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景辉专利>正文

一种列车不停站实现旅客上下车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981302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4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列车不停站实现旅客上下车的系统,包括列车、下车过渡厢、上车过渡厢、站台轨道、接站平台、送站平台、下车拦阻索机构、上车拦阻索机构,其中列车包括车头、普通车厢以及若干内设有升降台的改型车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列车始终处在中高速行驶状态,省却了“制动减速—停站等待—再启动加速”的时间,不仅旅行时间缩短、运营效率提高,而且能减少能耗和磨损并降低运行维护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列车不停站实现旅客上下车的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高速列车和铁路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提高乃至生活习惯等均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历史上自专利技术列车以来,为了满足沿线旅客上下车的需要,列车就必须沿线多次停站。每停一站,列车就必须经过“制动减速--停站等待--再启动加速”的过程。即便列车速度提得再高,中间为停站所耗费的时间仍占到列车全程运行时间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这种频繁的制动、停车,然后再启动、加速,可能是铁路线路系统和机车系统损耗的主要成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列车不停站实现旅客上下车的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种列车不停站实现旅客上下车的系统,包括升降台、下车过渡箱和上车过渡箱、上车拦阻索和下车拦阻索、车顶轨道和站台轨道、普通车厢和若干改型车厢以及接站平台和送站平台等。其中,内置升降台的改型车厢挂在普通车厢之间;上车拦阻索设置在列车前端,下车拦阻索设置在站台轨道的尾端;车头至车尾,车顶轨道主体和升降台上轨道段平顺连接;在车站路轨的两侧的车顶高度设置供过渡箱滑行的站台轨道,并在其车站站台一侧相近高度设置接站平台和送站平台。在列车到站前,集中了下车旅客的下车过渡箱由升降台举升到车顶并沿轨道主体滑行到车尾顶编组。列车越站不停而过时,由车头的上车拦阻索把停在送站平台站台轨道上并集中了上车旅客的上车过渡箱拉上列车顶并滑停到升降台上,而由站台轨道尾端的下车拦阻索把列车尾部顶上的下车过渡箱拉到站台轨道上滑停至接站平台位置。上车过渡箱随升降台下落后上车旅客即进入车厢各自就坐,而下车旅客则走出下车过渡箱经二层接站平台出站,实现列车不停站的旅客上下车。本技术提供的列车不停站实现旅客上下车的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可以大大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在原有机车和线路资源基础上,列车的运行效率提高了一个速度档次,也缩短了旅客的旅行路途时间;2、列车大大简化了“制动减速--停站等待--启动加速”过程,始终保持在平稳的中高速经济运行状态,从而可能降低能耗、降低机车和线路的损耗及相应的运行维护费用减少;3、由于列车减少了制动、停车和重启动,机车的驾驶更加趋于简化,并可能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4、这种基本依托原有铁路线路系统的整体列车运输效益和效率上的提速,将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总体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下车过渡厢与升降台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下车过渡厢、站台轨道及接站平台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上车拦阻索机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过渡厢离站工作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过渡厢进站工作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安全座椅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升降台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中丝杠传动升降的侧视图。