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排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266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重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造船行业龙门吊专用吊排设备。本吊排设备由吊排主结构、滑轮系统、加强结构和连接部分组成,所述吊排主结构由腹板、端板、顶板、底板、双滑轮轴中吊耳焊接而成;所述滑轮系统由滑轮、铜套、小半圆套、小圆套、滑轮轴、钢套、螺钉、油杯安装而成,包括双滑轮系统和单滑轮系统;所述吊排加强结构由大角板、上耳板衬垫、大筋板、中筋板、小筋板、小衬板、大衬板、焊垫、吊耳衬板组成;吊排与吊钩的连接部分由吊轴、限位垫、止动垫圈、小圆螺母组成。该发明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起重载荷满足行车吊排需求;自重减轻,提高行车实际起重能力;滑轮系统有效减缓钢丝绳的磨损;吊运时,钢丝绳受力得到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重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造船行业中的龙门吊专用吊排设备
技术介绍
吊排设备是起重用龙门行车的专用设备,起到增加吊点,优化钢丝缆绳受力情况的作用。船舶产品在建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分段划分,然后进行总装。在分段的建造过程中需要移位及翻身,此类工作需要依靠起重机来完成。为使分段的吊运及翻身安全可靠,需要合理设置若干吊点。为保证钢丝缆绳正确连接吊点与起重设备,需要安装吊排设备。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船体工艺手册》编写组”编制的《船体工艺手册》第896页,第3.11.6节“起重梁(吊梁)”中公开了一种中型结构类型的吊排。其结构为“为变截面的等强度工字型梁,并有肘板和水平防扭板,是起重梁的一种典型结构。使用可靠方便,结构合理,但制作较麻烦。”其用途为“吊运部件、板列及轻型平面分段,适用范围广。通常起重量在30吨以下的各种分段、板列都可使用。”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船体工艺手册》编写组”编制的《船体工艺手册》第897页,第3.11.6节“起重梁(吊梁)”中公开了一种重型结构类型的吊排。一种重型结构类型的吊排,其结构为“常用一种箱形结构,配合双钩使用。有的下钩仅设两只,可移动。结构复杂。”其用途为“用于重型分段或大型板列。使用场合不多。”此类结构类型的吊排不能满足造船的大分段生产需求,其缺点为起重载荷过小,自重较大,使用不便,对钢丝缆绳的磨损较大,导致钢丝缆绳消耗量较大,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起重能力大,带有滑轮装置以改善钢丝受力情况的吊排设备。解决吊排自重、提高起重能力、减少钢丝损耗等系列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由吊排主结构、滑轮系统、加强结构和连接部分组成,主要部件包括腹板、端板、大角板、上耳板衬垫、吊轴、顶板、大筋板、中筋板、底板、小衬板、滑轮、铜套、限位垫、小半圆套、小圆套、滑轮轴、双滑轮中吊耳、小筋板、垫圈、大衬板、焊垫、钢套、吊耳衬板、止动垫圈、小圆螺母、螺钉、油杯。所述吊排主结构由腹板、端板、顶板、底板、双滑轮轴中吊耳焊接而成,两块腹板位于吊排两侧面,顶板安装在腹板内侧,位于吊排水平中心线上方,靠近吊钩吊耳,底板安装在腹板内侧,位于吊排水平中心线下方,靠近滑轮轴吊耳,两块端板安装在腹板内侧,位于吊排两端面,双滑轮轴中吊耳安装在底板外侧,与吊排双滑轮吊耳轴孔同轴心;所述滑轮系统包括双滑轮系统和单滑轮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计起重载荷满足300吨行车吊排需求;自重减轻,提高行车实际起重能力;滑轮系统的设计使得钢丝绳的磨损有效减缓;吊运时,钢丝绳受力得到优化。吊排的使用,可以减小钢丝的张角,使钢丝受力均匀,从而减小分段变形,保证了分段的质量。合理的吊点设置,使整个吊运工作安全、可靠,确保分段品质及吊运安全。吊排使用后,可使卸扣、钢丝规格减小,减少钢丝损耗及分段加强,延长钢丝寿命,加快造船进度。此外,还可以减少吊运时分段的加强,节约加强材料及装拆人工,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缩短造船周期,这种技术经济效果是长期得益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吊排主结构示意2为图1的A-A剖视3为图1的B-B剖视中腹板1 端板2 顶板3 底板4 滑轮5 滑轮轴6 吊轴7 吊钩8双滑轮轴9 双滑轮系统10 单滑轮系统11 吊耳12 大角板13限位垫14 止动垫圈15 小圆螺母16 上耳板衬垫17 大筋板18中筋板19 小筋板20 小衬板21 大衬板22 吊耳衬板23 焊垫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补充说明。