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及使用方法。亚临界参数以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管屏内工质始终为过热蒸汽或汽水混合物,不能满足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不同运行工况的要求。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1),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四周设置有水冷壁(2),水冷壁通过水冷壁出口连接管(3)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4)连通,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与安装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内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5)连接,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6)连接,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通过汽水分离器入口连接管(7)与汽水分离器(8)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双介质过热器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到超临界参数后,需要炉内水冷壁面积较大,如单纯通过增加炉膛高度方式增加受热面,则炉膛高度将非常高,现亚临界参数以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中的受热面管屏内工质在整个运行工况始终为过热蒸汽或者始终为汽水混合物,不能满足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对双介质过热器屏在不同运行工况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其组成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其特征是: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四周设置有水冷壁,所述的水冷壁通过水冷壁出口连接管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连通,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与安装在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内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连接,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连接,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通过汽水分离器入口连接管与汽水分离器连通。所述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双介质过热器屏的使用方法,本装置应用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在锅炉炉膛内设置双介质过热器屏,该结构采用模式受热面管屏结构,工质来自于炉膛水冷壁出口,水冷壁出口连接管与双介质过热器屏连通,工质为下进上出,通过对双介质过热器屏结构合理的设计和计算,满足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要求,当锅炉在高负荷运行工况时,该屏通过的是过热器蒸汽,锅炉在低负荷运行工况时,该屏内通过的是汽水混合物,使用本装置后,可解决炉内水冷壁面积不足问题,避免通过增加炉膛高度方式增加受热面,有效的降低锅炉炉膛的高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应用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在锅炉炉膛内设置双介质过热器屏,该结构采用模式受热面管屏结构,工质来自于炉膛水冷壁出口,工质为下进上出。通过对双介质过热器屏结构合理的设计和计算,满足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要求,当锅炉在高负荷运行工况时,该屏通过的是过热器蒸汽,锅炉在低负荷运行工况时,该屏内通过的是汽水混合物。使用该结构后,可解决炉内水冷壁面积不足问题,避免通过增加炉膛高度方式增加受热面,有效的降低锅炉炉膛的高度。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双介质过热器屏结构,可解决炉内水冷壁面积不足问题,避免单纯通过增加炉膛高度方式增加受热面,使蒸发受热面布置更加灵活。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双介质过热器屏,可有效的降低锅炉炉膛的高度。【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其组成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四周设置有水冷壁2,所述的水冷壁通过水冷壁出口连接管3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4连通,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与安装在所述的CFB锅炉燃烧室内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5连接,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6连接,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通过汽水分离器入口连接管7与汽水分离器8连通。实施例2:一种利用实施例1所述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双介质过热器屏的使用方法,本装置应用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在锅炉炉膛内设置双介质过热器屏,该结构采用模式受热面管屏结构,工质来自于炉膛水冷壁出口,水冷壁出口连接管与双介质过热器屏连通,工质为下进上出,通过对双介质过热器屏结构合理的设计和计算,满足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要求,当锅炉在高负荷运行工况时,该屏通过的是过热器蒸汽,锅炉在低负荷运行工况时,该屏内通过的是汽水混合物,使用本装置后,可解决炉内水冷壁面积不足问题,避免通过增加炉膛高度方式增加受热面,有效的降低锅炉炉膛的高度。【主权项】1.一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其组成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其特征是: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四周设置有水冷壁,所述的水冷壁通过水冷壁出口连接管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连通,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与安装在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内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连接,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连接,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通过汽水分离器入口连接管与汽水分离器连通。2.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双介质过热器屏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本装置应用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在锅炉炉膛内设置双介质过热器屏,该结构采用模式受热面管屏结构,工质来自于炉膛水冷壁出口,水冷壁出口连接管与双介质过热器屏连通,工质为下进上出,通过对双介质过热器屏结构合理的设计和计算,满足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要求,当锅炉在高负荷运行工况时,该屏通过的是过热器蒸汽,锅炉在低负荷运行工况时,该屏内通过的是汽水混合物,使用本装置后,可解决炉内水冷壁面积不足问题,避免通过增加炉膛高度方式增加受热面,有效的降低锅炉炉膛的高度。【专利摘要】<b>一种。亚临界参数以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管屏内工质始终为过热蒸汽或汽水混合物,不能满足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不同运行工况的要求。本专利技术方法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b><b>1</b><b>),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四周设置有水冷壁(</b><b>2</b><b>),水冷壁通过水冷壁出口连接管(</b><b>3</b><b>)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b><b>4</b><b>)连通,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与安装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内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b><b>5</b><b>)连接,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b><b>6</b><b>)连接,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通过汽水分离器入口连接管(</b><b>7</b><b>)与汽水分离器(</b><b>8</b><b>)连通。本专利技术应用于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双介质过热器屏。</b>【IPC分类】F22G3/00【公开号】CN105387447【申请号】CN201510984100【专利技术人】张彦君, 王君峰, 高新宇, 付兴金, 张志伟 【申请人】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日】2016年3月9日【申请日】2015年12月24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其组成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其特征是: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四周设置有水冷壁,所述的水冷壁通过水冷壁出口连接管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连通,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入口集箱与安装在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内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连接,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受热面与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连接,所述的双介质过热器屏出口集箱通过汽水分离器入口连接管与汽水分离器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君,王君峰,高新宇,付兴金,张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