图中所示:1、下车过渡厢,2、升降台,3、上车过渡厢,4、上车拦阻索,5、下车拦阻索,6、车头,7、普通车厢,8、改型车厢,9、接站平台,10、送站平台,11、轨道主体,12、挂钩,14、站台轨道,16、车站路轨,17、车顶行进轮组,18、轨道行进轮组,19、轨道段,20、过渡厢底板,22、拦阻索挂套,23、座椅立柱,24、弹簧钢板,25、背垫,26、头垫,27、弹性拉筋,28、单扶手,29、坐板,30、安全带,31、结构框架,32、丝母,33、丝杠,34、丝杠传动机构,35、导向柱,36、导向突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列车不停站实现旅客上下车的系统,包括:列车,所述列车包括车头6、普通车厢7以及分散在普通车厢7之间的若干改型车厢8,所述改型车厢8内设有升降台2,本实施例中,内置升降台2的改型车厢8挂在普通车厢7之间,由升降台2举升下车过渡箱到车厢顶,也由升降台2托着上车过渡箱下落到改型车厢8里;下车过渡厢1、上车过渡厢3,作用在于供旅客上下车时的临时集中过渡,其中所述下车过渡厢I的初始位置在所述改型车厢8的升降台2上,用于集中附近车厢中的到站下车旅客,并由所述升降台2举升至所述改型车厢8的车厢顶,再慢速滑停到车尾顶编组并等待拉下车顶后停靠下客;所述上车过渡厢3的初始位置在车站路轨16出站方向的车顶高度上面,用于集中上车旅客并等待拉上列车车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方案中的下车过渡厢1、上车过渡厢3在结构上整体一致,仅仅在旅客上车、下车过程中通过名称予以区分;站台轨道14,所述车站站台的车站路轨16两侧车顶高度还设有站台轨道14,以实现下车过渡厢I被拉下列车车顶后的滑行和停靠,以及上车过渡厢3被拉上列车车顶前的滑行和停靠;接站平台9、送站平台10,所述接站平台9、送站平台10设置在车站站台的车顶高度,所述接站平台9用于所述下车过渡厢I在脱离车顶并滑行后的停靠及下客,所述送站平台10用于所述上车过渡厢3在位置的停靠并上客;下车拦阻索机构、上车拦阻索机构,所述下车拦阻索机构设于车站站台的进站一端,用于列车越站通过时挂接住所述下车过渡厢1,将所述下车过渡厢I从所述列车的车尾顶拉下并助其在站台轨道14上滑停至所述接站平台9 ;所述上车拦阻索机构设于所述列车的前端,用于列车越站通过时挂接住所述站台轨道14上送站平台10位置的所述上车过渡厢3,将所述上车过渡厢3从所述送站平台10拉上所述列车并助其停靠在所述改型车厢8的升降台2上。上述实施例方案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中由上而下依次表示:a.列车正常运行的状态;b.列车进站前下车过渡厢I已经升上车顶并行进到车尾了,而在前方送站平台10位置上车过渡厢3已经集中了上车旅客准备好被列车接走,下车阻拦索和接站平台9也已准备好接列车上的下车过渡厢I下车;c.列车刚带走了上车过渡厢3并留下了下车过渡厢l;d.上车过渡厢3在列车顶上移到升降台2上并下降,随后,列车即又回到了 a.表示的正常运行状态。在始发站和终点站,由于列车本来就处在停车状态,而且上下旅客多,过渡车厢就可以如普通列车一样在首层站台开门迎送旅客。为了实现下车过渡厢1、上车过渡厢3在列车上的滑行,本实施例中:所述列车上设有车顶轨道,所述车顶轨道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列车不停站实现旅客上下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列车,所述列车包括车头、普通车厢以及分散在普通车厢之间的若干改型车厢,所述改型车厢内设有升降台;下车过渡厢、上车过渡厢,其中所述下车过渡厢的初始位置在所述改型车厢的升降台上,用于集中附近车厢中的到站下车旅客,并由所述升降台举升至所述改型车厢的车厢顶,再慢速滑停到车尾顶编组并等待拉下车顶后停靠下客;所述上车过渡厢的初始位置在车站路轨出站方向的车顶高度上面,用于集中上车旅客并等待拉上车顶;站台轨道,所述站台轨道设置在车站的车站路轨的上方两侧车顶高度,用作下车过渡箱被拉下列车车顶后的滑行和停靠,同样也用作上车过渡箱在被拉上列车车顶前的滑行和停靠;接站平台、送站平台,所述接站平台、送站平台设置在车站站台的车顶高度,所述接站平台用于所述下车过渡厢在脱离车顶并滑行后的停靠及下客,所述送站平台用于所述上车过渡厢在初始位置的停靠并上客;下车拦阻索机构、上车拦阻索机构,所述下车拦阻索机构设于站台轨道的进站一端,用于列车越站通过时挂接住所述下车过渡厢,将所述下车过渡厢从所述列车的车尾顶拉下并助其在站台轨道上滑停至所述接站平台;所述上车拦阻索机构设于所述列车的前端,用于列车越站通过时挂接住所述站台轨道上送站平台位置的所述上车过渡厢,将所述上车过渡厢拉上所述列车顶并助其停靠在所述改型车厢的升降台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景辉
申请(专利权)人:陈景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