如图1及图1的A-A、B-B剖视图,即图2、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是由腹板1、端板2、顶板3、底板4组成吊排主架结构,并根据上述的吊排加强结构进行加强。在此基础上安装滑轮5与滑轮轴6。两边安装单滑轮5,为单滑轮系11,见图1的A-A剖视图。中间安装双滑轮,为双滑轮系10,见图1的B-B剖视图。工作时,吊排通过吊轴7与吊钩8安装连接,钢丝绳安装于滑轮5上,根据工况的不同,选用单滑轮系11或双滑轮系10。其中,吊排主结构由腹板1、端板2、顶板3、底板4、双滑轮轴9中吊耳12焊接而成。两块腹板1位于吊排两侧面;顶板2安装在腹板1内侧,位于吊排水平中心线上方,靠近吊钩8的吊耳;底板4安装在腹板1内侧,位于吊排水平中心线下方,靠近滑轮轴6的吊耳12;两块端板2安装在腹板1内侧,位于吊排两端面;双滑轮轴9中吊耳12安装在底板4外侧,与吊排双滑轮轴9孔同轴心。其中,吊排的滑轮系统由滑轮、铜套、小半圆套、小圆套、滑轮轴、钢套、螺钉、油杯安装而成。双滑轮系统10两个滑轮5安装在吊排双滑轮吊耳12处,滑轮中心轴9孔与吊耳轴9孔同轴心;滑轮5与吊耳12通过滑轮轴、铜套、小半圆套、小圆套、螺钉、油杯连接装配。单滑轮系统11滑轮5安装在吊排单滑轮吊耳12处,滑轮中心轴孔与吊耳轴孔同轴心;滑轮5与吊耳12通过滑轮轴、铜套、钢套、小半圆套、小圆套、螺钉、油杯连接装配。其中,吊排加强结构由大角板13、上耳板衬垫17、大筋板18、中筋板19、小筋板20、小衬板21、大衬板22、焊垫24、吊耳衬板23组成。大角板13安装于吊轴7吊耳12轴孔两侧,用于加强吊耳12。上耳板衬垫17安装于上吊轴7吊耳12外侧,轴孔与吊耳轴7孔同轴心。大筋板18安装于腹板1内侧,位于双滑轮吊耳12根部,用于缓解应力集中。中筋板19安装于底板4内侧,位于双滑轮轴9中吊耳12上方,用于加强双滑轮中吊耳12。小筋板20安装于腹板1内侧,位于单滑轮吊耳12根部,用于缓解应力集中。小衬板21安装于双滑轮吊耳12内侧,靠近吊耳根部,用于加强双滑轮吊耳12。大衬板22安装于吊钩吊耳12内侧,靠近吊耳根部,用于加强吊钩吊耳12。焊垫24安装于腹板1外侧,与滑轮轴6孔同轴心。吊耳衬板23安装于单滑轮吊耳12内侧,用于加强单滑轮吊耳12。其中,吊排与吊钩8的连接部分由吊轴7、限位垫14、止动垫圈15、小圆螺母16组成。吊轴通过止动垫圈15、小圆螺母16安装于吊钩8吊耳12处,与轴7孔同轴心。限位垫14安装于吊耳12内侧,与吊钩轴7孔同轴心。用于吊钩8限位。权利要求1.一种吊排设备,由吊排主结构、滑轮系统、加强结构和连接部分组成,其特征是,所述吊排主结构由腹板(1)、端板(2)、顶板(3)、底板(4)、双滑轮轴(6)中吊耳(12)焊接而成,两块腹板(1)位于吊排两侧面,顶板(3)安装在腹板(1)内侧,位于吊排水平中心线上方,靠近吊钩(8)吊耳(12),底板(4)安装在腹板(1)内侧,位于吊排水平中心线下方,靠近滑轮轴(6)吊耳(12),两块端板(2)安装在腹板(1)内侧,位于吊排两端面,双滑轮轴(6)中吊耳(12)安装在底板(4)外侧,与吊排双滑轮吊耳轴(9)孔同轴心;所述滑轮系统包括双滑轮系统(10)和单滑轮系统(1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排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滑轮系统中的双滑轮系统(10)的两个滑轮(5)安装在吊排双滑轮吊耳(12)处,滑轮中心轴(9)孔与吊耳轴(9)孔同轴心,滑轮(5)与吊耳(12)通过滑轮轴、铜套、小半圆套、小圆套、螺钉、油杯连接装配;所述吊排的滑轮系统中的单滑轮系统(11)的滑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吊排设备,由吊排主结构、滑轮系统、加强结构和连接部分组成,其特征是,所述吊排主结构由腹板(1)、端板(2)、顶板(3)、底板(4)、双滑轮轴(6)中吊耳(12)焊接而成,两块腹板(1)位于吊排两侧面,顶板(3)安装在腹板(1)内侧,位于吊排水平中心线上方,靠近吊钩(8)吊耳(12),底板(4)安装在腹板(1)内侧,位于吊排水平中心线下方,靠近滑轮轴(6)吊耳(12),两块端板(2)安装在腹板(1)内侧,位于吊排两端面,双滑轮轴(6)中吊耳(12)安装在底板(4)外侧,与吊排双滑轮吊耳轴(9)孔同轴心;所述滑轮系统包括双滑轮系统(10)和单滑轮系统(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兴董大栓高爱华郑昕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