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变速箱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02671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23:27
一种汽车变速箱润滑系统,包括:集油槽、导油嘴和径向设有通孔的空心轴,其中:导油嘴设置于空心轴一端,所述集油槽设置于变速箱壳体上部且一端通向导油嘴,变速箱壳体上设有与导油嘴相配合的分流机构,以使集油槽中的润滑油流入相应的导油嘴中,所述的集油槽包括用于收集油滴的集油部和用于导出润滑油的导油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收集润滑油并且集中分配,使润滑油的相关零部件得到充分润滑,减少了润滑油的使用量,从而也相应减少了因润滑油引起的动力损耗,系统中使用大量非金属零件及空心轴,大大降低了相关零件的重量,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传动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汽车变速箱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变速器内部齿轮的啮合以及传动使得箱体内温度急剧上升,对于部分轴承及齿轮类零件,由于润滑不足而导致的高温,将大大的影响箱内零件的使用寿命。同时高温也将影响非金属零件在变速器内的应用,增加零件轻量化设计的成本,因此如何对变速器内部的零件进行有效的润滑显得尤其重要。—般汽车变速器润滑系统都是采取飞溅润滑的方式,即在变速箱中存储一定量的润滑油液,然后通过变速箱齿轮副的高速旋转将润滑油搅动,飞溅的润滑油滴入需要润滑的变速箱部件中。一般的变速箱需要润滑的零部件有齿轮,轴及轴承等,需要润滑的部件转速较高。由于变速箱结构复杂,往往存在着润滑死区,采用一些特殊结构也达不到理想的润滑效果。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CN203717865,公开日为2014年07月16日,公开了一种变速器润滑装置及其润滑油轨,包括内设通孔的圆筒部及由所述圆筒部一端形成的圆盘部,所述圆盘部上沿圆周方向上设有多个进油口,所述圆盘部的外周缘沿圆周方向上设有多个出油口,在所述圆盘部的径向方向上所述油口位于所述进油口的外侦k但该装置,润滑油无法有效的汇聚到润滑油轨,导致润滑不充分,达不到有效充分润滑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汽车变速箱润滑系统。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包括:集油槽、导油嘴和径向设有通孔的空心轴,其中:导油嘴设置于空心轴一端,所述集油槽设置于变速箱壳体上部且一端通向导油嘴。所述的变速箱壳体上设有与导油嘴相配合的分流机构,以使集油槽中的润滑油流入相应的导油嘴中。所述的分流机构包括:U型加强筋和呈槽型的分流道,其中:分流道一端与U型加强筋相连,该U型加强筋延伸入对应导油嘴中。所述的集油槽包括:用于收集油滴的集油部和用于导出润滑油的导油部,其中:集油部与导油部通过转接板相连,集油部一侧设有向外倾斜的集油板。所述的导油部包括:弧形段和平直段,其中:弧形段两端分别与所述集油部和平直段相连,平直段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固定的定位销。所述的导油嘴包括:进油口、导油管和呈喇叭状的导油口,其中:导油口两端分别与进油口和导油管相连,导油管另一端伸入空心轴内。所述的进油口的外缘设有多个挡片。技术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有效收集润滑油并且集中分配,使润滑油的相关零部件得到充分润滑,减少了润滑油的使用量,从而也相应减少了因润滑油引起的动力损耗,系统中使用大量非金属零件及空心轴,大大降低了相关零件的重量,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变速箱壳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集油槽结构示意图;图4为分流机构立体示意图;图5为输出轴结构示意图; 图6为倒挡轴结构示意图;图7为输入轴结构示意图;图8为输入轴导油嘴结构示意图;图9为分流机构平面示意图;图中:1集油槽;2倒挡轴;3倒挡轴导油嘴;4输入轴;5输入轴导油嘴;6输出轴;7输出轴导油嘴;8变速箱壳体;9分流机构;101集油部;102导油部;103弧形段;104平直段;105定位销;106卡扣;107集油板;108转接板;109挡油板;110侧板;111底座板;201倒挡轴径向通孔;401输入轴径向通孔;501进油口 ;502导油口 ;503导油管;504挡片;601输出轴径向通孔;901U型加强筋;902输入轴分流道;903输出轴分流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集油槽1、导油嘴和空心轴,其中:导油嘴设置于空心轴一端,所述集油槽1设置于变速箱壳体8上部且一端通向导油嘴,空心轴径向上设有通孔。