夹(50)定位于汽车下车体上,所述DC充电总线(10)、充电连接线(30)沿所述下车体的纵梁上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均采用双线或三线通过所述管夹(50) —体定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夹(50)包括由一整个长板片缠绕于呈并列双线或三线设置的所述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或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上的管夹本体(501),该管夹本体(501)的两端头合拢并处于所述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或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 —侧,在该两端头合拢的位置贯穿设有固定孔,所述管夹(50)通过螺栓(500)穿过该固定孔并将所述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或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固定定位在所述下车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夹(50)为金属管夹。【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包括电性连接PDU控制总成与MCU控制总成之间的电池电力线总成、电性控制连接所述MCU控制总成与驱动电机总成之间的驱动电机连线总成、电性连接所述PDU控制总成与汽车前雾灯位置快充接口、加油口位置慢充接口之间的DC充电总线、充电连接线,其中,所述DC充电总线、电池电力线总成、充电连接线、驱动电机连线总成均通过管夹定位于汽车下车体上,所述DC充电总线、充电连接线沿所述下车体的纵梁上布置。该技术结构简单,装配及维修方便快捷,节省了装配及维修时间,且整洁有序,保证了整车的安全性及美观性。【IPC分类】B60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性连接PDU控制总成(15)与MCU控制总成(25)之间的电池电力线总成(20)、电性控制连接所述MCU控制总成(25)与驱动电机总成(35)之间的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电性连接所述PDU控制总成(15)与汽车前雾灯位置快充接口、加油口位置慢充接口之间的DC充电总线(10)、充电连接线(30),其中,所述DC充电总线(10)、电池电力线总成(20)、充电连接线(30)、驱动电机连线总成(40)均通过管夹(50)定位于汽车下车体上,所述DC充电总线(10)、充电连接线(30)沿所述下车体的纵梁上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家宽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