图1中黑色箭头方向代表了润滑油的流动方向。所述的空心轴包括:倒挡轴2、输入轴4和输出轴6,如图2所示,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于变速箱壳体8中。变速器壳体8的后壳体上设有输入轴导油嘴5和输出轴导油嘴7,且分别与输入轴4和输出轴6相配合,变速器壳体8的前壳体设有倒挡轴导油嘴3,且与倒挡轴2相配合。如图8所示,所述的导油嘴头部呈喇叭状,尾部为管状,且尾部直径小于空心轴中心孔的直径,尾部伸入空心轴中,润滑油由头部经尾部导入空心轴中。以输入轴导油嘴5为例,其包括进油口 501、导油口 502和导油管503,其中:导油口 502呈喇叭状,其两端分别与进油口 501和导油管503相连,进油口 501和导油口 502组成导油嘴头部,导油管503为尾部,该进油口边缘设有挡片504。如图3所示,所述的集油槽1包括:集油部101和导油部102,其中:集油部101和导油部102通过转接板108相连。所述导油部102分为弧形段103和平直段104,该平直段端头设有底座板111,且一侧的侧板110向外倾斜。集油槽1两端设有定位销105,其两侧设有卡扣106,用于将集油槽1固定于变速箱壳体8的后壳体上部。集油部101 —侧设有集油板107,该集油板107用于收集飞溅的润滑油。集油部101收集到的润滑油经导油部102流向对应的导油嘴6、7。集油槽1能够收集变速箱中自然滴落的润滑油,集油板107能够收集差速器飞溅出的润滑油。如图4、9所示,所述的变速箱壳体8的后壳体设有分流机构9,与导油嘴5、7相配合。所述分流机构9包括:输入轴分流道902和输出轴分流道903,其中:输入轴分流道902一端与输出轴分流道903相连,另一端连有U型加强筋901,输出轴分流道903另一端也连有U型加强筋901,所述的分流道902、903为槽型。图4、9中黑色箭头为润滑油流向,导油槽1收集的润滑油流向分流机构9,沿着输入轴分流道902流入输入轴导油嘴5,沿着输出轴分流道903流入输出轴导油嘴7中。所述U型加强筋901伸入导油嘴中,以确保润滑油能够导入空心轴轴向孔中。如图5所示,输出轴6的出油端径向设有两个输出轴径向通孔601,输出轴导油嘴7的尾部伸入到输出轴6的轴向孔内。如图6所示,倒挡轴2进油端径向设有一个输出轴径向通孔201,倒挡轴导油嘴3的尾部伸入倒挡轴2内。如图7所示,输入轴6径向设有四个输入轴径向通孔401,输入轴导油嘴5的尾部伸入输出轴6内。润滑系统工作时,所述的集油槽1收集润滑油后,通过分流机构9输送到输入轴导油嘴5和输出轴导油嘴7,而后进入输入轴4和输出轴6中,从输入轴径向通孔401和输出轴径向通孔601流出,润滑相应的零件。倒挡轴导油嘴3收集到的润滑油,通过导油嘴3进入倒挡轴2内,经由倒挡轴径向通孔201,润滑相应的零件。本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收集润滑油并且集中分配,使润滑油的相关零部件得到充分润滑,减少了润滑油的使用量,从而也相应减少了因润滑油引起的动力损耗,系统中使用大量非金属零件及空心轴,大大降低了相关零件的重量,降低了成本。重量较同等变速器减轻了 5%,成本减少了 10%,并且润滑油使用量减少了 25%。【主权项】1.一种汽车变速箱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油槽、导油嘴和径向设有通孔的空心轴,其中:导油嘴设置于空心轴一端,集油槽设置于变速箱壳体上部且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变速箱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油槽、导油嘴和径向设有通孔的空心轴,其中:导油嘴设置于空心轴一端,集油槽设置于变速箱壳体上部且一端通向导油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潢漪苏春霞汪旭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